朱城超
摘 要:隨著高中體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完善,“選項教學”這種嶄新的體育教學模式悄然走入了我國普通高中的體育課堂。文章基于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的背景分析,對高中體育“選項教學”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維度的體育核心素養的促進價值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為高中體育教師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相應的借鑒。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體育;選項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1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3-0089-02
一、引言
隨著教學改革事業不斷推陳出新,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新模式,已經成為我國高中教育的中流砥柱。而高中體育教學模式中也出現了選項教學這種新型潮流,讓學生在開展體育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選擇自身喜愛或者適合自身開展體育學習的項目,從而適應學生體育多元化的發展。具體就高中體育學科選項教學的作用而言,在幫助學生實現體育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上,能夠促使學生通過體育學習有效掌握運動能力;通過運動訓練與體育理論教育的融合教學養成健康行為;通過體育活動逐漸發展體育品德等,促使體育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地提升。
二、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的背景分析
舊模式下的高中體育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基本上每個學期只進行一項主要運動項目的教學,并加入了很多田徑教學與訓練的內容。這種傳統的高中體育教學模式,不能充分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學習需要,并且部分學生不適合參與一些特定的運動,導致高中體育教學質量呈現出低效化狀態。而在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高中體育教學由舊有教學模式轉變為選項教學的新模式。選項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體育項目選項,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體質基礎與運動興趣,去選擇一門適合自身參與的體育課程。這樣的選項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組織形式,令學生更為適應。就教學效果的提升而言,選項教學相對于傳統高中體育教學中“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具有更為明顯的教學效果提升價值。學生在喜愛的體育項目學習過程中,往往能更充分地領會體育知識,更認真地開展體育訓練,因此教學效果自然也會隨之提升。
在具體的高中體育選項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設置了“籃球”“足球”“羽毛球”“排球”“健身操”等多個可供選擇的項目,其中“籃球”和“足球”運動項目,更適合男生選擇;而“羽毛球”“健身操”等運動項目,更適合女生選擇。這些選項運動項目教學中,去除了傳統高中體育大部分的田徑類項目,有效減少了學生的體育訓練量,更多地引導學生以體育項目為媒介,去獲得相應的運動樂趣并加深友誼,以適應高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及體育鍛煉需求。此外,為學生開設的體育選項運動項目,都具有娛樂性與互動性較強的特點,能夠有效地緩解高中學生由于緊張的學習而產生的壓力,更好地促進高中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三、高中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運動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分析
運動能力是學生開展體育運動的基礎,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體育選項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體質基礎與性格特點,分別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運動能力發展策略。在為學生制定符合自身的運動能力發展策略過程中,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身高、體重等因素,并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為學生進行科學的運動評估,為每一名學生提供相應的體育鍛煉建議等。在具有位置安排的體育運動教學中,還應該根據學生的體質基礎為學生分配相應的位置。在為學生科學制訂運動能力培養計劃的基礎上,教師需要按照選項教學的特點,協調開展不同體育項目的基礎練習,引導學生在鞏固運動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具備初步的運動能力。對運動基礎訓練,可以依據課程中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引導學生組成相應的學習小組,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升運動基礎訓練的效果。在學生通過運動基礎訓練掌握一定的運動能力之后,教師需要根據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運動能力的提升訓練,引導學生養成更能體現技巧性的體育運動技能,從而促使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
在籃球的選項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基礎,將學生分成若干運動能力訓練小組,引導各小組開展“半場運球”“無人傳接球”“移動傳球運球”的訓練,為學生奠定了良好的“運球”與“傳球”基礎。在學生具備一定的籃球基礎之后,首先,組織全體學生進行“三步上籃”以及“投籃”的訓練,促使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的訓練,初步掌握籃球得分技能。其次,按照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為學生分配在籃球隊中的位置,即身高體重都較為突出的學生為中鋒、體質結實身高一般的學生為前鋒、身高體質都不突出的學生為后衛,并且為學生設計了比賽型的教學流程,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到比賽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更好的發展,并且能夠將自身所學習的籃球運動技術,真正地放在實戰中去檢驗。這樣循序漸進的籃球選項教學,能夠促使愛好籃球的學生從籃球基本功訓練做起,逐漸地掌握籃球得分技巧,并在真實的籃球比賽中展現自身的運動能力,獲得更高的運動信心,從而切實提升籃球選項教學的有效性。
四、高中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健康行為發展的有效性分析
在幫助學生發展運動能力的同時,筆者還積極依托體育選項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健康行為的介紹與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素養,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認識體育運動與健康的關系,幫助學生在合理運動的過程中切實促進自身身心健康發展,從而為學生構建起更為堅實的健康基礎。在各項目的體育選項教學開始之前,體育教師都會引導學生進行與具體項目相適應的熱身運動,并結合相關的健康知識教育,幫助學生加深對健康行為的理解。在具體體育項目教學與訓練開展的過程中,筆者并不是通過一味加大訓練量而提升學生的訓練成績,而是遵循適可而止的訓練原則,要求學生在感到疲勞的時候及時提出,并在得到教師的允許后進行休息。這樣的體育選項教學原則,能夠更好地保障學生的運動安全,避免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由于過度訓練而發生運動損傷。筆者還在各個體育選項教學的課堂中,為學生逐漸滲透了“運動與健康”“飲食與健康”“休息與健康”等內容的健康理論知識教學,促使學生能夠在體育選項的學習過程中,有效掌握更多的健康行為知識,繼而了解各種健康危害,最終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在此基礎上,筆者還會在體育選項教學的課后,為學生介紹相應的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條件,制訂出科學合理的體育訓練計劃,并督促學生進行落實。
為了更加有效地開展對學生健康行為發展的指導,還開設了體育選項教學微信群,邀請學生加入,為學生上傳更多的健康知識,也能夠與學生在群內進行充分互動,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適量運動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這樣的網絡教學延伸,促使更多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與教師展開溝通,并且在自身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獲得教師的健康行為指導,促使學生更好地養成健康行為素養,提升了體育選項教學的有效性。
五、高中體育選項教學對學生體育品德養成的有效性分析
體育品德是體育核心素養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有效地發展學生的體育品德,筆者在不同運動項目的教學過程中,都會利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方法,為學生介紹“團隊精神”“尊重對手”“文明競賽”等體育品德,并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交流。依托體育選項教學過程,為學生講述體育史上生動的體育品德故事,幫助學生在拓展自身體育見聞的基礎上,認識到體育品德也是一個人內在品德的體現,促使學生能夠重視自身體育品德的發展。在不同運動項目的體育選項教學中,也注重用比賽的方式培養參賽學生的體育品德。在團隊項目的比賽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頑強拼搏,且與隊友進行良好配合,能夠令學生更好地發展團隊精神;并認識到團隊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全體隊員的通力協作。在單項對抗的比賽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養成尊重對手、文明競賽、積極比賽等體育品德,并利用比賽這一媒介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
學生在體育選項課程結束后,也常常會走到一起,相互交流學習體驗,相互切磋運動技巧等。體育選項教學為不同班級的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認識、了解的平臺,并引導學生做到“賽場上是對手,賽場下是朋友”。這樣注重體育品德培養的體育選項教學,促使學生充分地以體育為媒介,在有效彰顯自身青春活力的基礎上,認識更多的朋友,更好地發展體育道德風尚。這樣的體育選項教學模式,在幫助學生奠定堅實運動基礎與良好健康行為的基礎上,更好地體現了體育品德的主旨,促進不同班級學生通過體育媒介成了朋友,增進了感情,從而為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更為可靠的體育品德助力。
六、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體育選項教學,能夠突破原有高中體育課程在運動項目教學方面的限制,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身體素質基礎的體育項目,并且在學習興趣的引導下開展體育學習。在高中體育選項教學中,應以核心素養為育人導向,積極地將體育核心素養滲透到選項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促使學生通過體育學習、核心素養收獲更為高效的發展。此外,這種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的開展,也能夠使學生逐漸發展終身的運動愛好,促使學生在終身鍛煉的過程中,不斷提升體質,獲得更加健康的成長基礎。
參考文獻:
[1]葉志文.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體育選項教學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92,94.
[2]張明輝.淺談如何實施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的高效教學[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2):150-151.
[3]鄭宗剛.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體育選項教學效果[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23):119-120.
[4]俞文東.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體育選項教學再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8(4):36-37.
[5]馮 通.淺析核心素養下高中體育選項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19(25):95.
[6]張淑清.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體育選項教學初探[J].文理導航(下旬刊),2018(7):55-56.
[7]李永紅.基于核心素養下高中體育選項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下旬刊),2019(11):134-135.
[8]劉 彥.試論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體育選項教學[J].高考,201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