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麗 張靜 劉曉娣

[摘要]為提高學員電子信息素養,我校提出要加強“知能合一,曉戰善教”電子技術教員隊伍建設。為促進教員在知識能力上形成可持續發展策略,我校從課堂教學、創新實踐、科學研究、服務部隊四方面制訂評價標準,通過完善的評價機制、具體的實施策略,推動教員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信息素養;評價標準;創新實踐;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2-0185-03
為適應時代要求和軍事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益,促進人才培養質量邁上新臺階,總參謀部在《加強和改進軍隊院校教學工作的意見》中調指出,各級各類軍官都要注重戰略思維、信息素養、創新能力培養,要著力培養學員問題意識、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等。該要求體現了戰斗力是檢驗教學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表明當前培養能打仗、打勝仗新型軍事人才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員對學員在知識的學習、認知的提升方面均起到主導作用,教授內容必須與軍事工程、部隊訓練、裝備建設密切聯系,因此加強“知能合一,曉戰善教”教員隊伍建設勢在必行。
本文提出以“貼近部隊、貼近裝備、貼近保障”為牽引,以部隊崗位需求為依據,以提高學員電子信息素養為目標,對教員在“知識建構、能力培養”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培養策略并制訂相應評價標準,健全評價機制,激勵與監督雙效并舉,按照優化培養策略、完善評價機制的總體建設思路,以期推動教員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一、學員電子信息素養的需求
當前部隊發展迅速,裝備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電子技術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員到部隊后,無論是大學主體培養的飛行學員還是其他航空、岸防相關專業的學員,只要從事與裝備相關的工作,滿足實戰化需求,就必須加強學員的電子信息素養。電子技術前期相關課程主要是電工技術,而后續課程通常是根據各個專業設置不同的專業課,如雷達原理、反潛原理、導航原理、電子對抗設計等,學習這些專業課程均需要電子技術課程知識的積淀。我校作為航空工程類大學,電子技術起到大學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過渡橋梁作用,相關的電子類實驗、實踐內容對后期各專業裝備的學習、維護、維修及使用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員和學員均應注重教與學的過程。教員應秉持以“學員發展”為本的理念,時刻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講授的課程內容要緊貼部隊、緊貼裝備、緊貼實戰,具有海味、軍味特色,以吸引學員興趣,明確學以致用,提高學員知識與技能,實現學員電子信息素養的提升。
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電子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實踐。因此,電子類專業課程應深化教學改革,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摒棄“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倡導小班化教學,注重案例式、研討式教學,少講多實踐,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員提供最有效、最有價值的知識。對于具體的學科專業,應該圍繞學員需具備哪些專業知識和能力去加強教員的業務能力的培養,這也是電子技術課程教員隊伍建設評價標準構建的依據。學員需要掌握的電子技術知識能力主要有以下幾點:
(1)電子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電子電路及其系統的分析和設計方法。
(3)基于EDA的電路仿真與設計能力。
(4)常用電子器件使用方法,電路的搭建、測試、排故方法。
(5)電子電路設計能力。
(6)電子電路維修能力。
二、電子技術教員隊伍評價標準的構建
(一)教員評價標準現狀
教員在課程的安排、講授的方式、內容的重點上均應從學員所需求的知識能力角度出發,如何使學員獲得相關的知識能力是評價教員教學能力和效果的重要指標。高校的優秀教員評價標準通常是量化結果,如獲得國家、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或者教學成果獎,作為第
。一作者發表的SCI、EI核心論文數量及影響因子,教學比賽獲得的各級別獎勵,指導學員參加各類競賽獲得的獎勵等[1-2]。以上衡量指標通常比較客觀,但容易使教員為了這些硬性指標而本末倒置,重視自身的發展,知道白己在“做什么”而忽略了“為學員發展做什么”。美國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NBPTS)提出優秀教師的基本要求[3-5],其中強調教師要對學生及其學習負責,教師應精通所教學科并用合適的方法教給學生,教師應能夠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改進。這個標準明顯以學生為核心,值得我們借鑒。
(二)電子技術專業教師的能力要求
作為教員,首要任務是培養學員,包括課堂內理實課程及課堂外創新指導[6]。教員在教學中要熟悉課程內容,并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手段等,在課外通過俱樂部指導學員進行電子設計,將所學理論真正用于實踐。要培養出合格的信息化作戰人才,就要對教員能力提出進一步要求,教員必須緊跟專業發展前沿,緊貼部隊裝備發展現狀及趨勢,把先進的知識和方法傳授給學員。因此,教員在具備教學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該學科的科研能力。基于上述原因,我們將教員的評價標準主要分為教學、指導學員創新實踐、科研以及為部隊服務四個方面。該評價標準為十分制,每一項進行細化,具體內容見表l。該評價機制,起到激勵與監督的雙重效果。學校對于表現優異、按計劃或超前完成個人目標的教員給予獎勵,對于提升計劃推進困難的教員進行督促與幫扶,必要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三)構建“四階段”電子技術教員成長路線 為實現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針對每個教員現階段特點,在給定評價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分階段培養,主要分為“能教會教”基本型、“知能合一”雙師型、“曉戰善教”需求型及“創新驅動”專家型四個階段:
(1)“教學需求”為原則,擴充“能教會教”基本型教員隊伍數量。
(2)以“能力為本”,構建“知能合一”雙師型教員隊伍。
(3)以“聚焦實戰”為牽引,打造“曉戰善教”需求型教員團隊。
(4)貫徹“創新驅動”,培養“教學科研”創新型教員隊伍;強化“航空兵專業特色”,打造專家型人才隊伍。 (四)形成教研相長的教研機制 教研活動是教研室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教學研究和教學相長的特色活動,作為教學的有益補充,發揮著巨大作用。由于近期院校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使得教研活動必須同時進行調整更新,構建具有軍校特色的教研活動機制。我校建立了教員間相互交流制度,如建立說課、聽課和課程組相互研討等制度。通過說課,引導教員準確把握課程標準。而聽課是最直觀的互助形式,教員在聽課過程中進行學習研究,汲取授課者優點和長處,博采眾長,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授課者則可真實表現自我,展示教學的優缺點。教員進行課后點評、研討、交流,實現學術交流、理念碰撞、知識互補。
三、電子技術教員隊伍能力培養策略的實施
(一)教學能力培養
教學上,首先教員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和沉淀。學校的教員提升計劃就要求專業內教員互相聽課以及教員跨專業聽課,以擴充相關知識量。教員應通過在線課程不斷向國內外教學名師學習,學習名師廣受歡迎的課堂組織形式,學習創新思維和新穎的設計理念,樹立自信,努力提高課堂掌控能力和應變能力。教師應針對課程的特點和學員的學習能力,探索適宜的教學模式,從多種教學方法中去粗取精,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員應磨煉才能成長,積極參與軍內外的教學比賽,以賽促教,反復打磨每一堂課,讓這門課成為精品,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7]。教員應設計實戰化典型課例,按照“貼近裝備、貼近崗位”的思路,到部隊崗位調研,做到教學案例取材裝備、知識單元彰顯趣味、教學內容突出任職、技能訓練緊貼實戰,幫助學員理解原理,掌握實踐技能,增強對崗位任職需求的認識,增加學習樂趣和動力。例如根據某型教練機上具體電子設備,結合課程標準實施要求,打造完善的課程案例庫。先以裝備案例作為課堂導入,學員了解應用場景之后,教員便逐層剝開技術外殼,共同探究具體元件和基本電路的原理及功能實現。在基本電路掌握之后,再引導學員將階段所學綜合起來,實現裝備上的一個具體功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理實結合的方法,通過具體器件的實際特性,鞏固理論知識點,了解電子元件的工作情況和可能的故障原因。這樣的教學過程把枯燥抽象的理論直觀化、應用化,可以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手腦并用,真正打牢基礎,符合應用型飛行人才的發展要求。
(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
以學員實踐技能培養為主線,構建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教員根據“從簡單到復雜、從測試到設計、從設備到裝備”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和課下自主實踐活動,指導學員參加電子設計俱樂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學院“探索之路”等自主創新實踐,將“理論教學”與“創新設計”深度融合、前后貫通,在理論知識扎實的基礎上全面提高電子電路識圖、電路測試與維護、電路設計與仿真、作品制作與調試等電子裝備維護四種應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各種新型微處理器的發展,教員在指導學員使用處理器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是掌握最新電子技術發展成果的過程。近年來,我校學員創新成果顯著,教員帶領學員參加的各類全國大學生競賽已經獲得國家獎7項,首次參加全國大學生FPGA創新設計大賽就獲得國家獎。
(三)科研學術能力培養
高校里教學科研從來就不分家[8]。科研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搞研究,而是應該為教學服務、為部隊發展服務。作為電子專業的教員,應在專業理論研究和裝備改進方面下功夫,始終站在專業技術前沿。只有將先進的、緊貼部隊的、與電子技術密切相關的科研成果反饋到課堂教學上,才能達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效果。讓學員接觸到一些最新的技術成果,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能激發他們熱愛學習、刻苦鉆研的精神。我校現已經打造了2門緊貼裝備服務部隊的MOOC課程,下一步將研制“面向飛行員教學的通用航空電子設備功能仿真系統”。
(四)服務部隊能力培養
當前,部隊發展迅速,裝備更新換代迅速,作為為部隊培養人才的院校教員,只有了解部隊的發展情況,了解部隊的真正需求,才能更好地為部隊服務。我校全面貫徹創新驅動導向,以服務部隊為目標進行科研創新、教學創新,培養創新型教員隊伍。我校以艦載機飛行員培養為主線,堅持以學員為中心、需求牽引、分類施策、開放聯動、全面融合的原則,按照學院的教員升級計劃進行第二專業教學能力拓展,重點向基礎航理課程、機型航理課程、部隊主戰機型航理課程拓展,重塑教學力量,科學構建與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相適應、與新的編制構架和承訓任務相配套的創新型教員隊伍。我校積極參與面向航空兵部隊定期重大任務保障服務和日常技術應招技術服務,創新服務部隊模式,打造服務部隊特色,形成一支具有航空兵專業特色的專家型教員隊伍。
我校以大學建設發展規劃為指導,科學定位教研室發展總體目標和教員發展個人目標,通過實施教員升級計劃,將航空裝備發展趨勢要求與工程技術素養相融合,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相融合,科學研究和服務部隊能力相融合,著力提高教員隊伍能力建設水平,提高教研室整體承訓能力。我校實現理論教學、實踐技能比武制度化,教員深入部隊,熟悉裝備常態化,推動教學能力穩步提升,實現教員理論實踐水平同步提高。我校堅持科研與教學同頻共振,科研對象面向教學,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我校力爭每年有1-2名教員成為教學能手和科研標兵,在3-5年內成為本學科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形成一支“知能合一,曉戰善教”的電子技術教員隊伍。
[參考文獻]
[l]蘆詠莉,申繼亮.教師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71-174.
[2]陳德云,周南照.教師專業標準及其認證體系的開發:以美國優秀教師的專業標準及認證為例[J].教育研究,2013(7):128-135.
[3]NBPTS.The Five Core Propositions[ EB/OL].(2015-06-10)[2019-02-01 J. http: //board certified teachers. org/about-certification/ five- core- propositions.
[4]香港教育局.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主頁[EBiOL].(2015-06-10)[ 2019-02-01]. http://www. ate. gov. hk/tchinese/in-dex.html.
[5] 陳中潤.美國高校教師評價工作中的教師參與研究[J].高教探索,2017(9):72-78.
[6]張文珍.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實踐與思考[J].寧波大學學 報(教育科學版).2010(6):130-131.
[7]曹如軍.高校教師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J].中國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3):73-77.
[8]趙增輝.基礎力學系列課程教研組建設初探[J].大學教育,2018(10):10-13.
[責任編輯:鐘嵐]
[收稿時間] 2019-02-27
[作者簡介]孫艷麗(1982-),女,山東萊陽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信號處理,電子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