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榮 葉靜飛
摘 要:紅色課程資源作為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博機構和學校之間建立了共有、共享、共建等形式多樣的合作互助模式,這些合作模式使博物館文博教化職能得以釋放以及延續。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把文博紅色資源應用到中學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合作模式相對較少。本文嘗試以廣東省云浮市豐富的紅色文博資源為紐帶,結合中學歷史教學課程設置的內容,為深入發掘云浮紅色資源歷史價值、拓寬中學歷史課程資源以及優化文博教化職能的策略做一些有益探索研究。
關鍵詞:紅色課程資源;文博教化職能;歷史教學;策略
一、云浮紅色文博資源存在、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一)云浮紅色文博資源極為充裕。筆者認為云浮紅色資源是指云浮縣最早建立和健全紅色組織及革命武裝隊伍,并開展堅持革命斗爭以及建立地方革命政權的(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遺址、文物、資料以及保留的口碑類的史料。遺址類主要包括名人故居、烈士陵園、黨員教育基地、革命舊址等,如云浮革命烈士紀念館,長崗坡黨員教育基地,鄧發故居、梁桂華紀念館、蔡廷鍇故居、新興縣蕉山革命烈士陵園、郁南革命烈士陵園以及云安區革命紀念公園、中共云北區委舊址——榮昌堂、中共云浮縣委(1928年)舊址等;文物主要包括博物館所存放反映云浮近現代革命斗爭史的文物及相關資料,如招牌、銘牌、證件、石碑、錢幣、徽章、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資料主要包括傳單、標語、題字、圖書、報刊、文告、文件、手稿、信件、大事記等;保留的口碑類的史料主要是口述歷史資料,如音視頻資料等。
(二)云浮紅色文博資源開發還不夠充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歷史說話,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煥發新的光彩,用文明力量助推發展進步。文博單位是大力弘揚新時代社會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及陣地,也是中學歷史文化教學的生動課堂和實踐基地的平臺。但是,由于缺乏長期有效的紅色資源管理規劃和人才培養機制,缺乏社會力量與思想教育方面的深度融合,優質的云浮紅色文博資源還未能充分有效開發成課程資源,文博教化職能未得到充分顯現。
(三)云浮紅色文博資源利用為未能達到有機融合。文博單位與學校都是教育機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利用紅色文博資源的重要部門。如果說學校是傳承弘揚紅色基因的“第一陣地”,那么文博教育機構則是傳承、發展和延續紅色基因的“第二陣地”。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學校利用紅色文博資源進行的教學方式多數均停留在參觀學習上,或者學生通過假期期間課余實踐活動到文博相關單位進行“任務式”的參觀學習。這種參觀方式多是“打卡”式的,學生的參觀內容以及目的不明確、指導方式不到位、觀后無及時反饋,所以多數流于形式。當前,真正意義上利用云浮紅色文博資源與中學歷史教學結合的實踐活動屈指可數。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云浮紅色文博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一)利用紅色文博資源開發初中歷史教學課程。國家課程標準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和依據,同時,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也是對國家課程標準的有益補充拓展及延伸。云浮市紅色文博資源散布于5個縣市區,因此,在開發利用紅色文博資源時,應先對現有的資源和條件進行有效整合,再因地制宜加以利用,開發的校本課程應體現國家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以及發展方向。如云浮中學在八年級開設了校本課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云浮人》,編寫了校本教材《打開云浮文博之門,走進紅色云浮歷史》。這些課程和教材述說了云浮紅色歷史事實,展現了優良的革命傳統,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愛國愛鄉的精神,值得后人永遠懷念和致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博資源。中學歷史課堂是開發利用紅色文博資源的第一陣地。云浮中學結合實際,適當融合云浮紅色文博資源,結合紅色文博資源與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實現中學歷史學科課程目標。如:以八年級統編歷史教材課程中第14課《中國共產黨誕生》、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為例,教師講述分析探究歷史教材課程時,有機融合云浮紅色文博資源,在新課授課前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前期的了解認識以及討論,并實地參觀鄧發故居、蔡廷鍇將軍故居,搜集工人運動領袖鄧發和抗日名將蔡廷鍇英勇的書籍、故事、影視、相關的革命老照片以及設計的歷史事件等,安排學生課堂上分小組討論展示,講述其背后隱含的感人故事。通過這種“以人帶史”的歷史情境講述,點燃穿越歷史課程并活起來,重新尋找自己家鄉英雄人物的紅色革命歷史故事,撫今追昔、鑒往知來,進一步喚起學生對家鄉地區的追憶,為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所做出歷史貢獻的體會,緬懷革命烈士,感恩幸福生活。
(三)開展以云浮紅色文博資源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活動。“有血有肉”的歷史課程應該充分利用云浮紅色文博資源的優勢,廣泛開展專題性研究性學習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教材課本,走出學校課堂,在感受云浮悠久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重溫家鄉的紅色歷史,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家鄉的風采。如云浮市博物館和云浮中學組織八年級(1)班部分學生共同組織策劃的紅色文化之旅之參觀鄧發故居,教師提前做好了活動課程教育的規劃,組織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教育前方案的制訂,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結合故居中所陳列的革命文物、模型、圖解以及情景,及時教育引導,耐心講解,還做示范講解及相關歷史事件分析,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了成果展示評比,交流心得體會,學生對著名中國工人運動領袖鄧發徹底及更深刻的認識。
(四)拓寬紅色文博資源開發利用新途徑,探索構建和完善館校共建的新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發利用紅色文博資源應該以學校為核心,文博單位和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可以利用其特殊的優勢為云浮紅色文博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更多的物質和智力支持。如為學生參觀博物館、革命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辟展覽延伸的社會文博紅色教育活動,為師生的調查、訪問、記錄、研究等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便利,充分發揮云浮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育人價值以及傳播弘揚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充分積極調動多方面的社會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保證紅色文博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序順利開展,制定館校合作的規劃,形成館校合作共建的新出路。
(五)打造博物館精品展覽,傳播弘揚云浮紅色資源。如云浮市博物館舉辦了《云浮抗戰烽火專題展》以及該展覽的巡回展(共九站)、“魅力云浮隨心賞——云浮文化之旅”活動等一系列紅色資源主題展覽以及活動,吸引了部分熱愛文博的老師帶著學生參加以感受云浮紅色文化,豐富了學生對于云浮本土歷史文化的認識。學生通過觀看和參與博物館舉行的各項專題展覽以及展覽活動,切身體會感受云浮紅色文化的故事和價值。博物館舉辦震撼人心的展覽以及展覽延伸的豐富多彩的紅色主題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認識云浮紅色人物的感人事跡以及革命文物展示背后的歷史故事,讓學生經受一次次的紅色文化洗禮。
(六)創新方式開展館校合作開發利用云浮紅色文博資源新模式。促使校館合作更加持久和深入,形成一種長效機制,而非僅僅依靠數次的活動交流。學校和博物館在紅色資源教育上充當的角色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使博物館文博教化職能容易被邊緣化,要擺脫這種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雙方應該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深化合作,擴展雙方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尤其在科研、學術、培養學生方面,只有在不斷的深化合作中才能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以專題教育為導向,構建一線教師和文博教育工作者共同合力實現教育功能新機制。如每年在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博物館舉辦的系列活動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以及我們的節日等文博教化活動,直接撬開博物館與學校共同開發紅色文博資源大門。
三、云浮紅色文博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成效和意義
以云浮紅色資源為紐帶,對整合初中歷史教學和文博教化職能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激發學生探索紅色文博資源熱情。通過開發和利用云浮紅色文博資源形成的校本
歷史課程的實施,提升了學生探索紅色資源的心,增強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培養了學生健全的人格魅力以及合作意識、擔當責任意識等公民的基本素養;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研發的能力和有效社會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和對博物館的興趣。
(二)提升中學教師利用云浮紅色文博資源的開展教學的能力。通過開發和利用云浮紅色文博資源,促進了中學歷史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拓寬了中學歷史教師探究紅色文博資源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促使中學歷史教師不斷總結和反思教育教學,強化了教師主動有關紅色文博資源的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
(三)持續發揮文博資源的教化職能,打造“第二課堂”,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博物館教育就是“在學校之外,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博物館是一個文化復合體中心,其中文博教化職能是博物館的的首要職能。通過持續校館合作,學生從枯燥課本走向實實在在的文物,從理論課堂走進博物館文化藝術殿堂,從圍蔽學校主動擁抱社會,主動地接觸云浮紅色資源,對歷史的懷念和致敬、崇尚無私奉獻精神,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博物館為學生們更為直觀地理解本土紅色歷史文化提供平臺,學生在參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并最終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文博資源的教化職能得到了充分釋放。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再僅限于教材,作為重要歷史課程資源之一的紅色文博資源,在現在的中學歷史教學中彰顯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經實踐證明,紅色文博資源是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資源。云浮的紅色文博資源通過學校教育者和文博教育者的挖掘和整合,將愛國愛鄉情懷和人文素養滲透進中學歷史課堂,深化了學生對云浮紅色時期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學生在參與實踐中提升了對云浮紅色資源的感悟與興趣,從而提升了自身的歷史人文核心素養。博物館通過與學校的深度融合合作,彌補了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缺乏立體式實物性、直觀性體驗和觀感的局限,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以及有效補充,未來博物館的紅色資源開發和利用可在借鑒優秀社會教育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敢于創新,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同時讓更多學生了解云浮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
本文系2018-2019年度云浮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項目立項申報研究課題《弘揚云浮紅色資源歷史價值的策略研究——從文博教化職能與中學歷史教學的角度》(課題編號為2019云社研[2]號)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崔允廓.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趙紅峰.文博單位應率先創新職工思想政治教育[J].決策導刊,2010.7
[4]王英.論博物館教育[J].東南文化,1987.6(94)
【作者簡介】陳桂榮,男,廣東云浮人,任職于廣東省云浮市博物館,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館研究、文物利用。
【作者簡介】葉靜飛,女,廣東云浮人,任職于廣東省云浮市云浮中學,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