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吳浪 王鴻雁
摘? ?要: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支撐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的重要動力,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特征。近十幾年我國高職教育由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逐步達到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構建混合所有制經濟組織是產教融合發展的必然產物。
關鍵詞: 高職院? ?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 ?混合所有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提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企業和職業教育是水與舟之間的關系,企業融入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但是目前整個職業教育都是關起門來教學,盡管各個學院都推進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最終取得的效果卻不甚理想,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學生學業水平、社會反響、教學質量都達不到企業所要求的人才需求,一方面企業招工難,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難[1][2],根源是產教融合背離。深化職業教育的體制機制改革,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才和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職院校企合作傳統模式
近些年來,為了加快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適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儲備強大的人才庫,高職教育邁入快車道。職業教育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逐漸顯現。尤其是“產”與“教”“校”與“企”之間“兩張皮”,制約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了解決“兩張皮”現象,職業教育在不斷發展中摸索出很多種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僅僅是學校與企業的松散合作,合作的基礎依賴于“關系”,而非制度設計。校企合作中的問題多由于企業缺乏合作意愿、管理及實踐經驗欠缺、合作模式單一等多種因素導致。
二、產教融合的內涵及外延
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企業人才儲備的強大后盾,是支撐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經濟轉型發展、結構調整離不開人的創新和發展。實踐充分證明,高職院校無力承擔起成職業教育擔負的歷史使命,職業教育和企業產業的融合不僅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新時代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3][4]。
1.產教融合的內涵
產即產業,教即教育。產業即直接或間接地創造實體和文化產品,以滿足消費需求。教育即為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教育與產業追求的利益不同,所屬性質不同必然產生行為目標與方式不同。產業和教育的融合就是實現資源、人員、技術、管理、文化、制度等全方位實質性完全融合,從職業教育的特征、職能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背景等三個維度著手準確把握。職業教育兼具教育屬性和經濟屬性,同樣肩負著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職能。在當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職業教育要“堅持產教融合發展,推動職業教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2.產教融合的外延
產教融合的關鍵點:政府、企業、學校,這三個主體角色定位準確、職責界定清晰和作用發揮充分。各主體的利益訴求的差異導致推進產教融合的“動力”驅動強弱之分。政府本著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促進GDP快速增長,推出多項政策,但是許多政策實際意義不明顯;企業本著利潤最大化原則,對利潤的追求高于一切;最積極主動的是高職院校亟須推進產教融合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凸顯辦學的經濟屬性,彰顯辦學成果和特色。產教融合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學校)“一頭熱”、(行業企業)一頭冷”。政府從宏觀層面出臺頂層設計考慮各方的利益需求使產教融合制度化、合法化,健全運行機制,滿足各方利益需求出發,建立起基于創新組織形式的運行機制,依靠創新組織的紐帶聯結和約束作用,持續推進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涉及多主體的全方位、全鏈條、全要素的融合發展。職業院校要加快內涵建設,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滿足企業對人才支撐、技術支持等基本需求,是推進產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三、產教融合過程中的瓶頸
1.壟斷的辦學體制
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構始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企業紛紛剝離社會職能的政策背景下,許多行業企業主辦的職業院校劃歸為教育行政部門主管,職業院校與企業分離,瓦解了我國原本以企業為主體的職業教育辦學體系,重構了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有辦學體系。但這種辦學體制漸漸脫離了產業和經濟發展,使產教融合存在天然的隔閡。
2.利益訴求差異
企業和學校的各自利益需求是最大的驅動力。產教融合本質上是基于各方共同利益的融合。合作的紐帶必須顧及各自獲益。企業最終目標是利益最大化,只有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才能深化融合。高職院作為事業單位受國家財政撥款,學校的利益訴求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開發、實訓基地建設、實踐教學、考核評價及就業等人才培養;企業關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和長遠發展,除了希望獲得人力資源支持外,更希望在技術攻關、產品開發、職工培訓、產品推廣等方面獲得支持與幫助。利益訴求不對焦,決定了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合作定位上是不一致的,導致合作是淺層次的以“關系”維護的合作。
3.激勵機制欠缺
公辦高職院以生均經費劃撥,學校獲得的財政經費多寡只與學校的辦學規模直接相關,與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程度等內涵建設、社會服務情況無關。考核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實質內容。
4.深層次改革制度建設不到位
高職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深水區”,即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關系層面的探索后,到必須破解體制和制度機制障礙——教育與生產的交叉制度。
5.紅利不明顯
高職院校作為事業單位,依賴財政補貼,對外服務動力不足,對外技術服務、開展社會培訓收入幾乎為零,教師收入不高,老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欠缺,主要原因應歸結于制度設計不合理。
四、基于混合所有制的產教融合平臺構建
構建混合所有制多融合現代企業是高職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實現路徑。混合所有制即在產權明確的情況下,建立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我國職業教育為什么不能實現德國“雙元制”模式,究其原因是缺乏相關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平臺。構建“校中企,企中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組織,使企業和學校形成持續緊密的、產權清晰的契約合作伙伴關系。
1.產權清晰
主要有明確的產權主體,對相關資產行使占有、使用、處置和收益等權利;有清晰的產權邊界;厘清產權關系。企業(行業)、學校主體的角色定位越準確、職責界定越清晰,各自作用發揮越充分,產教融合成功的概率越大。根據各自的利益訴求構建產權清晰的經濟組織。根據雙方主體的需求確定股權結構,企業出資、技術、研發、管理團隊按市場價格資本化,同樣學校出土地、研發團隊、師資、人力資源等按市場價格資本化,按照出資比例劃分股權結構,做到產權清晰。通過多渠道融資并聘請專業管理團隊打造一支精干的管理團隊對企業進行運營管理。
2.權責明確
就是出資者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不直接參與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企業行使自主權必須依法維護出資者權益,對出資者資產承擔保值增值的責任,而不是損害出資者的權益。產權人的權力要到位即擁有所有權及在產權約束沒有分解前提下的支配權、占有權和收益權。
3.管理科學
即管理的科學化。管理致力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核心是激勵、約束機制。企業通過學習先進的管理方式,吸收、引入、創造、融入企業管理中,管理是否科學最終依靠管理的經濟效率的高低判斷。
4.法人治理結構
對于公司制企業來說,法人治理結構就是為實現公司最佳經營業績,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責、權、利相互制衡以使公司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分立的結構性制度安排。
5.進退機制
按照公司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公司股東進退機制有著明確法律規定。學校承擔重大教育主體責任,為了保障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教學秩序的正常化,參股的企業退出,學校有權收購合作項目,學校有優先購買權和共同出售權。
6.校企分開
學校和企業都不直接參與公司的運營,直接聘請職業管理團隊,在董事會領導下自主經營。
7.合作伙伴選擇
根據學校的特色專業和目標需要,選擇行業影響巨大、產權明晰管理先進和規模較大并有強烈意愿合作的企業。
8.激勵機制
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激勵管理層、員工拼搏進取。
五、混合所有制的意義
混合所有制對政府、企業和學校都有著重要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層面開放新的市場、擴大資源規模總量,占領新興市場、新動力源、新的人才儲備,促進企業資源集聚和創新[5][6]。
學校層面優化和整合資源,擴大增量資源優化存量資源形成資源效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管理的專業化、培養一流的雙師型隊伍,打造一支過硬的高素質的管理團隊,實現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甘元玲.“政校企”三方合作平臺的建設研究[J].亞太教育,2016(33).
[2]肖倩紅.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01).
[3]楊鵬.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對大學生就業的推動作用[J].大學教育,2016(05).
[4]王麗華,彭述林,劉楠.經濟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亞太教育,2016(33).
[5]李敏.校企合作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12).
[6]劉家樞.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與模式思考[J].職教論壇,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