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嫻
摘 ? ?要:在踐行素質教育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之中,班主任工作尤為關鍵,班主任對培養優等生、促進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班主任在構建高效課堂、開展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過程之中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須對偶然性和必然性進行重新解讀和分析,了解偶然之中的必然以及必然之中的偶然,以便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促進教學資源和管理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利用。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偶然與必然;優生培養;經歷與思考
優生培養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之中備受關注。從目前來看,初中生源質量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生源競爭越來越激烈,班主任所面臨的教育教學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在培養優生的過程中,許多班主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培養出了大量的清華生和北大生,學術界和理論界對這種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時強調,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只有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擁有這么多的回饋。
一、將情感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中
我國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明確強調,教師是教育教學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行為方式。為了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培養優等生的過程中,班主任應以情感教育為基礎和前提,不斷融入更多的愛心和忍耐,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實踐研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提高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比如我班有一名家庭比較貧困的學生,他是留守兒童,平時說話不多,性格比較內向,但是成績非常好,也比較自律,能夠主動完成學習任務,課堂上從不開小差。在與他進行溝通和交流時,我了解到他的父親得了重病,母親承擔著所有的家庭重任,因此除了吃飯的開支以外,他沒有多余的錢買學習資料,只能想方設法地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料進行反復練習。為了讓他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適當減輕他家里的經濟負擔,我開始積極地尋求學校幫助和社會資助。此后,他學習更加勤奮和刻苦,在初二上學期他的成績排名班上第一。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
學習方法的傳授對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同時疲于應付老師所布置的作業,難以意識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精髓,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存在偏差。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將精力和時間放在學習方法的分析及研究上,將恰當、可行的學習方法適時地傳授給學生。比如2018屆周同學邏輯思維能力強,前期的學習基礎較好,但是到了初三,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學習氛圍,出現了較大的情緒波動,上課經常開小差,注意力集中時間偏短,數理化成績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在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后,我開始主動與周同學保持密切聯系,幫助他分析自己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之中出現的各種困難。為了讓他盡量避免產生消極情緒,我先鼓勵和表揚了他的學習態度,然后引導他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幫助和鼓勵他設立更高的學習目標,找到恰當可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因為周同學的數理化成績基礎比較好,我便引導他在不同的學習環節中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建立錯題本,主動梳理自己以前學過的知識,通過不同的線上學習平臺搜集需要的資料,掌握各個學科學習的技巧和要求,不斷實現個人學習能力及學習水平的綜合提升。
三、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班主任工作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以優等生培養為基礎和前提,真正體現教育公平性和針對性。王同學的成績較好,自律能力強,但是提問能力比較差,屬于那種非常勤奮的學生。但是在近幾次的周測試中,王同學常常在基礎題上出錯,成績也一直沒有再提高。在與他進行交談時我了解到,王同學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家,進入初三之后便寄住在親戚家里,學習環境有了較大的變化。孩子的適應能力比較差,在學習的過程之中受到環境的影響,出現了一定的情緒波動。我開始主動與王同學聯系,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與他溝通和互動,傾聽他的意見和看法,鼓勵他主動尋求其他同學的幫助,與他人構建良好的社交關系。兩個月之后,王同學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并且已經到了年級的前10名。看到這一進步時,我感到非常開心,同時也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希望在今后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優等生,為國家的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四、結語
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系統性和實踐性比較強,受到不同的工作細節和因素的影響。為了充分體現工作的價值和作用,班主任必須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了解優等生培養的相關策略及要求,抓住其中的重點和核心,有的放矢,通過管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成長機會。
參考文獻
[1]易連斌.淺談班主任工作的偶然與必然——優生培養的經歷與思考[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2(24):83.
[2]鄭莉蕓.淺談在班主任工作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4(5):216.
[3]王新月.淺談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創業教育的具體實踐與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科技創業,2009(8):63-64.
[4]韓炳榮.班主任培訓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人民教育,199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