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暢
摘 要: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設疑的方法,活躍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讓其自覺自主地進入探究式學習狀態,這是小學語文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文章以小學部編版教材《傳統節日》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闡述怎樣用“以疑導學”的方法讓學生更加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從而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以疑導學;合作探究;拓展創新;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0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3-0056-01
一、從課題產生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鄙险n伊始,筆者從“過節”這個話題開始引入: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你和家人每年都過哪些節日?當學生興趣盎然地說出各種節日時,筆者寫下課題“傳統節日”,并問學生:“看到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嗎?”直接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這便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沉思片刻后馬上就有人舉手,有的學生問:“老師,什么是傳統節日呀?”也有的學生問:“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人們是怎樣過傳統節日的?”其中一些問題正是我們課堂上需要解決的。筆者沒有急于解答他們的疑問,而是引導他們去讀課文,看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在平時的課堂中,筆者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整體入手的思考習慣,讓其學會從題目中發現問題,然后筆者再進行梳理,把特別有價值的問題留下來,讓學生繼續探究。
二、課中巧妙設計疑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對“習俗”這個詞語并不理解,于是筆者出示了兩張圖片:看,春節到了,人們都要做什么?(貼窗花,放鞭炮)像“貼窗花,放鞭炮”這樣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習慣就是“習俗”。學生馬上就理解了“習俗”的意思?!澳谴汗澇速N窗花、放鞭炮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筆者趁熱打鐵地追問道。這些內容是書上沒有的,需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們回憶自己過春節的情景,有的說要在家門口貼春聯,有的說要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通過討論,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習俗”一詞。但是僅僅知道春節的習俗還不夠,筆者又拋出了一個問題:其他的傳統節日里還藏著哪些習俗呢?這一次,筆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在課文中選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傳統節日,先用“~”畫出這個傳統節日的習俗,然后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對這個節日的了解。因為在課前,學生充分地收集了有關傳統節日的資料,所以在小組里暢所欲言:有講民間故事的,有講傳說的,有朗誦古詩的……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學生講了端午節的來歷,述說了“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的傳說,背誦了《元日》《清明》《望月懷遠》等古詩。學生不僅向其他同學介紹了自己熟悉的傳統節日,同時通過別人的介紹也對其他的傳統節日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們自覺自主地進入了探究式學習狀態,并且學有所得。
三、結尾引發疑問,拓展延伸
上課過程中,筆者指導學生采用各種形式讀《傳統節日》這首童謠,讓學生在讀中發現童謠的特點,然后問學生:“你們想不想也來編個節日童謠?”學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編童謠。接著筆者問學生:“我們兒童最喜歡過的節是什么節?”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六一兒童節”。為了消除學生畏難的心理,筆者先出示了兩幅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孩子們在干什么,他們的心情怎么樣。筆者還給他們搭了梯子,即出示了童謠的前半句,“兒童節, ? ? , 小朋友們 ? ? 。 又唱歌來 ? ?, 高高興興 ? ? ?!弊屗麄兘又幒蟀刖?。筆者啟發他們你一言我一語,慢慢地學生的積極性又被調動了起來,課堂又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最后,筆者拋出了一個引發學生深層次思考的問題:“為什么這些傳統節日會代代相傳呢?”二年級學生還解答不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留白恰恰會讓他們去進一步思考。
這節課筆者借提問來喚起學生對節日的回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接著課中巧妙地設計疑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他們進一步豐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這一環節搭建了一個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臺,體現了真正的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結尾拓展創新,留白存疑。編寫童謠的環節,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輕松學習,學有成效。
總之,教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耙砸蓪W”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重視和運用。
參考文獻:
[1]方 婧.以疑導學,引思促學[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2(2):256-257.
[2]趙 慧.質疑問難——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