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豐厚的財富,小學語文教學當然也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滲透。因此,應從小教導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并不斷傳承。文章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及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進行分析,詳細闡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以不斷提升教學目標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3-0035-02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現狀
首先,學校注重教學成績,只在乎升學率的多少,而課程設計也出現統一意見,認為在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教育既占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也對成績有所影響。基于此,傳統文化教育顯然是一種形式,沒有系統的教材,導致學生根本就無從了解與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其次,學生沒有強烈的傳統文化意識。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在網絡上他們追求時代感,更加注重國外的節日,而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知之甚少。
再次,傳統文化教師整體素質不佳。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需要熏陶,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其言行對學生文化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教師不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這就造成教師整體素質欠佳。第一,缺乏專業教師,講授傳統文化的教師有時是語文教師,有時是歷史教師,這些非專業的教師無法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講述出來,因此學生學不到精彩內容。第二,缺乏培訓,傳統文化課程不屬于考試范圍,因此相對課時也不多,致使傳統文化教育者欠缺。
最后,學校并不重視傳統文化的建設。一所學校的傳統文化設施,是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體現,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校園文化多種多樣,從精神到活動甚至校園的花草樹木及建筑設計中都有著傳統文化的印記。但有些學校并不重視,資金方面也沒有得到扶持,因此無法體現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
二、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方面對于學生語文綜合力的培養有著較大的幫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的道德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小學生天性好動,他們有快速接受事物的能力,但是此時的身心還未健全,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營造文化氛圍,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小學階段的語文內容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在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能力。但在實踐中,有些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并不重視,只注重知識的講授,忽視人文教育的意義;教學方式陳舊,使其教學效率欠佳,這種種問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及人文素養的提升是極不利的。
三、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選擇素材上應符合學生需求。按照學習特點選擇相應的素材,再將這些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選擇合適的元素。按照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元素,再與語文結合起來,使語文與傳統文化相互促進,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識字課中,可以通過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通過美食、民謠等文化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并在這個過程中識字。同時聯系生活,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習慣。
第三,優選教學方法。傳統文化的融入需要慢慢滲透,按照實際情況選擇好的教學方法。小學生沒有很強的自制力,教師可以選擇以他們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多媒體或繪本教學,通過直觀展示,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四、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
1.傳統文化與識字教學
生字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有些學生不喜歡學習新字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轉變教學方法,找到興趣點并引導他們參與學習。小學生容易產生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設計故事,激發他們的興趣。若把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故事結合識字教學,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我們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人物事跡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
例如,學字時“司”的講授,可以穿插司馬光的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產生學習興趣,了解司馬光的聰明睿智,也認識到他的高大形象,以對“司”有更深刻的印象。在學習中,學生認識了文字,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另外,漢字的演變及背后故事也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好方法。如“孝”字,我們分析它是上下結構,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其中的寓意指的是有一個小孩正在攙扶著一位老人。而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倡導的內容。因此教師應從“孝”切入,把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典故講述給學生,教導他們什么是尊老、愛老。又如,日月二字,人們通過對太陽與月亮外形的了解,從象形字慢慢演變成今天的“日”和“月”,而太陽和月亮都會發光,所以它們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明”。“跑”或“蹲”,這兩個字都需要足部的運動,所以偏旁都是“足”。通過對這些漢字的講解,學生深刻理解了漢字的含義。如此教學,學生一邊學習詞語,一邊體會傳統文化,繼而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2.古詩詞的導入
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古詩詞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會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領悟與了解。通過古詩詞內容設計教學,在其中融入傳統文化,讓學生受到熏陶,以提高人文素養。例如,《清平樂·村居》,此詩詞描寫了田園生活的美好景象,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狀態。教師在教學時對作者的經歷及創作背景加以描述,學生會對詩詞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同時向學生講述辛棄疾一生所擁有的成就,講述他詩詞的特點以及當時與他齊名的著名詩人及詩詞等,這樣既加深對詩詞的認知,也將知識面拓展開來。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了解當時的詩詞文化,同時有效提升人文素養。又如,《秋思》抒發了作者的思鄉情懷。關于思鄉的詩詞有很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后把有關思鄉的詩詞收集起來,通過不斷地閱讀加深對詩詞的了解。學生對類似詩詞文化的了解,也會激發對家鄉的熱愛,讓語文教學更有意義,效果更好。
3.在名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名著是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它們的文學價值極大,是學生學習文學的好幫手。將傳統文化與之相融,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深刻了解歷史,更能開闊閱讀視野,提升審美能力。因此,將傳統文化融入名著,提高人文素養,能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例如,《大禹治水》一課就選自名著《山海經》,講述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它體現了古代人們不怕艱苦的精神。雖然公社時期社會有了進步,但人們被洪水迫害,有著強烈的治水愿望,這些發展歷程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教師在教學時結合課文背景融入傳統文化,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開闊視野。通過閱讀名著,學生了解名著背后的知識,會對傳統文化加深認知,同時也提升人文素養與文學的鑒賞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使學生文化底蘊得到提高,也能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實現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 楠.讓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綻放光彩[J].學周刊,2019(18).
[2]任 靜.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
[3]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J].考試周刊,2013(75).
[4]錢雪蘭.關于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4).
[5]袁 倩.語文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探微[J].成才之路,2015(8).
[6]沈春芳.小學文化傳統教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7]杜 婭.淺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12).
[8]田秀云.在孩子的心里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J].新課程學習(下),2011(2).
[9]葛文豪.傳揚傳統文化 培養時代新人——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1).
[10]劉 欣.淺談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4).
[11]余國源.試論語文學習素質及其教育模式[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12]陳 曦.論中國傳統文化在新加坡的繼承形態(1819—1911)[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13]王 璐,尤 錚.英國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上海少先隊研究,2015(1).
[14]彭菊花.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淺探——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理論月刊,2015(1).
[15]姚海蓉.探討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入小學教育之中[J].課外語文,2014(22).
[16]石皇冠,程小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一)[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4(11).
[17]伊志堅.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的當代價值[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18]黎良海.論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新課程學習(上),2012(1).
[19]楊艷麗.滲透傳統文化 提高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語文學刊,2009(16).
作者簡介:朱玉萍(1964—),女,陜西漢中人,高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