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 要:新時代,國家急需具有高素養、高技能的人才,因此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中等職業學校作為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應高度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本文闡述了培養中職學校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當代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從建設工匠文化、完善課程教學內容、規范校企合作三方面提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
關鍵詞:中職學校? 中職學生? 工匠精神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可見我國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其地位得到極大提升,同時對專業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作為專業技術人才的基層群體,應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質,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彰顯自我價值,實現技術進步。
一、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在古代,工匠精神一般指傳統手工藝人對自己的手工作品認真負責、追求完美的精神,朱熹在《論語集注》說,此“言治骨角者 ,既切之而復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即使是現在,人們依舊認為“工匠精神”只是針對于手工技藝領域。但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工匠精神”具有新時代的內涵,其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團結協作、勇于創新四方面。新時代賦予傳統意義的“工匠精神”以新內涵,它不再單純地針對傳統手工技藝這個行業,而是各行各業都要追求的目標,它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而是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的一環。
二、培養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1.推動國家產業轉型升級
2018年,我國GDP總量首超90萬億,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我國已經具備了產業轉型的經濟實力。中職學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應大力響應國家倡導“工匠精神”的號召,從學生接觸職業教育的之初就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品質,促進學生技術與品質雙向發展,使學生成為未來優質技能型人才后備軍,以推動國家產業轉型升級。
2.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在企業崗位中不僅能用精湛的技術解決技術問題,也能保持對自己職業的熱情、追求產品的完美并積極創新,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中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困境
1.社會工匠文化的缺失
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大家普遍追求“付出少,來得快”的經濟效益。受此影響,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都不想去一線工作,甚至輕視技術工人。雖然近幾年工匠精神得到廣泛傳播和一定傳承,引起各行各業的重視,社會各界對于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印象有了些許改變,但是公眾仍然不能從心里尊重技術工人,更不能深刻領會“工匠精神”的內涵。
2.學校教學層面的不足
中職學校對于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課程都有所涉及,但是由于缺少系統的設計以及重視不夠,使得課程本身流于形式。思想教育應該融入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通過營造濃厚的氛圍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但是大多數中職學校都缺少這種文化環境。從 “重技能、輕素質”環境中走出來的中職學生不管是在以后的升學之路上還是在就業崗位上都會急功近利,不能潛心鉆研職業技能,缺乏職業素養,職業忠誠度低。
3.校企合作的不規范。
學生在企業實踐中親身感受企業文化和職業精神的熏陶,有助于加深其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理解。然而,現在校企合作不夠深入,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模式效果不好,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員工就業標準不符等問題依然存在。在企業實訓中,實訓老師只講技術而不講精神,導致講授內容缺乏職業精神的熏陶,學生感受不到所在企業的文化,對所學職業缺乏飽滿的熱情,學生更加難以理解、感受工匠精神。校企合作的結果與預期有較大落差,為以后學生步入企業埋下隱患。
四、中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1.弘揚工匠文化,營造文化氛圍
工匠文化最開始出現在日本,他們將擁有特殊技能的人稱之為“匠人”,“匠人”都有極高的藝術追求,力求每一件作品都盡善盡美。現在對于工匠文化內涵可擴展到各行各業,從業者對自己所從事行業懷有認真、敬畏的工作態度和職業操守。首先,國家應結合時代特征重建工匠文化,并利用媒體宣傳將工匠文化融入到公眾社會生活中,推廣“職教周”等相關活動,激發人們勞動最光榮的榮譽感和崇尚感,逐漸轉變人們根深蒂固的鄙視工匠、職業教育的觀念。其次,學校應結合企業以校企合作為連接構建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對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踐行。學校可定期邀請本地著名企業的優秀職工來校進行經驗分享,拉近學生與優秀員工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企業工作的了解。創辦“大師工作室”,利用“名師效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工匠精神培養效率。企業還要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根據本土文化特征發展企業文化,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特點。在進入企業實習或者正式工作后,學生會受到深厚的企業文化感染。良好的企業文化熏陶有助于學生樹立積極的職業理念,從而加深中職學生對于所在企業的認同感,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職業責任感。
2.完善課程教學內容,提高教師教學素質
中等職業學校只有將“工匠精神”理念貫穿到學校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才能培養出愛業敬業的專業技能型人才。首先,中等職業學校在課程教學中應加強精神文化教育與勞動教育,逐漸豐富教學內容。2019年發布的《職教20條》中提到,鼓勵中職學校與中小學相銜接共同開展勞動教育和職業啟蒙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由于中職學校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屬性特征,勞動教育尤為重要,所以中職學校不僅要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各門課程中,還應該與勞動教育相銜接,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體會精神內涵。如此,既能滿足促進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論要求,又能滿足中職學生精神需要。同時,學校還應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專業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研究態度和方法,并給予改正意見,用專注、認真、敬業的態度感染學生,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
3.規范校企合作,重視實踐教學
校企合作作為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是中等職業學校和企業都應積極推廣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應該形成科學完善的校企合作體系,并具體到細節。企業應積極和學校溝通,雙方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標準,最終形成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其次,中職學校應秉承“學中做,做中學”的原則,以專業實訓課程為主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實的實訓課程中初步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最后,企業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基地,應輔助學校積極采取措施,使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成長、成才的全過程。企業實習是學生學習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校期間的學習可以說是知識的積累,而企業實踐才是最終的升華。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十九大報告全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EB/OL].(2017-10-18).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2019,1.
[3]杜曉光.新時代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9(7).
[4]張蘊啟.以產教融合為主線加強高職內涵建設[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5).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