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小婷
摘要: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性重點是指讓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體質的增強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本文主要運用多元化的方式,講授此部分內容,并分別從游戲體育、自主探究以及多媒體三個角度予以闡釋,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體育;體育課堂;體育教學;教學有效性
在現階段的初中體育教學中,有些體育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忽視學生人格的構建;有些體育教師往往采用“散養式”的方式授課,不注重引導學生的體育學習,從而造成學生失去體育學習興趣的局面。針對這種狀況,初中體育教師應秉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對自身的體育教學進行全面地反思和調整,真正構建出以學生為主體,以完善學生品格為目標的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獲得良好的體育教學效果。
一、開展體育游戲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體育游戲的優勢在于放松學生的身心,讓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身體素質的增強,獲得體育游戲的快樂,并讓學生能夠反思體育游戲,真正讓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獲得思想境界的提升。本文從體育游戲著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例如,在上周,教師舉辦了捕魚游戲,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真正意識到個體力量的局現性和集體力量的無限性,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從以下幾點著力。第一點,講授游戲規則。在開課后,教師對學生說:“我們進行捕魚游戲,我扮演魚網的角色,你們扮演小魚。我負責捕捉你們。捕捉成功的標準為我碰到你們的手臂或是背部。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之間要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第二點,展示游戲情境。在游戲的初期,由于魚網的數量少,疲于奔命;小魚則自由自在地游蕩;在游戲中期,魚網是面積逐步增大,小魚開始感到恐慌,奔跑的速度明顯加快。在游戲的末期,盡管是身體素質較強的小魚,終究無法逃脫被捕的命運。第三點,交流游戲體驗。在整場游戲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在游戲過程中的收獲。小陳說:“通過這次游戲,讓我懂得團結的重要性。小魚的自保心理,給魚群帶來了災難;魚網的團隊精神,是戰神小魚的必勝法寶。”
二、巧用自主探究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獲得感
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體育學習狀況,適時地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為自主、自由的體育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摸索中獲得體育學習的進步,增強他們的學習獲得感。以此同時,教師應時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并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耐心地指導,提升他們的體育學習積極性,獲得良好的自主探究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定點投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摸索出投籃的規律,提升學生的投籃學習獲得感。與此同時,教師會關注整個課堂的學習狀況,并適時地進行巡場觀察,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啟發性地引導,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在此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小于經過幾次的摸索,仍舊不能將球投入籃筐中,并且出現了急躁情緒。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微笑走進小于,拍拍他的肩膀說:“靜下心來,聯想一下教師講授的內容,一定要注意投籃的高度,并注意投籃的方向以及與籃筐上的小方格之間的位置關系。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功!”與此同時,為了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師遠遠地觀察學生的投籃狀況,并觀察學生在投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終,小于掌握了投籃的技巧,并且連續8次投中。她開心地跳了起來。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奮斗品質
初中體育教師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運用多媒體,講授此部分內容,播放著名體育明星的事跡,讓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受到體育明星事跡的啟迪,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促進多媒體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例如,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著名籃球明星---科比的事跡,讓學生在視頻的觀看過程中,體會一名優秀球員誕生的來之不易,并真正加深對奮斗內涵的認知,幫助學生培養優良的品格。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讓學生思考科比成功的原因,并鼓勵學生積極地發言。教師會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針對性地引導,激發他們的體育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在此次教學過程中,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嬋的發言。他說:“我最喜歡關于介紹科比在凌晨四點左右訓練的這段視頻。它讓我懂得了只有真正地付出,而且全身心地付出,才能獲得傲人的成績。我也能夠體會到奮斗對于成功的真正內涵。”教師運用多媒體授課,讓學生生動地了解體育明星的誕生過程中,并在此過程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積極作用。
總而言之,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用于打破傳統體育授課的束縛,并立足本班的體育授課實際,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真正從一點一滴的教學實踐中,反思,調整,運用,從而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姚桂秋.初中體育高效課堂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
[2]李曉龍.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分析和探討[J].中學課程資源.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