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讓學引思”教學理念對于語文教學的作用,提出從前置預習、智慧理答、適時設疑、更新訓練等方面實施“讓學引思”模式的教學建議,從而有效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變被動為主動。
【關鍵詞】統編教材 小學語文 讓學引思 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30-02
“讓學引思”中的“讓學”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歌爾提出的教學理念,“讓”主要是指位置的變化,旨在讓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這是教育本質的回歸;“引思”是為了達到“讓學”的目的。“引思”的主要方法有點撥、引導、啟發、喚醒等。“讓學引思”主要提倡教學方式的變革,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達到“樂學善思,會學善思”的理想教學境地。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實施“讓學引思”的教學模式呢?
一、前置預習,激發“讓學引思”意識
(一)布置“讓學”任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也是如此。在教學開講之前,教師要有讓學生預習的意識,并能夠從布置預習任務出發來激活“讓學”機制。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還要具備整體關照意識,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預習任務。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具有“讓學”意識的教師會在正式上課之前布置這樣的預習任務:自學生字詞;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讀通課文,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這個預習任務中,指向生字的預習任務是常見的預習任務;第二個閱讀任務需要學生全面閱讀課文之后整體把握;最后一個閱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為閱讀教學奠定基礎。由此可見,在“讓學引思”的課堂中,教師只有具備關照意識,才能夠從不同維度引領學生參與課堂預習;只有明確“讓學”的意圖和目標,才能為學生的自主思考創設條件。
(二)創設“引思”情境
怎樣才能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引思”情境呢?教師可以采取生動講解、故事引導、設置懸念、多媒體展示、課堂演繹、示范誦讀等教學手段,以促進學生思考。學生也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才能觸動心靈,進而激活思維,提升閱讀品質。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對西沙群島的景致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教師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展示西沙群島的視頻資料。這樣的視頻資料對于去過和沒有去過西沙群島的學生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資料。有了這樣的視頻資料作為基礎,就能為學生了解西沙群島有什么特點以及議論未來人們如何合理利用西沙群島資源提供了條件。這樣的教學安排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引向更廣闊的領域。
二、智慧理答,創設“讓學引思”氛圍
(一)啟動“讓學”互動機制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崔允漷認為,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互動離不開問題的提出,對于課堂中的師生對話,教師要有智慧理答的意識,能夠就課堂問題給學生以科學的解讀,給學生的心靈帶來觸動與啟迪,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敏銳性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能夠促進師生、生生互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認真篩選,從而為學生的“讓學”提供良好的條件。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動物王國召開大會》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學習課文。通過表演,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文中人物的語言、表情等細節內容。也許低年級學生的表演還不是很到位,但是經過教師的指導,相信他們的表演會越來越到位。
(二)精選“引思”教學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總結、反饋語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引領學生進行課堂反思,再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程,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
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初步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質疑,比一比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再進行交流活動。這樣,課堂上就會涌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什么畫?這幅畫上畫的是什么內容?這幅畫為什么能夠名揚中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來看,他們已經能夠提出質量比較高的問題,在此前提下,教師再鼓勵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如此教學,師生之間的互動更融洽了,學生學習動力十足,教學效果顯著。
三、適時設疑,促進“讓學引思”進程發展
(一)做好“讓學”的調查
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悟性之間存在著差異,在同樣的時間段內,學生的收獲自然不同。教師在進行“讓學”設計的時候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必要的話安排一些選做內容,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做內容,以真正把因材施教的原則落到實處。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前,筆者就先做一個課堂調查:關于毛主席,你有多少了解呀?請同學們就自己搜集到的有關毛主席的資料交流一下。從學生的交流中筆者了解到學生對毛澤東的認識停留在“毛主席曾是我國的國家領導人,他帶領老百姓打了許多勝仗”“毛主席是一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好多詩詞至今讓人贊不絕口”這些方面。于是,筆者再借助多媒體播放有關毛主席的一些影視資料,并向學生講述關于毛主席的一些故事。這樣就把學生的思維帶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設計層次性的“引思”問題
“引思”問題的投放對于激發學生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從多角度提出問題,以使課堂問題更具開放性、趣味性與科學性。這樣,才能通過不同的問題給學生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內化所學知識。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課時,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供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思考:蜘蛛為什么想開店?蜘蛛開了一家什么店?都有誰來了?它們想買什么?結果怎樣?蜘蛛以后還會開店嗎?它會開什么店呢?問題提出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通過閱讀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自行解決問題,然后再進行交流匯報,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更新訓練,促進“讓學引思”內化
(一)篩選“讓學”訓練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甄選適宜的教學內容有助于“讓學”理念的真正落實,這就要求教師敢于大膽引進“讓學”內容,如說話訓練、媒體訓練、社會調查訓練、信息搜集訓練等,從而把“讓學引思”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如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靜夜思》是一首關于月亮的詩,鑒于部分學生在學齡前已經積累了好多古詩,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知道的有關月亮的詩句。在教師的啟發下,有學生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學生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學生說“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樣教學,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讓學”真正落到了實處。
(二)創新“引思”訓練形式
“引思”的訓練形式有很多,教師還要注意“引思”形式的創新,如讀寫結合、讀思訓練、實地觀察、口頭作文、即興演講、課堂演練、劇本創編等都可以作為學生思考的契機與憑借,也可以讓學生開展自評、互評活動,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
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教師不妨創新教學形式,為學生設計一些立體性的學習內容。這篇課文為我們介紹了作者對雷鋒叔叔深深的懷念之情,在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假如讓你選擇一種表現形式,你想會用怎樣的形式來表現英雄形象呢?鼓勵學生用繪畫、造型、雕塑等形式表現。這樣教學,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引思”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讓學引思”不僅是一種教學理念,而且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善于采取多種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思維,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羅妮(1976— ),女,壯族,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