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丹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將美術課程與生活實際相連。”創新能力、審美態度、思維方式等都是美術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培養學生以上幾方面的素養能力依賴于教師將美術課堂與生活銜接,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用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習慣,為美術創造積累素材。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情境創設和課堂實踐活動來搭建起生活與美術的橋梁,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知能力、審美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核心素養;美術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1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101-02
一、引言
小學美術課程作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輔助學科推力之一,以國內外優秀美術作品為依托,以學生聯想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現狀為基礎,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美術作品鑒賞實踐能力、美學追求能力等。從2015年開始,小學美術教學在關注“學科”的基礎上,提出了需關注“學生”,即強調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小學階段是學生美術學習生涯的基礎性階段,也是素養培育的關鍵時期。與其他學科不同,美術學科亮點在于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課程所學都可以用于課外實踐之中,因而美術教學離不開生活。
為此,從核心素養內涵分析,學生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解讀、思維方式等核心素養無不需要依賴于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因而生活化也成為美術教學的主要途徑。要想提升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效益,就需要結合學生美術鑒賞的能力和訴求,利用小學美術課程的課堂實踐和課外拓展等,進一步發掘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愛好,找到美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的關聯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探究生活與美術銜接的紐帶,試圖利用生活化的美術教學來拓展學生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美術之美和美術的藝術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做到美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文章結合教學實例,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二、用心觀察生活,積累美術創造素材
生活是美術教學的基礎,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服務生活。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在進行美術作品創作時經常會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而支撐學生這些想法的素材則是生活。在美術作品創作中,教師會發現有的學生繪畫時十分輕松,不需要太多構思則可以畫出各種各樣的繪畫作品。而有的學生繪畫難度則比較大,構思許久仍不能完成一幅作品,或者每次作品樣式基本相同,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素材而出現了思維定式,無法跳出原先的繪畫框架。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素材匱乏的難題,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靈感、積累素材,豐富學生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軟綿綿的云”繪畫教學中,教師本以為云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學生肯定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作品,但回收作品的質量不盡如人意。許多學生的作品都呈現相同的模式:藍藍的天空中漂浮著幾朵云,這些云被學生用一個個橢圓形來代替。出現這樣的原因在于學生并未仔細觀察過生活中的云,未見到過云在不同狀態下的形狀。為此教師向學生們提出建議,提議學生們留心觀察每天早上的云彩、中午的云彩和傍晚的云彩,并且用相機記錄下來。同時教師也為學生尋找了許多拍攝云朵的照片,讓學生觀察參考。在接下來的一節美術課中,教師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攝影作品,并且讓學生交流討論這些云彩的不同之處、有哪些變化等。在積累了大量素材之后,學生們的思維逐漸被打開,作品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有的將天空設計成了橙色,向教師展示傍晚時分的云彩;有的將云彩畫成小狗的模樣;還有的學生將云彩繪成粉色;等等。可見在觀察了生活中的云朵之后,學生們心中的云朵形象也出現了變化,在畫紙上展現出的云朵形象更加立體化、多樣化,體現了學生不同的審美和思維方式。
觀察生活是積累美術素材的前提,而許多學生正是因為缺乏觀察生活的意識,才導致錯過了許多美好的生活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內容,讓學生學習如何觀察生活才能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素材,而這點也確實需要教師的點撥和指引。
三、創設教學情境,感受生活美術之美
美術教學生活化依賴于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創造出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處于貼近生活的氛圍中完成藝術作品的創作,在這種環境中創作的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氣息”。上文所述的用心觀察為學生提供了創作素材,幫助學生打開了創新思維,而本段落所述的創設情境則是為學生提供創作氛圍,無形中可培養學生美術的審美態度和創造能力。教師在創設具體情境的時候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所運用的教學手段和媒介都應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為目的;②情境設計需從生活中的資源著手,多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③情境內容需和課堂教學內容相一致,讓學生可以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例如,在“靜物一家”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進程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學生先將家中自己最喜歡的靜物帶到學校,彼此交流這些靜物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對自己的影響等,了解到靜物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類事物。隨后,教師向學生出示了幾個小主題,如攝影類、學習類、游戲類等,讓學生按照這些主題對手中的靜物作出歸類,完成“靜物找朋友”的游戲。在這兩項活動中,學生們依靠小組交流討論逐漸認識到靜物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同時也意識到原來靜物也是可以按照一定標準分類的,具有了分類意識。在此基礎之上,教師要求學生將不同的靜物作出分類,而后給學生們提供相機,讓學生們思考如何擺放靜物,才能使拍攝出來的畫面更加完美,更能凸顯主體特色,并借用照片構圖原理類比繪畫構圖,最后得出寫生的基本要點,完成本節課靜物寫生的教學。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的情境設計貼合了教學走向,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從感受靜物、了解靜物到繪畫靜物,由淺入深地引入教學知識點。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創設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某個特定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點,因而在情境教學中教師更應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課堂問答、小組合作、課堂游戲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交流討論,由學生在討論中提出自己的困惑,再由教師解答,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四、運用實踐活動,創造生活化的作品
在許多美術作品欣賞、繪畫的環節中,教師采用情景創設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作品傳遞的內容,體會美術繪畫技巧。但是在手工類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卻需要為學生創造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將自己心中所想通過美術作品表達出來。以學習做紙模型的教學活動為例,該課程屬于典型的手工類課程項目,僅憑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和理論講解,學生很難明白其中的奧義。只有當學生自己嘗試了,才能懂得紙模型創作技巧,經過反復實踐訓練熟能生巧。
例如,在“紙魔方”的教學中,教師先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愛心早餐”,這些“早餐”內容都是由一個個紙板創作而來,激發了學生們的好奇心。許多學生開始思考原來生活中常見的紙板可以變化出各種各樣有趣的事物,這喚起了學生廢物再利用的意識。在簡短的課前導入之后,教師便開始了最基本的“紙筒”教學。與平時教學不同,本次教學中,教師先是為學生展示一個已經做好的紙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該紙筒的創作方法,而后再由學生根據自己猜想獨立制作紙筒。在動手嘗試的過程中,學生們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如何才能讓紙筒立起來?雙面膠的位置粘在哪里比較合適?紙筒是不是要卷很多層?……伴隨著這些問題,學生們的作品有些是成功的,而有些則是失敗的。此時教師再為學生播放提前準備好的紙筒創作視頻,詳細地向學生展示紙筒創作的過程,也讓學生對比自己的創作找出問題所在,從而修改自己的作品。
在該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向學生展示紙筒創作的細節,而是由學生來摸索,學生在探索道路中遇到了阻礙之后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對知識點的記憶才更加深刻。除此以外,美術課程實踐活動可以在課堂中完成,也可以在課下進行。在本節課結束之后,教師在班級中舉辦了“愛心早餐”大賽,要求每名參賽的學生利用身邊的廢紙、廢瓶蓋等廢棄物創造出一份獨具特色的愛心早餐。在下節課中向全班同學進行展示,由全班所有人票選出最有特色的作品。
可見,實踐是獲得知識的來源,美術課程也離不開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教師需為學生多留出實踐創造的空間,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屢屢碰壁而放棄嘗試。此時教師則需要耐心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所在,鼓勵學生勇于思考,戰勝困難。
五、結語
美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圍繞核心素養的新課標指引下,小學美術課堂要凸顯出“以人為本”的特色,注重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的提升。這也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適當“放手”,讓學生獲得更多主動性,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各個環節之中。并且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培養學生某個層面的核心素養,提升美術學科的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桐楀.引書入畫自天然——讀已故畫家洪毅然先生的寫意花卉[J].國畫家,2012(3):28-30.
[2]祝 煒.美術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與實施[J].美與時代(中旬刊),2014(11):71-72.
[3]駱嘉偉.“玩”出精彩——淺談小學美術自主探究式學習[J].中華少年,2015(27):153.
[4]錢初熹,徐耘春.視覺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美術學習評價[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1):72-80.
[5] 張圣怡.聯系生活,感知審美存在——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分析[J]. 教育界,2016(22):19-20.
[6]張 磊.生活化視界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的若干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6(22):167.
[7] 李富業.小學美術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學周刊·B版,2014(11):225.
[8] 袁俊景.創設生活情境提高美術教學實效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