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建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發展,教學方法的創新成為了必然。由于小學的學習是打基礎的黃金時段,因此,這一時期的教學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耐心以及創新思維,尤其是對待數學這一門難度較大的科目。對此,需要立足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本文就此展開探討,簡要分析了如何對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進行創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方式方法;創新教育
引言:
教育改革要找準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小學時期的學生由身體、心理都正處在發育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學習意識以及學習習慣是極其重要的。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教授,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心態,幫助學生培養起正確對待學習的態度。因此,教學方法需要人性化。首先需要激發學生對學習,尤其是對數學這一門課程的興趣。其次要注意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最后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面向小學生的教學,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尤為重要。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簡單,面對一些邏輯性比較強的數學概念理解起來會存在一定的難度[1]。對此,需要教師從三四年級開始就需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思維以及思考模式,激發起學生對待數學這一門課程的興趣。尤其是針對數學中的方程概念,這一概念是數學知識中的難點。例如《方程》這一知識點,是小學數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此就是可以選擇一些具體的練習題,讓學生借助方程知識來進行運算。將需要求得的數據設為一個未知數X,再根據已知數據來求得未知數據。教師在面對這一問題的教學時,可以加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例如在課堂中播放相關的教學視頻,重在輔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還需要對班集體中的學生多了解,可在班級中安排幾名委員負責觀察學生的聽講狀況等,以此為依據對學生進行針對性鼓勵,從而加深學生對待數學這一門課程的興趣。
二、創新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對于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程,而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理解力、保證課堂效率。對此,教師應充分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適當地調整教學方法,例如當前教學中常用的多媒體教學法、翻轉課堂、合作教學法等,都能夠對課堂教學起到輔助作用。例如在《小數的加法與減法》和《小數的乘法與除法》這兩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采用合作式的教學方法,首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分五六個人員。在做運算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小組商討的模式,來對該習題進行解答。還可以采用ppt報告的形式,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提前預習,并且在上課前抽時間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再開展具體的教學。當教學過程中遇到難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采用集體商討的形式,發表每一個人的想法,最后在組內整合答案,每一小組推選出一人進行回答,教師應該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在學生思維受到限制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避免因問題太難而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團體合作的能力,這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關鍵點。
三、注重教學細節
數學的學習框架是極其重要的,但比構建知識框架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例如:在總復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方法的培養也要注意方法中細節的把控。由于數學的學習通常都是“一步錯,步步錯”。因此,解題過程中的細節則顯得尤為重要。以《圓柱與圓錐》這一節課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整理一種合理的解題思路,比如:在求圓柱和圓錐表面積時,要注意先求出圓柱的表面積再根據所求得的數據求出圓錐的面積。注重對細節的把控,通常會有部分習題為考察學生的細心程度。會出現相應的干擾數據,就比如,倘若在圓柱體上放置一個圓錐體,在求其表面積時則需要忽略掉重合部分的面積。這是一個細節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對細節點的把控,對題目當中的各項數據認真的進行分析。找出有效數據。摒除一些干擾數據。通常一些小小的干擾數據會使得整道題從運算初始就出現問題,因此,前期的審題極其重要。教師要注重細節的觀察,在總復習當中,由于學生要面臨小升初考試,因此,在這一階段的復習需要上升一定的難度,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各方面都進行嚴格的考察。從對概念的掌握到對公式的應用。以及解題步驟和最后的運算答案,都要有一個嚴格的把關。保證學生在解數學題時能保證一步到位,避免“一步錯,步步錯”等問題。教學期間,教師還需要注重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還有在學習過程中注重應用,對數學概念以及公式的應用和習題的練習。長此以往,才能使得學生的數學成績得以提升[2]。
四、結束語
小學教育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逐漸有了自己的思維意識,包括對知識的一個基礎概念。故此,對待這一時期的學生更需要教師耐心地為學生講解和開導。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用知識武裝自己。
參考文獻:
[1]喬婭萍. 小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研究[J]. 新課程(上),2019(5).
[2]劉常春. 創新教育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 南北橋,2019(1):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