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和
摘 ?要:有位大哲學家、教育家曾認為,教育促使人的形成,因此在目前新課程教育指導的文件中可充分展現教育部門對學生基礎性教育的重視。其中農村教學亦是重要的被關注對象。基于此種緣故,本文以情境的巧設誘發學生學習興趣,課中強調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訓,以此加固學生的理解力,開展本文的教學研究。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施行策略
引言:
小學數學作為眾多教研科目之一如鋪路石一般存在,該學科起著活絡學生思維的重要作用。據有關數據的呈現,農村教學中絕大部分基數的學生數學成績不理想,且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科存在畏難的心理,致使其無興趣對數學學科進行了解與攻克。據此,本文針對過往的個人教學經歷進行分析并提出拙見。
一、巧創情境,激發興趣度
小學生初始接觸數學科目,因數學科目多以極強的理性思維計算以及多維度的立體空間想象力為特點,故學生難以將該科目中抽象化的圖標圖式及公式數據進行具象化的理解,造成學生學習該科目時一頭霧水的迷惑感。因而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巧妙的設計趣味教學環境,可借以多樣式的工具輔助學生完成對某一概念化知識點的理解。在這樣一個抽絲剝繭、層層具體化的數學教學中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度與探索心理[1]。例如,在部教版三年級知識《秒的認識》一課中若講解時間“秒”這一概念性知識點時為幫助孩子進行深刻理解教師可通過班級多媒體設備尋找并播放該年跨年聯歡晚會的倒計時視頻。在播放過程中教師可邀請學生共同完成跨年倒計時,在倒計時的互動過程中借此向學生告知“滴答”響聲即“秒”。與此同時,可通過真實感觸完成對“秒”的計數認識,教師可帶領每位學生尋找并觸摸自身的手臂脈搏跳動速度,體驗“1分鐘”時間長度的變化。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教師利用日常且平凡的道具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學習,但因其角度新奇便吸引了學生的探索欲與參與度。由此可見,巧妙的授課情境設計可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動手操作,以實踐強化理解
大多數陳規式數學教學多以傳統型模式即教師滿堂單向灌輸、學生被動式接受的方式展開,長此以往,該種機械且固化的授課氛圍不利于學生對數理知識的收容。曾有大教育家認為:教育工作者是至關重要的引導者、實踐者[2]。故此,教師不應受困于舊式的授課形式,而應敢破敢立,將自身作為“單一解說者”的身份進行調轉,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中心主體地位,適當“放手”,使學生更多在實踐中思考,在“動手”的過程中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部教版五年級課程《數的奇偶性》中教師為幫助學生理解并運用奇數與偶數的變化規律,可以設計小游戲:在游戲匣子里放入適量偶數號碼的卡片,再次于另一盒子中投入等量的奇數號卡,在偶數次盒子中任意取兩張卡并進行數值相加。若得以奇數則贈予獎品,同理,若能在奇數盒中取出加成后仍為奇數的卡片予以獎勵。在此情況下學生嘗試的欲望會極大地增加。該種模式將學生帶入奇偶數知識的游戲場景中,添加了學生同實踐的雙向互動,并真切地讓學生進行數學邏輯的思考。與此同時,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推理能力,升華了對數學規律性的認知。
三、借助模具,直觀展現
現今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成果已取得較大進步,科技在回饋社會的同時亦悄然為教學發展帶來綿延的可能。其中視頻展現、語音播放、圖景展示等多樣化的直觀體現方式均為講師的講解帶來了便利與契機。這種全新的傳授模式能較大程度上填補學生對模糊抽象的數理知識的迷惑,并以直觀明了的呈現模具實現有效性授課模式。例如,在講授五年級模塊知識《圖形的運動》時教師可借以投影屏等圖景展示。當談及概念理論“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分別于投屏中對應展開一幅有關“游樂場”的圖片,圖景中分別呈現“蝴蝶型風箏”“青蛙”等物體,引導學生講解圖形的特點并拋出講授的軸對稱這一概念,則借以該生活場景圖實現了直觀化理解。又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的旋轉》一課中學生對對稱軸、旋轉中心、旋轉角的認識僅局限于課文寬泛的概念認知。對此,教師可選取如三角形圖景進行二維動畫模式的演示,當演示中的三角形圍繞某一固定的旋轉中心進行特定的角度旋轉時學生可獲得清晰與直觀性的通透認知[3]。由此,為進一步使有效性課堂逐步滲透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新興教學模具的使用可被列入采納范圍。當農村的小學孩子們均能享受其帶來的便利時,可有效幫助孩子們提升對晦澀數理知識的理解。
四、建立友好的師生交流模式
以往的課堂交流大多為“教師講臺授,學生臺下聽”的單向交流輸出模式,這樣的課堂呈現方式大多是教師單一地向學生演算數學公式,一味地在黑板上撰寫各類數字答案,而學生被動地搬運、照抄教師所給的內容知識點。長此以往,這種授課方式將無利于學生真正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將降低數學課堂互動學習的活性。故此,想要調動數學課堂的氛圍并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至為關鍵的是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善于建立新型的師生友好交流互動模式,對小學而言,輕松有活力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聽得有興趣、學能有耐心”。更值得注目的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切記“嚴慈并存”。例如,在授課時,曾有位一年級教師張開五根手指詢問學生個數,學生因緊張錯答四個。這時便需要教師巧妙化解學生窘迫氛圍,加以鼓舞,教導他加上一根指頭才方為正解。可見,有好的氛圍才不會使學生有挫敗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若想提升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教師不可忽略的是在課前的教學備課方案設計,在課中對學生進行多方式的興趣以及操作引導,以及在課后及時布置功課,進行學生的自我鞏固。數學教學的成果非唾手可得之物,亦非瞬夕可獲。教師應在長久的備課中尋求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互動,幫助學生攻克畏難情緒。
參考文獻:
[1]陳萍.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3,000(009):10-10.
[2]劉斌.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育質量研究[J]. 魅力中國,2013,000(025):234-234.
[3]楊儒明. 探討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J]. 科學咨詢,2017(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