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勇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這一變化促使技師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借助互聯網思維,利用其優勢、特點,改進目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技師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校人才競爭力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 產教融合 人才競爭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國家一系列促進產教融合政策的出臺,利用“互聯網+”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促使校企雙方 “產”與“教”的深度融合發展,滿足企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是當前技師學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互聯網+”對技師學院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1.培養具有職業素養的新型應用人才
“互聯網+”教育的新不僅體現在新技術的具體應用手段、方式上,還反映在思想認識層面上的新變化。當前科學技術更新日新月異,這就要求一方面,學生具有互聯網思維,能夠搜集信息提煉分析數據樣本,使用新技術手段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遵循網絡行為準則,以良好職業操守從事相關工作,面對各種網絡誘惑,能夠自覺抵制、防止企業信息等事件發生泄漏。
2.培養掌握多項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互聯網與教育相互結合后使教育更有深度和廣度,也促使教育系統內部不同專業間的跨界融合。這就要求技師學院培養的人才具備跨度更寬的學科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儲備。學生除了掌握基本專業技能外,還應該具備自我學習能力,能夠在轉型升級中學習技術革命、產業變化帶來的新技能和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90后”“00”后成為受教育主體,其張揚和標新立異的個性特征與互聯網時代特征相得益彰,那么技師學院人才培養也應該在用戶至上的互聯網思維下,有意識的培養獨立自主、敢于創新的創新型人才。
由此可見,“互聯網+”給技師學院人才培養提供創新活力和發展機遇,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方向,同時也促使技師學院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學校教育資源優勢,發揮技師學院在技能培養方面的長處,提高技師學院人才培養水平,緩解新型專業人才供給不足的問題。
二、技師學院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技師學院的產教融合是一種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共同利益互利共贏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院與企業自身資源優勢,通過產教融合為主要形式的校企合作服務社會發展,使企業、學院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發展,形成互利共贏的人才培養模式。然而在合作過程中,一方面由于技師學院自身局限,課程體系設置缺乏針對性、課程內容滯后;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性不足,課程設置重視學生技能培養而輕視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較差,自學能力不足;教學效果、考核評價手段單一,影響了技師學院人才培養的質量。
另一方面,原本應由企業參與制定的教學大綱,課程計劃等內容,由于國家配套政策不完善,耗費企業大量精力,致使企業不愿過多參與,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積極性。學校與企業互動不足。其顯著表現在產教融合各主體參與方動力不足,呈現學校與企業“一頭熱一頭冷”的現狀,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不完善或未建立,校企合作基本停留在實習實訓、提供生產實訓基地、企業象征性派出一般層次水平企業技術人員。
三、“互聯網+”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探索
技師學院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應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建立企業共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平臺,從而推動技師學院的轉型升級,突破技師學院產教融合發展瓶頸,提升技師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深度,以用戶思維為導向,推動用戶參與度
用互聯網的思維分析技師學院產教融合的發展狀況,不僅要分析接收學生需求,還要分析授課老師需求。傳統職業教學過程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按照步驟操作即可,從而輕視實踐操作的創新,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干擾了企業對創新型人才需求的選擇,也影響校企合作關系的建立。首先,技師學院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應該充分發揮企業與學生之間的紐帶聯系,以企業需求的產品生產為主線,使用互聯網思維設置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接受到更接近企業實際需求的教育,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深化校企產教融合發展。這一過程逐步形成服務化的職教文化,使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的相結合,進而能夠根據學情和實際需要制定個性化課程,使學生參與到課程建設中,并提出課程改革意見,增加專業學習興趣。其次,在互聯網思維下發揮產學研作用,結合服務企業需求去解決校企合作中的問題,積極構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可以尋找利益共同點,同時發揮互聯網作用,解決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形成高效溝通機制,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2.通過構建“互聯網+”資源的共享,落實產教融合實踐課程,提升企業參與熱情
《職業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企業有積極履行參與職業教育的義務,可多渠道參與辦學活動、教學及決策體系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校企雙方可以借助互聯網手段,建立多種渠道拓寬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推進技師學院教學改革,發揮企業在技師學院專業開設、課程設置、教學實施、教學內容選擇、社會實踐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深化和完善校企產教融合合作機制。
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的知識更新速度成倍增加。專業實訓課程的教學活動,不但要重視崗位技能要求,還應重視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培養,促進學生通用能力和素養的提高。借助“互聯網+”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建立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等優質資源庫,實現職業教育資源共享,使學生可以根據自我規劃和社會需求情況,通過資源共享庫去學習與職業生涯相關的各種能力,促使學生自我發展與社會需求進行結合,使其適應當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無縫銜接。
3.“互聯網+”背景下,發揮企業作用,建立產教融合生態平臺
產教融合生態平臺的建設必須要有企業的參與,充分發揮企業在生態平臺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深化企業參與的深度、廣度是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保障,校企雙方根據實際需要建立線上及時溝通機制,完善產學研協同發展的交流機制。一方面,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項目的交流,切實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點,找到合作各方利益共贏的結合點,并在合作中對各方進行定位,進而約束各方行為,逐步解決產教融合深入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形成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校企雙方共同合作開發、監督管理會形成聚能效應,提升企業價值,有效消除校企間信息不對稱,進而建立各方共同獲利的生態平臺。同時該平臺也使學校進一步了解市場機制,并通過鼓勵學校和企業間交叉任職,深化校企產教融合合作,提升教師對相關行業了解,進而通過教學改革,帶動專業建設,促進技師學院辦學主體多元化,提升企業參與技師學院辦學力度,促進產教融合生態平臺的發展。
四、小結
以互聯網思維為驅動的技師學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將互聯網技術的互聯、互通特點深度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使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中的各個要素深度融合與重新組合形成各方利益相關者互惠共贏,共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從而推動技師學院人才培養過程的數據化、開放化、動態化、個性化,形成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
參考文獻:
[1]謝敏,顧軍燕.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校企融合度研究與評價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5).
[2]王攀攀,燕居懷,叢帥.“互聯網 +”背景下產教融合和協同創新教學模式探究[J].現代信息科技,2018(2).
[3]羅汝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學邏輯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16).
[4]余麗蓉.“產教融合”視野下的“互聯網 +”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J].教育現代化 ,2017(10).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