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爽
摘要:傳統的歷史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不同程度存在填鴨式教學的問題。學生大多采用被動的方式學習歷史,在這個過程中趕“務”代替了感悟。隨著課程改革的提出和推進落實,人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也更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對中學生歷史思考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誤區。基于此,進行了一些實踐與思考,以求實現培養中學生歷史思考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 歷史教學 思考能力 培養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195-02
思考能力是人類有別于其他物種最為重要的一個特性,也是創造人類燦爛文明最為重要的能力因素之一。筆者對思考能力的定義是:思考始于對問題的發現從而產生驚訝,思考能力的培養需要以問題的閱讀、分析、歸納、比較、總結為基礎,然后進行問題的判定與解決,最終才能達到思考能力培養的目的。中學生歷史思考能力則是結合中學生這一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并融合歷史學科人文性、主客觀、一致性、當代性的特點,使學生明白歷史“是什么”的這一過程。歷史學科是一門注重實踐、思考和思維的學科,缺少思考的歷史課是沒有靈魂的。只有讓學生學會思考,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一、中學生歷史思考能力培養的意義
1.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必備素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1]。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綜合國力中教育處于基礎地位,不可置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教育要承擔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歷史責任,這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最基本條件。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2]。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在我們整個人生中思考能力所占的地位和價值,他認為沒有思考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而思考能力的培養不論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熱門話題。當代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需具有問題意識、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作為基礎教育的初中歷史教學,對于上述能力的培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亦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
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把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列為重要的培養目標。其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教學就是要以普及歷史基礎知識為主,在此基礎上逐步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技能,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3]這里指出學生的學習不是機械的背誦而是需要意識的蘇醒,體現了思考的價值。《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注重人類歷史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之間發展的關聯性,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使學生逐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3]歷史的人文性、廣博性、前瞻性和與時俱進性要求我們要利用所學知識對社會有個全面的解讀,解讀是客觀知識加主觀思考的二次整理。
在初中階段,從一定程度上講,歷史可以說是踐行素質教育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之一。在素質教育中,強調的是激發和培養人的智力潛能,由此也就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正確且合理的思考方法,從而辯證地、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新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地指出,歷史教育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非常重要。“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兩大板塊,都把提升歷史思考能力作為重要的出發點。
二、中學生歷史思考能力培養的途徑
1.基于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設計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愿望的源泉在于腦力勞動本身的特點,在于思維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4]。高昂的情緒會促進學生思考力的發展,反之則是消磨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教師要想讓學生保持一個高昂的情緒學習,就要重視課堂導入。導入是整堂課的靈魂,它影響著學生的興趣點和探求欲,導入的關鍵點則是靈活適宜。首先,導入要有吸引力,新穎有趣。其次,懸疑激疑,激起學生對難題的征服欲。最后,理論聯系實際。例如,在講授《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一節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在初中階段對封建王朝的初步認識,這樣就可以在備課時,考慮將學生己經知道我國的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君主專政為導入,讓學生對君主專政下的國家管理方式產生好奇,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如此一來有利于對大一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大一統包含的方面和內容。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質疑:為什么當時可以實行君主專政?皇帝一個人是如何對一個國家進行有效管理的?學生通過自身對問題的思考,以及與其他成員的合作探討,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從而提出自己的結論。在得到答案后,還可以發現自己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把控課堂節奏,課堂適當留白
在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起引導作用,要留給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時間,激發學生進行發散式的思考,鍛煉邏輯思維,并主動表達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辨力,并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教師講授結束后,要給學生留出自我歸納和提升的空間。例如“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有三個教學目標:一是知道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二是通過了解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三是通過了解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核心目標是第二個,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造就了秦始皇的統一天下,為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學生自主預習諸侯之爭時,教師給出兩個關鍵詞:三個戰爭、三個典故。關于商鞅變法的內容,教師給出三個關鍵詞:背景、內容和影響。關于都江堰,教師只給出一個關鍵詞:天府之國的由來。本節課的前十五分鐘都應交于學生闡述,接下來十分鐘學生開始質疑,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來彌補自己思考上的不足,然后教師用十分鐘時間進行釋疑,最后留五分鐘給學生整理、歸納知識體系。
3.加強學科知識與實踐的聯系
《新課程標準》提倡,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和價值觀念的培養需要以歷史知識為基礎,同時更加需要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進行深層思考,通過對基本原理和理論概念的認識,從而抽絲剝繭來探究其中的深刻內涵。《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問題的發現和處理能力,從而可以對事物進行分析和判斷。另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還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的結合,理論要聯系實際,還要應用和指導實踐。因此,將中學歷史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也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為此,一是要引導學生熟練地理解和掌握所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二是要在講課過程中,注重引用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和案例,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養成探究式學習習慣。三是注重引導學生在運用理論知識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總之,要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綜合素養,最根本的是使學生形成理性思考和運用科學理論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課堂學習終究是要走向實際生活的,中學歷史教師要充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在教學中和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都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掛鉤。這樣,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才在頭腦中經過二次加工處理,學生最終經過自身的思考與探索完成對知識體系的重新建構。
例如在講“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一課時,我們可以從人類的發展史入手導入新課,講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以及女媧造人和上帝造人的典故。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人類到底是經歷了怎樣的轉變才發展至今?我們可以將人類的歷史分為幾個部分?未來我們會發展成什么樣子?
三、結語
總之,歷史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體現,充滿了哲理性思考。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認清歷史本質,最終達到以史為鑒、博古通今的教育目的。學習歷史知識是為了將其應用于實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考能力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思考是一個人的靈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的發展需要善于思考的人不斷創新來推動。歷史思考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此,在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從課堂的主導者變為引導者,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張紅.論數學教學中學生素質的培養[J].絲路視野,2016(18):61-62.
[2]于成.何似別讓這三件事侵蝕你的思考力[J].東方文化周刊,2017(40):86-8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
[4]郭芙蓉.藍天下的快樂學校:論蘇霍姆林斯基的自然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6):7.
[5]彭海艷.以疑引思、以思設疑,揚起學生思維探索之帆:略談中學歷史教學運用探究性問題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2(1):89-90.
[6]孔宏偉.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人物評價新思考:初二學生課堂發言的啟示[J].新課程研究,2011(6):72-7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