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社會環境下,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中職生的學業適應是近年來常被關注的問題,而影響其學業適應的因素中最常見的當屬情緒調節策略這一因素。基于此,就中學生學業適應和情緒調節策略的關系進行探究,以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兩個維度為著力點,對其與中職生學業適應的關系做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中職生 學業適應 表達抑制 認知重評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200-02
當前社會環境下,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社會文化的不斷變化,學生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對于中職生這個特殊的群體而言,其年齡較大學生更小,但感知到的社會壓力比高中生更大,故而,其產生負性情緒的可能性更大,對其學業適應的影響也更強烈。
學業適應是影響中職生學校適應最為關鍵的因素,它既是學生個體應對學習環境變化的一種能力,也體現了一種學業成功的可能性。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中職生在進入這一學習階段,面對新的知識、新的環境及新的教學模式時,都會對其學業適應產生影響,而學業適應又會影響中職生的情緒。因此,探究影響中職生學業適應的因素有其實際應用價值和意義。
一、學業適應
關于學業適應的概念,當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學業適應與學習適應之間也沒有明確的區分,國內外學者們的意見也相對一致。研究者們對學業適應的定義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界定,因為“適應”在極大程度上所定義的是適應的過程。對于中職生而言,其個體本身的適應能力在相當范圍內反映著學業適應的優良性。
我國學者周步成[1]將學業適應定義為學習的適應能力,也就是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克服一定的困難所取得的成績。于文軍[2]提出,自身適應學業的能力和對學習環境的適應需要,決定著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努力調整自我,使學業與環境二者之間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程度。
由此可見,學術界關于學業適應的定義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及共同性。故而,個體在學業適應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對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要素不斷更新與調整,以達到學業適應的最佳狀態。
二、情緒調節策略
對于情緒調節策略的分類,較為有名的是Gross提出的,他認為在情緒發生的整個過程中,最常用、最有價值的策略主要有兩種: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認知重評指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改變對情緒事件的評價,也就是以積極的方式對情緒事件進行合理化解釋[3]。表達抑制是指抑制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情緒表達行為,通過自我控制來抑制自己的情緒行為,表達抑制會產生消極的情感和社會互動結果,需要耗費認知資源。
三、學業適應及情緒調節策略的關系
(一)學業適應及情緒調節策略的相關研究
馮雪和王繼明[4]認為,根據一般的生活經驗,負性情緒容易影響學生的在學狀態,進而影響他們的習成績。他們經過測量得出個體的情緒與其學業適應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且學生的負性情緒越嚴重,其學業適應性越低,學習成績多集中于中等及其以下程度。當前國內外相關的情緒調節研究現狀表明,中職生的情緒調節策略主要包括強化積極情緒,維持情緒穩定,重視積極行為,維持積極行為的持久性。個體產生消極情緒時,可通過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兩種手段調節。黃希庭等人的研究認為,中職生的情緒反應存在性別差異,相較于男生,女生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
研究發現[5][6],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情緒調節能力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而且情緒調節策略的發展隨著年齡的變化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其權重各有不同。此外,目前已有研究提出,高學業水平的學生和低學業水平的學生在面對相同或相似的學習情境時,其學業水平還受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更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且男生和女生在使用認知重評策略上沒有差異。對于表達抑制策略,男生更傾向于使用該策略。因為我國的社會文化和男生的成長背景使得男生接受的信息為男生應該要更加剛強及克制,要比女生更為穩重;而女生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調節策略的不當使用會降低個體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學業自我效能感過低會造成個體學業情緒的消極,從而使個體的學業適應力降低[7]。
(二)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
1.強化積極情緒
對于中職生而言,其情緒的兩極性很強,無論是積極情緒引發的積極行為還是消極情緒引發的消極行為,其發生的可能性都很高。故而,對中職生的情緒要準確地把握,從而進行引導與疏通。如前文所述,情緒調節策略有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兩種手段,那么在強化中職生積極情緒的同時,須同時強化其積極行為,使中職生能夠積極應對學業壓力。對于中職生這個群體而言,其更容易產生不良情緒,那么在出現這些負面情緒時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情緒調節策略,以改善當前的不良情緒狀態。認知重評策略的使用可以使得中職生重新對自身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認知,采取積極主動的行為來轉移自身注意力,從而恢復積極的情緒體驗;還可以采用音樂放松運動等方式來增加積極行為,使中職生在學業中表現得更優異,提高學業適應力。
2.消除消極情緒
對于中職生而言,其消極情緒行為其實是可控的,要想減少消極行為的發生,必須通過自我控制來抑制不良的情緒行為。抑制這種消極行為的發生,可以有效降低個體的負性情緒。此時要積極尋求外部支持,從家人、朋友等群體中獲得支持。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是個體提高學業成就的基礎。
已有研究提出情緒調節的目標,就是將學生的消極情緒轉化成積極情緒,提高學業情緒的積極程度,保證學業的成功[8]。學生在學業上能否有效地運用相關的認知資源,包括工作記憶、注意和計劃等都受到情緒的影響,消極情緒會造成負面的影響,這樣會導致個體在接收新的學業信息時產生抑制作用[3]。個體的負性情緒在極大程度上是通過情緒調節的中介作用來影響學業的。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地調節消極情緒,就可以調節其學習狀態,使得學習狀態達到最佳。若無法消除消極情緒,就會對學業成績產生不良影響,學業適應度也會隨之降低[7]。
此外,個體的情緒調節策略不同,其學業適應能力也不同。認知重評的個體在表達情緒時,傾向于正面情緒的表達,并且容易和他人建立合作關系,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表達抑制的個體不傾向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無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都傾向于自我內部消化,故而其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比較困難,當遇到學業困難時,也不會主動地尋求幫助。故而,中職生要學會消除負面情緒,減少負面情緒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提高學業適應力。
參考文獻:
[1]丁玲.中職生的學習適應性及與自我控制能力的關系[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4(2):163-164.
[2]于文軍,楊林山.深圳在校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2):135-137.
[3]方平,李改,劉金秀.大學生情緒調節方式的調查與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7,19(5):60-65.
[4]馮雪,王繼明.大學生負性情緒與學業適應的相關性及調節策略[J].理論觀察,2017(9).
[5]黃敏兒,郭德俊.情緒調節的實質[J].心理科學,2000(1):109-110.
[6]董云英,周仁來,高鑫.積極情緒的喚醒程度對空間工作記憶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5):761-767.
[7]王道陽,陸祥,殷欣.流動兒童消極學業情緒對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情緒調節策略的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1).
[8]李潔,宋尚桂.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學業情緒與學習適應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9):155-157.
責任編輯:張正吉
[作者簡介]朱雅楠,天津市物資貿易學校助理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