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實際的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來有效的指領學生去學習傳統文化,這樣不但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讓學生更好地成長。小學美術教學中,就可以運用傳統文化開展浸潤教育,在帶領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就會使得小學美術教學效率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
關鍵詞: 小學美術;傳統文化;浸潤教育;探索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興旺發展的源泉,更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長林的重要基礎。因此,渴望讓古典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首先就需要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大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礎上,巧妙、廣泛地吸收與運用各國先進的文化,從而更好地促使其能夠更好地學習與成長。
一、 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要讓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大致的了解,從而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文化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的生活中尋找傳統文化的痕跡,來讓學生能夠從內心上真正喜歡傳統文化的學習,并且要讓他們要有著濃厚的興趣,從而發現與熱愛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現在,很多學生都有在農村生活過經歷,因此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們在寒假期間,尋找家鄉過年時有著特色的中國守舊文化,返校時與同學進行分享與交流。在新學期美術課堂上,學生就可以展示出自己搜集的成果,比如,自家制作的年畫、對聯、多彩的燈謎紙、窗花等,并且向同學們分享制作的過程與方法,學習氛圍就會十分濃厚。這樣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藝術,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趣味,使得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二、 將傳統文化引入美術課堂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吸取傳統文化中珍貴的精神沉淀、審美觀念以及積極能量,利用美術教學,來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價值,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掌握好美術的基礎知識及其技能,還能促使其完成相關教學任務的同時,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欣析名人書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書畫作品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名片,在現代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運用書畫來開展教學,這樣便能給學生帶來極好的感受,而且還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小學美術教師不妨運用名人書畫欣賞,來指領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并且在這一指領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名人書畫與小學美術教課的聯系,以科學合理的方式來將兩者進行有效的整合。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樂于聽取學生的意見,從而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小學美術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與改進。這樣教師便會積累更多的相關經驗,借此機會使得小學美術教學質量有著極大的改善。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進行積極的探索,科學有效的運用名人書畫欣賞來帶領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若要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就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的空間,對于學生不同的感受,教師不要輕易地開展點評,而是要讓學生能夠事先表達出自身的想法之后,教師再有效的組織學生們進行小組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抒發出自身的意見,當學生在開展思維碰撞時,能夠讓其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更深入的認識。
為此,教師要想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來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大幅度的提升,結合名人書畫欣賞教學就是一種極好的教學方法,這一過程,教師要與學生們開展適當的溝通與互動,這時因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的審美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往往學生對于一件事情的思考,大都會是以教師的評論與判斷為主。還有,在對名人書畫進行欣賞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要告訴學生這幅畫為什么是名畫,好在哪里,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主動積極地發表出自身的看法,盡管學生發言過程中,很多想法是十分幼稚的,并且還會有著錯誤的認識,但是這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在進行自主思考,并且學生們彼此的想法可以讓他們充分溝通與交流,這樣便能促使學生在交流過程涌現出新的思想火花,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有著極大的用處的。
(二)運用建筑藝術進行文化熏陶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生便會在潛移默化下,逐漸提升自身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感與使用感。因此,在開展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建筑藝術來進行文化的熏陶,來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到中華文化,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還會讓學生有著更強烈的自信心,從而對中華民族產生驕傲的民族情感,并且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與讓學生彼此開展相應的溝通交流,這樣就能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魅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起到的只是引導的作用,而不是以一個命令的態度進行教學,盡量做到不要給學生提出諸多的要求,而是要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來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與理解,因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感受能力是十分強的,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要讓學生在不斷地交流與思考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綜合能力,是當前小學美術教學重要目標,因此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讓這一目標能夠得以實現。
在對佛教雕塑教學過程中,便可以從宗教問題為入手點,因為宗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要讓學生對宗教與迷信的概念區分有著充分的認識。宗教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向導,很多偉大杰出的人物都有著相應的宗教信仰。例如,愛因斯坦、達·芬奇以及牛頓都十分崇尚基督教,而我國的宗教也是多元化的,既有本土的道教、也有外來的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等。并且信仰宗教,能夠讓我們的心理得到凈化。但是若想要學生們也立即就有著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但是教師向學生們著重強調宗教信仰的作用,當學生們逐漸長大后,便會對宗教有著更強烈的興趣與更深層次的了解。
(三)聯系民間手藝制作,認識傳統文化
我國的民間手藝種類是眾多的,源遠流長。但是當前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們對于民間手藝的認識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十分有必要讓學生學會欣賞我國眾多的民間手藝,并且還要讓他們嘗試親手去制作一些帶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民間手藝。還有,讓學生們認識中國民間手藝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內容。因為我國民間手藝就是一個寶庫,形式各種各樣,比如就有著設計巧妙精致的民間手藝剪紙、年畫、風箏、中國結、刺繡等等。
為此,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美術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后去收集一些資料,或者去一些有著民間手藝的店鋪去觀看這些帶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手藝,并且讓學生講述出自己的見解以及相關的制作方法。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演示剪紙與中國結的制作。并且讓學生也在課堂中親自動手制作出剪紙與中國結。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會對于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樹立起正確積極向上的文化觀念、涵養以及人文精神。
三、 將中國傳統文化改良成為新文化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倘若不進行創新與改良,便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就會失去其原有的活力與生機。而創新與改良則是一種極好的方式來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且重新恢復其原有的活力與生機。因此,創新與改良當前的中國傳統文化是現階段的要實施的重大內容,也是美術教學中需要向學生傳達的一重大教學內容。
(一)將中西文化聯系起來
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古老文化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他們在很多方面卻有著緊密的聯系。為此,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將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古老文化結合起來,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與學習相關美術知識,同時還能促使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入的認識以及對西方古老文化有著大致的了解,這樣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去樹立起正確的文化觀念。比如,在對《青花瓷》這一節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首先指領學生欣賞美術教材上的青花瓷,并且對其進行總結,歸納出青花瓷上的人物、動物、植物等紋樣的組成特征,這樣學生便會對青花瓷有著大致的認識與了解。這時,教師便可以引入西方帶有特色的《向日葵》,就是世界繪畫大師凡·高的杰作《向日葵》,來讓學生將青花瓷能夠融入凡·高的《向日葵》中,這樣油畫便會在中國青花瓷瓶的襯托下,其畫面便會更加充實。如此,將中西文化藝術聯系起來,將會讓學生的美術作品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會有著與以往美術畫作不同之處,使得學生的作品別有一番風味。
(二)對水墨改畫進行改變
在我國古代,有著眾多的繪畫形式,因此流傳給我們很多杰出的畫作。而這些畫作中往往蘊含了很多我國傳統文化,其中水墨畫就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繪畫形式。而在古人運用水墨畫進行繪畫時,大都是繪畫出植物、人物、河流這類景象。這時,教師可以對此進行推陳出新,突破以往水墨繪畫的界限,來嘗試用水墨繪畫出更多的景象,從而讓水墨繪畫能夠得到充分的運用。比如,在開展《水墨改畫》這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通過相應的美術學習后,來對我國水墨畫的形式有著具體的了解,并且對于水墨畫所表達的意境也有著大致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前人創作時嚴謹認真的態度。而后,便讓學生以水墨進行繪畫,繪畫的對象不僅僅局限與人物、植物、河流這類景物,還可以是像漢代畫像石這類雕塑藝術來呈現在紙張上,從而引發學生主動的思考,該怎樣運用不一樣的運筆方式來將漢代畫像石上的印記呈現出來,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極大的發散,并且還能促使其對水墨繪畫有著更深入的認識。
總之,在日常的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同尋找、學習、討論以及創造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樣的過程中,會讓師生受益頗多。因此,美術教師應該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與讀本,來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著更深入的認識,并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從而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發揚。為此,美術教學需要以生活為依托,在生活中尋找靈感,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夠得到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卓然.彰顯與優化:教學的文化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2]趙海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12.
[3]夏燕靖.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7.
作者簡介:
劉旭明,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岳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