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欣
摘 要:儒、道二家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領域的兩朵瑰麗的奇葩,二者各有所重。儒家主張尊師重教、德教優先的人本主義教育;道家主張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的自然主義教育。兩家的教育思想雖然有著明顯的差異,但亦有相通之處:二者都主張通過教育培養理想人格,全面自由發展個人境界。本文對儒道二家教育思想的比較、教育思想的關系和二者的現代啟示三方面進行了詮釋,嘗試挖掘出其對現代教育思想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儒道;教育思想;比較;關系;現代啟示
一、儒道教育思想之比較
(一)儒家和道家的教育目的
1.儒家教育的目的
(1)培養具備“內圣外王”品格的君子
儒家的教育主張是為政治服務的。儒家培養忠君愛國的君子是為了讓其更好地為社會政治服務。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具備的條件有兩點:一方面,君子向內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即“內圣”,要以仁義為根本,擺脫功利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君子要心系天下,具有治國安民之術,即“外王”,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偉大人格的體現。
(2)實現“仁”的人生境界
“仁”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觀念,孔子所推崇的“仁”的教育目的即造就個體人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仁”的人生境界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造就真、善、美和諧統一的理想人格,受教育者應該追求自身個性人格的全面發展。另一層是達到自由的人生境界。這種自由的境界是通過長期學習和努力中才能達到的,是在社會倫理關系中通過道德實踐和修養而獲得的。
2.道家教育的目的
(1)實現“功遂身退,道法自然”的自由人格
道家希望培養的人是自然人,即超越名利現實的羈絆,追求個性解放和靈魂自由的人。但是這種追求自然、自由的人格并不意味著全然置身于世外,而是要人們領會個人與社會的共生互存關系,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解脫,彰顯人的自然本性,不被倫理道德所禁錮。
(2)實現人、社會和自然三者的和諧發展
道家的教育思想有其生態目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道家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應該重視對環境的依賴關系,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和安寧,保持任何自然的和諧統一,以此確保天地的平安。人不管如何“大”,始終是安身立命與天地之間的,天、地、人都要遵循自然之道,尊重萬物生長的規律性,不破壞生態環境,實現三者的和諧統一發展。
3.二者教育目的的優越性與局限性
儒家“仁學”的教育目的表現出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從政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教育思想影響了大批仁人志士,培養了他們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關注之情。但是與此同時,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明顯的保守性和一定的片面性。孔子懷舊復古的教育目的缺乏創新創造精神,這種崇古保守的思想對中國歷史甚至現實的影響十分深刻。此外,儒家教育思想主張培養“內圣外王”的人才,專注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忽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視野較窄。
道家主張“任自然”的教育理念落實了人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個體擺脫社會束縛,順應自然本性,培養人的個體生命意識與環境意識,有其積極意義。但是它又完全離開了社會條件來談論個人的發展,不切實際,走向了一個消極的極端。
(二)儒家和道家的教育內容
1.儒家教育的內容
(1)德育在先
儒家的教育思想看重德育,其內容可以體現在“仁、義、禮、智、信、樂”幾個方面,“禮”和“仁”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鬃又鲝埲巳硕家稀岸Y”的道德行為,以“仁”作為精神指導。荀子重視以禮樂教育規范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著重發展了孔子關于禮的內容,主張禮樂教育,孟子則著重發展仁和義的內容。
(2)實施智育
“六經”是儒家教學的重要內容?!傲洝敝浮对姟贰稌贰抖Y》《樂》《易》《春秋》。《詩》是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集,《禮》是專門記載古代禮儀規范的經籍,《樂》中講述純樂理的內容,《易》是一本卜筮書,具有學術研究價值,《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益于培養政治道德觀點。
2.道家教育的內容
(1)注重自然科學知識教育
道家最早把自然科學知識納入教學內容。道家從“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出發,對自然科學知識進行了許多研究,對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作出了巨大貢獻。首先,道家掌握了醫學知識,創建了我國獨特的醫學體系——中醫學。其次總結發現了大量的數學規律。最后,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依照道家的哲學理論創造出了一套全新的分類方法及推算法。
(2)“絕圣棄智”的德育思想
老子把自然作為道德認知的對象,認為只有通過對道德品質知識的學習,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行為。他主張“自然無為”的道德學說,讓人們按照自然的規律,遵守自然規律來實施行動,宣揚獨立自由。
3.二者教育內容的優越性與局限性
儒家的教育內容注重在人格塑造上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把德育理念貫徹在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但其教育內容具有片面性和不務實性。它忽視了自然和科學技術上的探索,嚴重妨礙了人們開發利用自然,創造開拓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能力。
道家學術作用于我國古代科學發展上有很強的正面影響,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生活和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進步,保障社會穩定和發揮人們整體及個體的價值。但是道家教育內容注重技術性知識的學習,輕視了精神世界的充實,有導致人性墮落的危險。
(三)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方法
1.儒家教育的方法
(1)“因材施教”的知識傳授法
因材施教是儒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教育方法。它要求充分了解教育對象,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長、優缺點施以不同的教育。例如面對德行較高的顏回,孔子以“仁”的高標準來要求他;面對多言而浮躁的司馬牛,要求他說話謹慎;面對眼高手低的子貢,教他從自身做起。
(2)啟發式教育
孔子認為,不論學習知識或者培養道德都應該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時應該先讓學生認真思考,當學生思考相當長時間還未相通,老師可以去啟發他,如果學生已思考并有所領會但未能準確表達出來,老師可以開導他。這是一種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
2.道家教育的方法
(1)行不言之教
道家認為教育者需要突破自身思維的局勢,尊重學生的自然本性,重視他們的自然思緒,不要過多地干預學生的自我學習過程,要順應教育的自然規律。對于受教育者而言,需要其自身不斷暗示自悟,充分發揮自我主觀內在的潛能,在自身的苦思冥想中領悟學習的真諦。
(2)隱性教育法
道家教育思想突出一個“反”字,即強調同一事物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用矛盾的方法傳授了肯定即否定的道理。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3.二者教育方法的優越性與局限性
儒家在教學上強調知識傳承,注重內在自我的涵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可以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體現著理性的精神。但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人才的培育,主要是一種灌輸式教育。
道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尊重了學生的自然本性,重視學生自我的直覺和頓悟,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但其過于尊重客體,忽視了主體的作用。這種教育方法要求受教育者自主克服弱點達到完善境地,具有不切實際性,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儒道教育思想的關系
儒道教育思想之間存在的是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關系。
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社會為本位,強調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道家以個人為本位,重視個人的個性發展。只有人的自身得到充分發展,人才會變得具有創造性,發揮自身的主體性,適應時代的變化發展。
在教育內容上,儒家著重培養從政君子,以德育教育為主,其教育的實質是人文主義教育。道家重視對大自然的探索,著重培養理科思維,是自然主義教育。單純地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會對社會發展產生大量負面影響,唯有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教育方法上,儒家重文化知識的傳承,道家重創新精神的培養。儒家文化知識的傳承其實也是建立在創新精神的層面之上,只有教育者擁有創新思維,獲取新的知識才能傳授給受教育者。儒道二家教育方法的充分結合可以創造出當今最完備和先進的教育方法。
三、儒道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
(一)加強德育教育
儒道兩家的教育內容都涵蓋有德育的思想,可見德育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當今教育應該吸收德育教育的觀點,對學生的個人道德水平提出要求??梢酝ㄟ^開設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塑造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儒家的教育思想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不僅要提高文化知識水平,也要掌握相應的技能。道家鼓勵學生超越傳統,這也暗示了當今教育體制應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體系的同時也要擁有基本的社會實踐能力,將學和行相融會貫通,均衡地發展各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大超,韓立君.儒、道教育價值觀比較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4(5):60-62,56.
[2]季紅琴,孟祥姣.傳統儒家教育對現代高校素質教育的啟示[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92-94.
[3]王凌皓,王睿.先秦道家的原創性教育思想探賾[J].社會科學戰線,2018(8):22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