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云
[摘 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新一輪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探究能力、數學應用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程標準》中把“做數學”確定為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做數學”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加速器”。小學生“做數學”的主要方式是數學操作、數學實驗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借開展思考性操作、趣味性實驗、綜合性實踐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推動學生開展數學探究,促進學生提高數學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做數學”;核心素養
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已深入人心,“核心素養”也成為其中的關鍵熱詞。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數學教學實踐應倡導“做數學”,簡單地說,就是組織學生就數學知識展開自主學習或探究學習。由此可見,“做數學”才是提升數學學習實效的有力舉措,也是推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提升的“加速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一、借助思考性操作,培養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為學生設計充滿思考性的實踐操作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思維源于問題,而解決問題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操作活動,這與知識的簡單呈現完全不同,不僅要依靠之前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還要對其進行重組或創新。對于小學生而言,具體的認知依靠實踐活動這一載體,只有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才能真正有助于推動學生形象思維以及抽象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自主制作一個圓形,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相應的方法對其進行裁剪和拼組,就能夠得到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上述步驟之后,教師設置探討主題:剪切拼組之后的圖形與之前的圖形相比,哪些地方發生了改變?所生成的近似長方形中,長、寬和圓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能否基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嘗試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如何才能實現這一過程?在這一連串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一邊操作,一邊觀察,一邊展開更深層面的思考。解決上述問題之后,教師組織學生繼續對圓形進行裁剪、分割以及拼組,看看是否可以將其拼組成之前學習過的其它圖形,如三角形或者平行四邊形等。完成拼組后繼續驗證:根據所拼組的圖形能否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除此之外,還要探討哪一種方式更接近。這一教學過程,既能夠鞏固之前所學的知識,也能夠促使學生展開更細致的觀察,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以上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性操作,針對圓的面積公式開展自主探究,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內化所學的知識,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探究學習,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借助趣味性實驗,推進數學探究
數學實驗可以將抽象的現實問題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可以立足于數學模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解讀教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準確把握引入數學實驗的契機,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機會,有效推進數學探究的進程。
1.基于數學實驗,開展數學探究
數學實驗的過程大多具有驗證性,或者也被賦予探究性以及體驗性,不管哪種形式的實驗,都必須將這一過程充分展開。實驗的具體過程實際上就是立足于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必須要豐富實驗素材、明確實驗主題,這樣才能為學生的數學探究提供無限可能。
例如,在教學《圓柱側面積計算》一課時,可以在教學之前組織學生展開數學實驗,要求學生提前準備剪刀、紙張以及墨水等工具,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自主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經歷了一系列動手操作活動之后,既總結了各自的解題方法,也順利完成了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學生不小心將圓柱紙筒掉落在地上,同桌不慎將其踩扁,學生們竟然在這一過程中自主領悟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測量方法,那就是首先將圓柱壓扁,然后就能夠得到完全相等的對折長方形,這樣也能夠推導出圓柱側面積。
上述教學案例中,正是因為充分展開了實驗過程,才使學生真正領悟到知識的生長源,并展開深入的探究,進而促進了個體認知結構的發展與完善。
2.基于數學實驗,開展數學挑戰
開展數學實驗活動也可以依托于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而這種實驗的設計和研發,大都具有典型的創新性與挑戰性,同時也具備綜合性的特質。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的教學為例,比較常見如下題型:在一張長與寬分別為26厘米和18厘米的長方形紙上,分別在四角剪下四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每一個正方形的邊長為4厘米,之后將這張紙進行折疊,形成一個長方體的紙盒,求紙盒的容積。對于這樣的題型而言,教師大多會選擇動手操作的方式,一方面幫助學生感受到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的轉換,另一方面使學生獲得更直觀的體驗,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怎樣折容積最大”的實驗:
(1)提出猜想。首先準備一張正方形的紙,然后在四個角上分別減去同等大小的四個正方形,將其折疊之后可以形成一個沒有蓋的長方體紙盒。思考:怎樣的剪裁方式才能夠使紙盒的容積最大?讓學生自主猜想并寫下想法,完成之后與同桌展開交流探討。
(2)具體的操作以及計算過程。準備一正方形卡紙,測量其邊長為6厘米,之后分兩次在四個角上分別剪下四個小正方形,第一次剪去的正方形邊長為1厘米,第二次邊長為2厘米,計算每一次裁剪之后所得到的紙盒的容積;進行組內交流,商討幾種不同的裁剪方法,每一個小組成員選擇其中一種自主實驗,最后對具體的實驗結果進行匯總,完成實驗記錄單;由小組長完成實驗記錄單的最終填寫;所有實驗環節結束之后,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觀察記錄單中的相關數據,完善小結;另取兩張正方形卡紙,邊長分別為12厘米和18厘米,根據上述實驗步驟重復實驗過程。
上述實驗過程完全依靠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計算。先基于學生的自主實驗結果展開整體性觀察,并就此進行分析、驗證,同時,自主修正個人猜想,完成對結論的推導。
三、借助綜合性實踐,促進數學應用
反思有助于推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綜合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基于具體的活動過程促進學生的自我審視以及自我反思,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以提升。
以《大樹有多高》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學生來到操場,以小組為單位對直立于地面的竹竿的影長展開測量,并詳細記錄測量結果。根據學生對測量結果的反饋,教師發現其中存在不同,就此引發學生的自主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現象的產生?學生經歷了自主反思之后,發現測量的方法存在問題,最終致使結果不準確,如竹竿和地面之間未能保持垂直狀態等。學生經歷了再次反思和探討,對具體的測量方法做出優化和改進,之后教師繼續提問,將學生的思維狀態引向更深層面:假如竹竿的長度為3米,當其直立于地面時,影長究竟該有多長?學生普遍認為可以基于“竿高”與“影長”之間的比值展開思考。于是教師對這一問題進行拓展:如何測量大樹或者一棟樓的高度呢?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比值的重要性以及實際應用。在經歷了兩次實踐活動之后,教師再一次引發學生的自主反思:假如兩次測量之間的時間間隔較長,具體的結果是否會發生改變?結果的準確度如何?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不斷引發學生的自主反思,使學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到:必須要處于相同的時間段內,才能夠確保“竿高”與“影長”比值一定;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再去測量,比值就會發生改變,此時仍然選擇這一比值進行計算的話,就有可能出現錯誤。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貼合學生的學情,設計恰當的“做數學”活動,才能真正確保教學有效,才能真正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12).
[2]馬偉中.打開學生數學學習的另一扇窗——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研究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5,(12).
[3]許紅梅.小學數學“做中學”情境整合教學簡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