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晗
摘 要:初中語文作為初中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水平影響較大。初中生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積極總結課堂學習以及課下練習中的問題,充分認識自身在語文知識或者答題技巧等方面的缺點與不足,從而明確學習目標,努力提升語文成績。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積極反思課堂教育教學以及課下交流等方面的不合理之處,全面剖析語文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教學反思;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策略
一、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的價值分析
1.有利于語文教師充分貫徹“個性化”教學理念
在新時代教育教學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各界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各項能力的培養絕非一蹴而就,學生需要在漫長的學習與生活中不斷總結問題并突破自己,最終在突出特長與優勢的前提下,獲得較好的發展前景。期間,個性化教育教學方法功不可沒,而該方法也是提升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語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通過積極的教學反思,可總結在使用“個性化”教學方法時的缺點與不足,將“反思結論”應用于實際的教育教學環節中,從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優化課堂整體教學環節的內容以及形式,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深入貫徹“個性化”教育教學理念的目的。
2.有利于提升語文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優化教育教學方法
不同語文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具體教學方法的差異性也很明顯,教師之間相互借鑒教學方法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或者說教師教育理論的可行性究竟如何,需要初中語文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從而針對教育教學方法做出具體的優化和調整?!皞€性化”教學模式針對的是整個教學過程,具體到課堂教育教學的具體環節,究竟應該如何開展“個性化”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的永恒話題。很多學校的管理人員往往樂于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教育教學研討活動,通過試課或校外培訓等方式,總結提取較為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鼓勵并督促初中語文教師將此類理論應用于課堂教育教學中。但盲目應用教學理論往往“形在而神不在”,初中語文教師無法準確發揮優秀教學理論的優勢,究其根本,在于缺少教學反思環節,或者教學反思的積極性不高,最終降低了理論的可行性,無法改善課堂的教學效果與質量。
3.有利于初中語文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消除“情緒化”學習態度
初中生的生活經驗少,個人情緒把控能力不強,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難免出現“情緒化”問題,影響課堂學習效果,阻礙良好同學關系以及師生關系的建立。初中語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地位與其他學科教師不同,具有語言學科的“特色”。由于初中語文課程內容整體難度不大,課堂學習較為輕松,部分初中生尤其喜愛語文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初中生的學業任務并不輕松,在各方面學習壓力下,迷惑、憤懣的情緒得不到有效釋放,會導致在課堂學習中依舊存在情緒化問題。通過初中語文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可分析評估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而與班主任或者學校的心理教師依據學生的具體心理狀態,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疏導,促使學生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消除“情緒化”的學習態度。
二、基于教學反思角度的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策略研究
1.反思課前導入環節的內容與形式,避免“浮夸”與“形式化”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般會設計課前導入環節,依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課前導入環節播放或者講解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視頻或者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但問題是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前導入環節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可有可無”,主要表現為學生不夠重視,注意力調動效果差。此時,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反思課前導入環節的內容以及形式,找到問題的根源,提升課前導入環節的教學質量。首先,初中語文教師應反思課前導入環節的內容,考查該內容與本節課內容的相關性,在滿足相關性條件的基礎上,考查內容的合理性。課前導入環節的內容不能過于“活潑”,應具有語文課堂授課的嚴謹性,在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的同時,內容應體現一定的知識理論,而非“調侃”或“幽默”。其次,初中語文教師應反思課前導入環節的形式,考查此教學環節的形式是否契合初中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發展特點。課前導入環節的形式也不能過于“老套”,初中語文教師單純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播放教學視頻,教學效果的實時性反饋質量較好,學生的學習熱情會被激發,但此種“熱情”往往具有短暫性特點,學生無法將此種學習的情感帶到后續課堂學習環節中,以至于課前導入環節與后續學習環節“脫節”,整體銜接不夠自然,教學效果較差。初中語文教師應在反思中積極總結班級內部學生的學習特點,依據學生的喜好,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課前導入環節的優勢,調節課堂學習氛圍,提攜課堂教學重點。
2.反思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開展各類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弱化學生課堂學習的“孤立感”,使其在集體活動中深入理解詞語或者詩句的內涵,了解語文知識背后的人文精神,提升語文感知能力。但問題是,很多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進展并不順利,學生的參與度較低,或者說雖然學生形式上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但只是“走過場”,盲目配合教師而已,實質性作用并不大。此時,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活動的內容或者形式,思考總結活動的細節性問題,分析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首先,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反思活動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活動內容應與學生的閱歷水平相對應。例如,在講解《新聞采訪》這一內容時,課堂活動內容應有助于學生理解新聞采訪的含義以及新聞采訪的意義,不能“本末倒置”,只注重學生的新聞采訪體驗,從而過于“形式化”。很多語文教師在開展新聞采訪類活動時,設置的“新聞類”內容不合理,比如采訪“環境變化”的原因或者某消防安全事件的起因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不夠緊密,甚至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此時,初中語文教師應將“采訪內容”設置為“學生家中冬天室溫較低,小區物業辦事態度不積極”或者“學生剪發價格較高,商家亂收費”等,此類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其次,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反思總結課堂教學活動在形式上的不合理性,具體的形式是“坐著問答”也好,“走上講臺表演”也罷,均應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或者課堂表現而定,絕不能“趕鴨子上架”,導致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出現“畏懼”心理,影響后續課堂學習質量。
3.反思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評價
初中語文教師評定課堂教學效果的首要指標是學生的階段性測試成績,類如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或者月考等,此類考試的成績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但成績并不是反映學生是否真正提升的唯一標尺。初中生的學習習慣不同,知識儲備水平差異明顯,“學困生”或者“后進生”大量存在,此類學生的考試成績自然不會理想,但初中語文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課下作業表現積極反思此類學生的優點,總結此類學生的良性變化趨勢,從而“借力而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提升此類學生的學習成績。具體來講,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育反思時,應深入貫徹“個性化”教育理念,不僅要在教學方法上體現此理念,更應在課后評價標準上體現此理念,從而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評價,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學反思重在“反思”,而“反思”具有總結性特點,是對以往教育教學方法的總結,尋找教育教學的不合理之處,同時,提出優化后續課堂教學環節的方式方法。因此,首先,初中語文教師應從班級整體上總結課堂教學效果,將班級平均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評價班級學生的共性問題,將問題與具體的題型相結合,例如,詩歌鑒賞、語文閱讀或者寫作等,考查班級學生在此類題型上的共性問題,進而明確課堂教學重點,從整體上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初中語文教師應將“個性化”教學理念落實于學生個體,依據學生的具體成績以及試卷卷面或者課后作業的答題狀態,總結此類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反思課堂教學方法與此類學生問題的對應關系,評價教學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初中語文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進而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與轉變,采取適當的引導性措施,積極進行交流與溝通,確保此類學生繼續良性發展。另外,對于班級“后進生”,初中語文教師應反思此類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在課堂提問環節中的表現,總結此類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而采取合理的措施幫助此類學生重拾自信,強化學習語文的動力,最終提升此類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結語
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工作,在反思中,考查課前導入環節的內容以及形式,避免“浮夸”與“形式化”。在反思中,考查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在反思中,考查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評價,進而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以及課下教學質量。希望廣大初中語文教師能夠依據自身教學特點積極開展教學反思工作,總結并分析教育教學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結合初中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發展特點,優化教育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孟愛芹,孟令國.試論基于教學反思角度的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3):249-250.
[2]周麗娟.基于教學反思角度的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31):63.
[3]唐建忠.基于教學反思角度的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策略[J].天津教育,2019(17):72.
[4]劉超然.基于教學反思角度的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策略研究[J].參花(下),2018(3):9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