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慧敏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動手能力、手眼腦協調能力、審美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最初體現在幼兒園階段的美術教育中,進而漸漸在后續的教育過程中不斷延伸。現如今,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推動下,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作為學生教育的整體目標,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開展了更多的教學活動。小學美術課程能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其實踐創新能力。簡要論述了如何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教育學;小學美術;動手能力
繪畫、鑒賞及手工是小學美術教育中最重要的三個內容,主要培養小學生對美的認識、感知與表達,并以此提升其藝術情操,促進其感知內心的能力。當下小學美術教育方式大多沿用傳統教育模式,根據教材內容照本宣科,而忽略挖掘學生潛力,課堂互動性差,學生參與度低,課堂體驗感不高。這樣的教育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欣賞優秀作品,培養學生動手的意愿
小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更是審美理念逐步形成的時期,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更多的富含童趣及人生道理的作品,讓學生在欣賞優秀作品的同時,為其樹立正確的審美理念,引導學生逐步理解作品寓意及內容,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建立良好的教學觀念,培養正確的欣賞方式。并注重表達自身對于作品的感悟,與學生互動,培養其好奇心及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對于美的興趣以及自己動手的意愿,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來表達自身對于美的認知,并向其他老師、學生解釋自身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美。在發現美、欣賞美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分享美、交流美,并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自己動手實踐感受美。將欣賞與動手實踐相互聯系,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讓學生對于藝術作品以及審美理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提升動手能力
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的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意在強調教育要結合實踐操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情景式教學,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提高動手能力。
例如,在班級內組織手工大賽等,讓學生使用不同材料進行創作,然后教師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鼓勵和建議,并進行較長時間的班級陳列展示。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動手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了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另一方面很好地將學生的作品融入教室的點綴,為學生創造一個在藝術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悟藝術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激勵。在賞識教育中積累學生動手的信心,更能調動學生自主動手的積極性,從而激勵學生敢于動手、愛上動手,激發學生興趣,助力學生長遠的手工、藝術等方面的學習和創作,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創作積極性。
三、培養創新思維,讓學生喜歡動手
繪畫和手工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最好方法,特別是手工,手工是最能滿足小學生好奇心及想象力的活動,教師應增設更多的手工課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欣賞優秀美術作品之后,結合自身的理解,發揮自身想象力,通過手工作品體現自己的智慧和潛能,全方位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審美理念;更要引導學生在自然與生活中觀察自身理解的藝術,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向往,在教授學生操作方法后,讓其結合自身的創新思維,從而讓他們的想象力得到展現,在不斷的實踐中愛上動手,并通過創新來感受生活,才能體現出美術的意義。
例如,在日常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結合春游、秋游等外出機會,安排到藝術館、藝術展參觀,帶領學生欣賞美術藝術作品,使學生受到相關文化的全面熏陶。在學生對藝術作品充分觀察和認識的基礎上,對其思維進行發散性的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究同一事件的不同表達方式,并在比較探究中開拓出一條自己的創新表達方法,進而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由選擇對自己情感產生觸動的景、物、情進行美術創作,嘗試通過藝術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全面深入提升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只有探究更好的美術教育道路,才能促進美術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執行力,進而刺激學生未來藝術創造力的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重視培養小學生動手能力,積極主動地將手工課程列入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中學習更多的美術知識,積極創新、努力創造,通過實踐操作表達自身對于美的感受,在動手中培養創新思維及獨立思考能力,體味生活和藝術的樂趣,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艷秋.淺析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兒童大世界,2019(11).
[2]楚宇凱.小學美術教學中動手能力的培養[J].魅力中國, 2019(5):214
[3]于艷.小學美術教學動手能力的培養研究[J].祖國,2017(1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