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珍
摘 要: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積極落實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做好教師教學的引導下,不斷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讓學生逐步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殷殷囑托廣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既教會學生自尊自愛、健康生活,又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初中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初中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技巧的前提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政治認同,對國家的道路、理論、制度等的認同;形成家國情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做到熱愛父母、成為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樹立法治意識,形成科學精神及公共參與能力等。這就是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核心素養,也是思政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教師應該正確認識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才能探索出初中政治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
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圍繞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開展教學指導工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發揮自身引導性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立足教材內容,做好情景教學優勢和學法指導,積極開展課程,幫助學生努力提升學習效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一、 深挖教材內容,加強聯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從教材內容入手加強教材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加深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理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非常的豐富,很多內容都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材內容的靈活運用,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在一起,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從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自我推理和推導內容,實現內容的進一步認知。
以《集體生活成就我》為例,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在集體生活中適應自己的角色,在集體中成就自己,關心自己。《集體生活成就我》的教材內容非常豐富,教材中的很多例子和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挖掘教材內容,通過教材內容中的內容加強與學生的聯系性,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在集體生活中的角色。如,教師可以從閱讀教材P59中的八個字的內涵,然后教師挑選閱讀能力強,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了解生活感悟和生活內涵,將自己對八個字的理解說出來,然后教師進一步進行設問:要求學生想一想自己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深刻的體會,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打開學習的思路。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材內容在設計方面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要做好教材內容的挖掘工作,通過層層設問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將教材與個人的成長聯系在一起,加深對內容的理解,積極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趣味性。
二、 巧設教學情境,重構課堂
初中生學習能力有限,如果單純從教材靜態內容出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具體的情景認知,學習主動性比較差。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利用微課等教學技術,做好教學情境的創設,對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重構,以具體情境展示的方式拉近教材內容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可以降低教材內容的理解難度,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學生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以《法律為我們護航》教學為例,初中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很少會關注到法律的內容,無法了解到法律與自身的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將靜態的文字內容轉換為動態的課堂,對課堂教學的設計進行重構,如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是未成年合法權益的四道防線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微視頻的方式開展教學指導工作,微視頻的內容主要是分為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對初中學生保護的具體案例,幫助學生感受到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作用,另一方面要列舉出一些校園侵害的具體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觀看視頻資料的過程中分析如何從四道防線的角度來避免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身合法權利,了解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和相關部門、責任人,通過視頻資料的方式為學生構建起具體的情景,幫助學生了解到“法律為我們護航”的具體依據和價值,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法律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樹立學生的法律保護意識,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國家給予的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三、 強化學法指導,平等對話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學生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應進一步強化學生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重要階段,在學習道德與法治內容時容易受到以往經驗和周圍人的影響,出現對教材內容負面評價,進而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出現消極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做好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尊重初中生的學習規律,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平等對話中認識到自身存在的錯誤,自覺在行為和思想上進行糾正。
以《合理利用網絡》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做好教學方法的指導,堅持平等對話,幫助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學會傳播網絡正能量,自覺抵制錯誤思想和網絡負能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時,通常會遇到學生具體學情的阻撓,在移動網絡大背景下,學生對網絡非常的熟悉,每個學生都認為網絡是個人發表意見的公共“場所”,沒有認識到網絡的負面性和存在的暴力、恐怖等不良信息,而且對教師的網絡點評不認同,因此參與積極性不是很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從學習角度出發,堅持師生互動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了解學生對網絡參與過程中的真實想法,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網絡。此外,學法指導對學生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網絡的內容比較多,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積極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所學內容串聯起來,提升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交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到課堂,提升課堂教學的指導效果。
四、 注重教學實踐,做好引導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內容偏向于理論,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實踐的開展,通過實踐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教學實踐的內容比較多,既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主題開展社會化調研,也可以是將課堂內容與最新時政相結合,幫助學生學會用道德與法治的理論去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
以《少年的擔當》為例,這一章節主要是幫助學生明確如何提升個人素養,適應世界發展趨勢,學會互相關愛、互相理解,贏得尊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章節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我們的擔當”為主題進行充分的討論,研究青少年應如何起到擔當的作用,了解青少年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同時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研活動,以本校初中生為調查對象,分析調研初中生在責任擔當方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否存在問題,統計個人素養方面的共性問題并形成調查報告。九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將少年擔當的調研交給學生來完成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調研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青少年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正向認知,對提升學生的擔當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總之,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積極結合教材內容開展社會化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用學習的道德與法治內容去分析社會現象,看待社會問題并尋找解決的思路,這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 總結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要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突出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材內容挖掘、情境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教學實踐等多方面環節,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真正地做到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鳳清.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以“服務社會”一課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20(4):72.
[2]湯建彬.讓學生“動”起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談[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0(1):76-77.
[3]許貴珍.基于主題情境探究的法治意識培育:以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依法行使權利”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12):15-18.
[4]王容容.課堂,因對話而生動:初中道德與法治對話課堂的有效構建[J].教育觀察,2019,8(41):137-138.
[5]桓旭.促進深度學習: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習任務與目標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2):39-42.
[6]唐月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課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6):220-22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