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華
【摘要】中學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最重要途徑,但是現階段的中學音樂教學現狀是音樂教學流于形式,教學定位偏頗,忽視音樂教學本體特質。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提高音樂核心素養必須準確中學音樂教學的定位,嚴格音樂教學管理,挖掘音樂的本質,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音樂教學?核心素養?現狀?對策
一、音樂核心素養培養與中學音樂教學
音樂核心素養有著音樂學科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育人價值,是指在中學音樂教學中,通過音樂課程的教育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形成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表現力、文化理解能力等音樂學科的素養,并與其他學科的素養有機結合形成個體核心素養。中學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最重要途徑,可以使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文化感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因此中學音樂教學要從現實社會出發,研究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仔細挑選音樂素材,將音樂教學與核心素養教育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核心素質。然而,現階段的中學音樂教學現狀卻難以令人樂觀。
二、中學音樂教學的現狀
1.音樂教學流于形式,音樂核心素養得不到培養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途徑。可是在升學競爭壓力下,一小部分學生選擇音樂教育作為升學的一個專業方向,并早早開始校外專門培訓。而學校的音樂教育,是非高考科目,是不受學校、教師、學生待見的“副科”,音樂學習可有可無,音樂課堂往往也淪為“主科”的作業練習場。在較多的中學音樂課堂中,審美價值不能體現,音樂素養得不到培養。教學內容隨心所欲,教學秩序雜亂無章,教學方法簡單落后,教學目標模糊不清。總體狀況就是學校不關心,教師不用心,學生不走心,流于形式的教學現狀與核心素養培養理念相去甚遠。
2.中學音樂教學定位偏頗,忽視音樂教學本體特質
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很多中學音樂教學定位存在一些誤區。
(1)教學方式陳舊,學生缺少音樂感知
一些教師對音樂教學的定位缺少全面、深層次的理解,將音樂教學的方式與中學的語文、數學課一樣變成了講解與作業流程的機械訓練。而那些震撼心靈、充滿激情的旋律、最具人性光輝的音樂經典作品被枯燥乏味的語言所代替。學生感受音樂、享受音樂的體驗被忽視,音樂教學本應具有的審美價值功能消解殆盡。
(2)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缺乏時代特色
經常看到學生在課余時間哼著流行歌曲,但是在音樂課堂中,他們并不喜歡聽課。究其原因有很多,課堂的管理、教師的水平,升學的壓力等。但是教學內容的陳舊卻是難以吸引青少年的客觀存在,教材中雖然有一些經典的中外樂曲,但更多的是多年前的老歌,當下的流行歌曲幾乎沒有,距離年輕人比較遠,教材內容與現代生活缺少碰撞,難以喚起學生的共鳴。
(3)器樂教學依然薄弱,忽略學生音樂體驗
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器樂教學中,學生通過雙手精細、協調的動作,彈奏出美妙的旋律,情緒興奮而愉悅,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更好地學習音樂,提高核心素養。然而中學開設器樂教學的學校極少,除了少數為了報考音樂高校特設的培訓課以外,幾乎沒有器樂教學。這些現象反映出當前中學音樂教育的不足,反映出音樂教育對學生個體體驗的無視。
(4)教學質量評價隨意,缺乏音樂自身特色
音樂教學不受重視,教學質量評價就更加隨意。評價僅限于期末考試,普遍采用一張考卷、唱一首歌的方式來檢驗學生音樂學習效果,教師對考試結果也經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反映出當前的音樂教學質量評價存在較多問題。評價目的有失偏頗,關注成績,忽視音樂核心素養;評價內容單一,僅關注唱歌技巧或音樂知識,忽視音樂體驗、音樂審美和音樂表現;評價方式單一,僅憑唱歌和試卷打分,忽視音樂學習過程。使教學評價不客觀、不全面、不科學、不利于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發展。
那么,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呢?筆者認為,音樂核心素養應該立足于音樂本體,不應受應試教育等其他因素的干擾,挖掘音樂的最有效信息,以形成音樂理解和鑒賞能力來促進音樂素養的發展。
三、在音樂教學中提高音樂核心素養的對策
1.準確中學音樂教學的定位,實現音樂教學的價值
發展學生音樂核心素養需要在準確的教學定位下,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養成音樂學習習慣,使音樂學習和參與音樂活動成為一種獲得愉快生活、滿足審美需求的途徑。中學音樂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諧的個性發展、高尚的人文精神,以及一定的音樂鑒賞和表現能力。學習中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體驗,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實現音樂教學的價值。
2.嚴格音樂教學管理,加強教學質量評價與監督
在音樂教學中,必須制定適合時代要求和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發展的音樂課程計劃,編寫適合當前中學生音樂需求的教材,以實現對中學音樂教學的綱領性指導。
必須加強音樂教學管理,杜絕隨意性音樂教學;嚴格考試規范,加強質量監控,為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前提條件。對于學生的學業評價可以采用綜合評價的方式,律動、唱歌、奏樂等全面考量。并建立各層次標準樣本以做參考,規范評價行為,保證教學質量。
3.分層次學習,逐步培養音樂核心素養
第一層次,簡單經典作品體驗。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音樂律動、歌唱、器樂等活動,展現簡單的音樂經典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獲得初步的音樂體驗。
第二層次,常見經典作品體驗。增加常見的經典作品欣賞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作品旋律的審美欣賞,到作品藝術性、社會性、文化性的學習欣賞,根據個人興趣建立初步的經典音樂曲目庫,逐步豐富音樂體驗
第三層次,深化經典作品體驗。重點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建立個人經典音樂曲目庫。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經典的音樂作品進行藝術鑒賞和深層次社會背景和文化分析,使之內化為個人的音樂經驗。
4.挖掘音樂的本質,滲透音樂靈魂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只教授音樂的外殼,忽略了音樂的本質。音樂核心素質的培養目標,要求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抓住音樂教學的本質,挖掘音樂教學深刻、厚實的內涵。
每一個經典的音樂作品,都有深刻的音樂背景,找出音樂故事,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引發情感共鳴。如根據民間傳說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教師可以用戲劇等形式向學生展現《梁祝》的時代背景,理解樂曲的意境,讓學生感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同時,讓學生了解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的創造過程,了解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意義,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5.加強音樂實踐活動,形成音樂核心素養
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是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中學音樂教學應該創設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實踐活動中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音樂需要的滿足,理解音樂的實質,提高音樂核心素養。
音樂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欣賞一首或幾首音樂作品,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突出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構建適合自己的音樂學習方法,形成終身音樂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通過音樂實踐積淀音樂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萍.應當重視音樂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改革,1998,(05).
[2]程芳.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情況調查與研究[J].音樂天地,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