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是中學生面對自身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價值觀念、品格和關鍵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性課程,對于培育和提升初中學生核心素養有著現實的深遠意義。本文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出發,通過四個方面來促進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升,力求更有效地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立德樹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路徑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指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核心,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是重要的三個方面。不難看出,這三個方面涉及了人的性格、品質、價值判斷等方面,已成為中學生健康成長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本領。《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本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直面他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滿足他們全面發展的需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肩負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培育和提升初中學生核心素養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目標要與“學生核心素養”相融合,注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 現實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重教師輕學生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一些道德與法治課堂仍舊是老師的“一言堂”。教師把學生只看作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而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長時間被動的聽講,無論是注意力還是體力,一般都很難維持的,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無趣,無法全身心投入。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是失敗的、可悲的,也更是談不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重知識輕實踐
長期以來,道德與法治學科普遍存在“重知識輕實踐”的問題。道德與法治教學是為考試服務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出現了“上課就是劃書做題目”“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等情況,很多老師認為:“只要把知識點搞懂會做題就可以了”。對于學生學習的道德品質、心理、法律等基礎知識、原理的具體應用實踐重視不夠。這樣的課堂教學無法讓學生深層次對知識進行理解,更無法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無法實現知行合一。
(三)重形式輕目標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很多老師也在嘗試著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例如會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一些小組合作、辯論、課后拓展等活動環節。一些教學環節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一些活動學生都沒有充分的思考時間;一些活動僅僅是少數同學參與……活動形式雖然多了但是無法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達到育人的效果。
二、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路徑
在提升初中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指引下,我們必須要直面實踐教育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和不足,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需要與時俱進,做好“修煉”的準備。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
時代在不斷發展,教育也在不斷前行。我們的教育模式也已經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從中我們不難理解以“教”為中心的教師一言堂教學的失敗。新時代形勢下,作為一線教師一定要具備科學的教育教學觀念,明確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最終實現“教為了不教”的目標。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激發學生的喜愛和興趣,讓課堂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思考、分享的舞臺。未來的課堂教學是真正以“學”為中心的,也就是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讓“每一個人的學習”真正發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都是“學習者”,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互相成就對方,架構起具有獨特學習經歷的個人知識。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我與集體共成長》時,筆者結合班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我的集體卡”讓同學們寫一寫自己生活在哪些集體中。在“我與集體的故事”環節讓同學們簡述在集體中生活的難忘經歷和感悟。在“我愛我的集體”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投影設施展示照片或者圖畫表達對集體的喜愛。作為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堂參與獲得真實的體會、感悟從而培養友善交往、關愛集體、責任擔當等方面核心素養。
(二)創設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參與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情景”的選擇也應該是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它不應該是一個憑空的構想,讓學生感覺虛假可笑,它應該具有真實性,讓學生感覺似曾相識。“情景”中的主人公應該是與作為學習者的學生相交融,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情景中的主人公,讓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去面對、思考、辨別生活中需要面對的道德問題。在參與和思考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感悟,這對于學生品格和能力的提升起著積極的作用。例如,在設計七年級上冊《愛在家人間》這一框時,筆者以初一學生淼淼的日記為主題的情景教學設計了“體味親情之愛”“愛的煩惱”“愛的智慧”三大板塊。同學們很快就在日記中找到了自己家庭的影子,形成了情感共鳴。很多同學表示日記中故事曾經就發生就自己身邊,甜甜的煩惱也正是自己所頭疼的,圍繞“愛的沖突”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總結出解決沖突的辦法,同時也分享了對于“親情之愛”的感受和見解。這樣的情景教學從學生的內心激起主動思考的欲望,激發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這樣的學習才會變為有效的高水平的學習。而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有利于培養起合作、友善、誠信、創新等核心素養。又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框的教學設計中選用了涼山消防官兵救火的素材,這是2019年發生的真實事件且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同學們對這個材料也會有一定的了解。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思考:面對熊熊大火,奮戰數天的消防員們為什么還選擇逆行?在逆行的過程中他們首先考慮的是什么?他們的犧牲值得嗎?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消防員你的選擇是什么?為什么……這些情景問題的答案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合作討論得出,同學們在這樣一個生活實例中認識到了責任擔當、愛國精神、敬畏生命、無私奉獻等美的品質。
(三)注重問題設計,凸顯價值引領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以價值觀為引導,在真實或者學生熟悉的情境中以問題的形式來教授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的,因此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問題尤為重要。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設計出具有思辨性、兩難性甚至是生成性的問題,這三種類型的問題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思考、研究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價值引領的學習效果。比如,在教授八年級下冊《誰對我負責?我對誰負責》這一框時,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1)父母在外地,家中唯一的奶奶病重住院,而你又要上學。如果你是麗麗,面對病重住院的奶奶你會如何選擇?(2)消防員父親因為公務無法照顧家庭,你覺得他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嗎?面對第一個兩難性問題和第二個思辨性問題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集思廣益,最終都找到了滿意的解決方案。他們在思維碰撞中認識到只要人人都能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那么兩難的問題也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得損失降到最低。消防員父親是一個負責人的人,雖然他可能照顧家庭的時間很少,但是他執行公務是保護“大家”也是為了“小家”,而且消防員父親通過自己堅守崗位的行動為家庭和孩子樹立了正能量的榜樣,這是高層次的為家庭負責的表現。這樣的問題真的在課堂上引發了腦力大風暴,凸顯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引領作用,這對于培養學生辨別是非、關愛家人、責任擔當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意義深遠。
此外,我們還需要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這些問題老師可能在備課過程中預設或者沒有預設過,不論怎樣這些問題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的成果,體現了學生創新性的思維,通常是非常有價值的問題。老師要牢牢抓住此類問題,設下伏筆去調動班級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共同來解決問題。當然有些“生成性問題”不是課堂時間可以解決的,老師也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后繼續探究,等到下一節課再一起討論結果。
(四)善用活動探究,提升實踐運用
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究機會,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認識都是在自己的學習和實踐中體悟出來的。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更為廣闊的社會大舞臺,讓家庭、社會也成為我們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做好觀察筆記、收集問題材料等,讓學生在廣闊的學習舞臺上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培養綜合能力。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認真研究教材,讀懂讀透教材,把適合通過實踐活動學習的教材內容整合起來,再精心設計安排教學活動。打通教材與社會的脈絡,做好活動預案,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學習。例如,在教授九年級上冊《凝聚法治共識》時,可以設計一個“政府就在我們身邊”的調查表,每一個小組成員通過協調合作實地調查采訪來完善調查表的相關內容。在課上各小組向班級同學展示調查的單位、內容、成果等,展示結束后進行小組討論“法治政府應該是什么樣”。通過實地采訪調查,同學們真切感受到了政府就在我們的身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政府履行職責,同時也在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思考性和創新性。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國家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打造高質量高素質的道德與法治課,力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需要每一位道德與法治教師明確責任、潛心研究、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楊克芳.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9(5).
[2]朱開群.“深度學習”觀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課深度教學——基于提升核心素養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12).
作者簡介:
許曉凡,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蠡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