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潔 劉智宏 李慧潔 李睿 白靜
摘?要: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環節。區域活動中教師能否對幼兒進行有效指導,是制約區域活動教育效果的關鍵性因素,直接影響幼兒獲得知識經驗、情感技能的質量,也是教學活動的難點和重點,因此教師在幼兒的活動中應當擔任“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要學會正確選擇合適的時機對幼兒給予有效的指導。
關鍵詞:幼兒教學;區域活動;有效指導
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究熱情,他們好奇、好問,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地在活動中探索、在生活中發現。區域活動即學習中心、興趣中心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幼兒個體或小組在區角環境中通過與材料互動來實現自我建構、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活動。隨著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推進和深化,我們發現作為區域活動的創建者——教師,經常會只注重了如何去創設區域活動和怎樣投放材料,而對在區域活動中組織、指導幼兒重視度不夠高。有些教師在活動只注重傳授知識,維持紀律,緩解矛盾,卻沒有在觀察幼兒活動情況上投注更多的注意力;還有的教師只關注幼兒活動的結果,卻忽視了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是否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區域活動中,幼兒按照自己興趣、能力來進行活動,易于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幼兒雖然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意愿,但必須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才能幫助孩子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本文認為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成為幼兒心聲的傾聽者、幼兒行為的觀察者和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同時,本文還提供了合適的指導時機和有效的指導行為,以供教師朋友們參考。
一、 教師要做到善于觀察幼兒行為、聽懂幼兒心聲,最終從多個方面支持幼兒的想法和活動
(一)教師善于觀察幼兒的行為
教師通過仔細認真的觀察,能夠找到幼兒對活動的需要和興趣,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解決問題。但是,只有當教師與幼兒處于平等的地位時,觀察才有效。因此教師在幼兒活動時要蹲下身來,和幼兒處于同一視線上,拉近與幼兒之間的距離,走進幼兒的心靈世界,觀察幼兒的一言一行,分析其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只有這樣觀察才能夠幫助教師決定是否要與幼兒進行以及如何與幼兒進行互動,進而促進幼兒發展。
(二)教師善于聽懂幼兒心聲
在活動中,教師應當以朋友或玩伴的身份參與孩子的活動,從而來聽懂孩子的心聲。如,和孩子們聊聊“你在玩什么”,或聽聽孩子間的自由交流內容;活動中還應該安排孩子針對問題互相說說自己的想法等。教師還應該通過傾聽幼兒的心聲來幫助他們排解困難,紓解情緒。在孩子遇到困難發脾氣的時候,在孩子傷心難過時,在孩子的作品(或行為)不合乎常理時,教師都要善于聽懂孩子的心聲。每個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所以他們的想法也是各具特色、與眾不同的。因此,只有當教師能夠聽懂他們的心聲,教育才能激發出幼兒成長的活力。
(三)教師要從多方面支持幼兒的想法和活動
在活動中,教師要從物質到思想,從個體操作到團隊交流等方面支持幼兒的活動。支持得法,就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把自己完全當作幼兒的一個玩伴,適時地把幼兒感興趣的問題、關注的問題生成新的區域內容,指導幼兒能更深一步發現、探索,并且去感受、體驗幼兒的思想、感情、認知,抓住教育契機,尊重幼兒個性,給幼兒提供機會,營造寬松的活動氛圍,讓幼兒樂學、愛學、會學,從而促進幼兒在各方面得到發展。
二、 合適的指導時機和有效的指導行為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更多的是發現和探索的過程。而這些探索和發現經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生的。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要抓住時機,方式得當。什么時候就是適宜的指導時機呢?當前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本著“不過多干預、耐心等待”的原則,讓幼兒自己去探索發現,近似于聽之任之。而事實上,在幼兒的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行為和表情,從中讀出幼兒的“心里話”,捕捉他們的“求救信息”。有時幼兒對不斷出現的問題產生了畏難情緒,有時幼兒不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時候,教師就要加入孩子的活動中,給予他們具體的幫助和啟發,心理的安慰和鼓勵。這樣,可以避免幼兒在情感上對探索活動喪失興趣,未來會更加樂意投入區域活動中。在探索活動中,幼兒心理上的安全和成功的體驗是保持其探索興趣和動機的重要條件,切不可在“不過多干預、耐心等待”“讓幼兒自主發現”等“先進理念”之下,無止境地等待幼兒自己發現或無原則地加大幼兒活動的難度。因此,在指導幼兒區域活動時,教師要在保證幼兒的心理安全和獲得成功體驗的前提下,以具有啟發性的引導為主,盡可能少地直接告訴幼兒該怎么做、是什么和為什么。
教師指導的時機和方式應遵循以下原則:當幼兒遇到困惑或幼兒游戲停頓時,教師給予幼兒適度的指導,以幫助幼兒繼續探究或在探究過程中解決已經發生的問題的活動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區域活動是低結構的教育活動,其主要的活動形式是幼兒自主探究。因此,在幼兒活動時,教師要從顯性的主導地位退到適當的隱性的指導地位,并且以個別指導為基礎,以隱性指導為主要方式,真正地支持幼兒的活動。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合適的指導行為分為平等交往中的隱性指導、直接參與活動的顯性指導、特定情況下的特殊指導三種。
(一)平等交往中的隱性指導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因此,要教育孩子,教師就要在區域活動中成為幼兒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與他們一起活動,共同處于愉快的幼兒游戲世界。教師指導時,要以不打斷幼兒的活動為前提,把握好時機和分寸,順其自然順理成章地隱性介入指導。例如,在區域活動時,幼兒玩運送小球的游戲。當發現幼兒選擇用筷子夾玻璃球一直不成功準備放棄時,教師可以加入幼兒的活動,用自己的行為帶動他們繼續努力。教師還可以“自言自語”地給幼兒暗示。教師可以這樣說:“唉,這玻璃球太圓,滾來滾去的,真是不好夾住,要不換個工具試試?”這樣的語言會啟發幼兒嘗試用其他材料來替代筷子,比如,使用小勺或者扁扁的雪糕棍來代替。最終孩子能克服困難,獲得成功,體驗游戲的無限快樂。
(二)直接參與活動的顯性指導
在區域活動中,如果有適當的教育時機,教師就可以直接參與活動,給幼兒提供建議和幫助,提高幼兒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例如,教師發現科學探索區中的幼兒在玩水盆里的小船,便可以馬上提供給他一些小石子或者彈珠等“貨物”向孩子提建議:“用小船來運貨物吧,看看會怎么樣?”在這種非常自然的狀態中,教師的介入能使幼兒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天性,獲得更多的知識體驗。應注意的是,這種直接參與活動的介入指導必須以不影響幼兒區域活動為前提。當幼兒在活動中有所求助時,教師也需要給予明顯的幫助和指導,讓幼兒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重視。比如,直接示范,或者幫助幼兒完成難度較大的操作等,推動幼兒活動順利地進行下去。
(三)特定情況下的特殊指導
特定情況是指在區域活動過程中突然出現了一些有不安全傾向的行為,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幼兒的正常活動,這時教師就需要介入并指導。例如,當幼兒使用剪刀時,有些幼兒會突然拿剪刀當玩具玩,還會出現拿著剪刀突然跑動的現象。這時,教師一定要及時介入,阻止幼兒的不安全行為。
區域活動是讓幼兒在“有準備的環境”中和教師相互作用,并通過這種相互作用實現自主學習,獲得自我發展。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區域活動的指導,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和把握。
(一)尊重幼兒的說法、想法
只要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有他獨特的思維角度,教師就應該加以肯定,不在幼兒自主行動中加入“硬性的要求”。例如,在益智區活動中提供各類種子配對材料,讓幼兒將有關的植物和種子用線連起來,結果有的幼兒給蕓豆、扁豆涂上了和植物相匹配的顏色,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他們認為“把每對好朋友用相同的顏色表示比連線漂亮”。對此,教師應該欣賞、肯定,而不是怪他們沒有按教師的要求做。
(二)及時指導,調整環境
教師應及時指導幼兒積極主動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去解決問題,當幼兒出現紛爭時,教師在此關鍵時刻是訓斥孩子、命令孩子,還是想辦法提供舞臺,指出方向,成為幼兒活動的“導師”?正確通過活動促進幼兒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才能使教育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三)把握好指導者、游戲玩伴之間的關系
一直以來,教師總是對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相信他們能在教師放手的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以至于過多地主動干預幼兒的自主學習,削弱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然而這種做法與區域活動的目的和宗旨背道而馳,忽視了每個幼兒與生俱來的自我學習的潛力這一事實。因此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相信幼兒能夠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相信他們的創造能力。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多用眼少動手,多給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學會“教師退一步,幼兒進一步”。
教育應該是人類世界中最生動的空間,無論多么不生動的世界,只要還留有教育的生動,世界就有走向生動的可能。因為孩子們是未來的創造者,生動的他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加生動的世界。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前行,在“區域活動互動”中成就孩子們的夢想,同時,我們也一定會履行教育職責,為孩子們圓夢。教育,應該就是對夢的追求!教育,應該涌動著人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徐艷貞,楊新好.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兒童行為的觀察與評價[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3).
[2]張晉,張滿滿.幼兒園教師介入區角活動研究進展[J].江蘇幼兒教育,2016(2).
[3]何霞.幼兒區域活動中指導策略的運用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0).
[4]張晉,張滿滿.幼兒園教師介入區角活動研究進展[J].江蘇幼兒教育,2016(2).
[5]劉占蘭.幼兒園探究式科學活動的幾個誤區[J].學前教育,2008(9).
作者簡介:
程潔,劉智宏,李慧潔,李睿,白靜,河北省張家口市,河鋼宣鋼職教中心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