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京族獨弦琴藝術傳承與創新現狀,分析京族獨弦琴特色班“五維兩同兩交”的構建思路,從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建設、管理與服務建設等方面論述京族獨弦琴特色班的具體構建,并總結京族獨弦琴特色班的成效。
【關鍵詞】中職學校 京族獨弦琴 特色班 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004-02
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特色發展。廣西作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區,2020年率先提出構建“傳承民族文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由此可見,職業院校已成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始于課程,如何依托“三教”改革,構建融合民族文化的特色課程,實現廣西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成為職業院校面臨的新課題。本文以京族獨弦琴藝術為例,探討中職學校如何通過京族獨弦琴特色班傳承和弘揚京族獨弦琴藝術和民族文化。
一、京族獨弦琴藝術傳承與創新現狀
(一)京族獨弦琴藝術概述
京族獨弦琴藝術是我國唯一個海洋民族京族所擁有的傳統音樂藝術,主要流布于廣西東興市京族聚居區。獨弦琴藝術主要包括制作技藝和演奏藝術。
制作技藝方面,京族獨弦琴因制作材質不同而分為竹制和木制兩種。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京族獨弦琴除本源的長箱形外,還增添了長條形、龍頭形,琴面上像古琴那樣標出泛音位置,也有的在琴面上增設木制指板,上嵌16個品位,能快速演奏泛音,豐富了演奏技巧。近年來,竹制獨弦琴又增添了電擴裝置,美化了音色,音量明顯增大。
演奏藝術方面,京族獨弦琴的演奏技巧十分豐富,常用的彈奏方法主要有正彈法、反彈法、刮奏、擊奏、點奏等。現存的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騎馬》《過橋風吹》等。演奏獨弦琴可采取坐式和站式兩種姿勢。演奏時,多將琴橫置于桌子、架子或雙腿上,或將琴尾置于腿上,琴頭放置于地面或架子上,右手持挑棒或竹簽彈奏,左手握搖桿,通過推、拉改變弦的張力,改變弦的長度,以便獲得不同的音高。
(二)京族獨弦琴藝術傳承與創新概況
京族獨弦琴藝術于2008年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2018年11月,東興市已建成8個基地項目,主要承擔京族獨弦琴藝術教學、保護、傳承和展示工作。
目前,各級獨弦琴藝術傳承人共12人,其中國家級1人、市級6人、縣級5人。從年齡結構來看,35歲及以下8人,35歲至60歲3人,60歲及以上1人,獨弦琴傳承人群體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趨勢,其中在2018年公布的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中年齡最小的獨弦琴傳承人只有21歲。蘇善輝、蘇春發等資深初生代樂師都有自己的學生團隊,進行著文化藝術的傳承。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學習獨弦琴演奏的人數約有350人。初生代樂師風格各異,但都是直接或間接從蘇善輝處習得琴藝,通過各自對音樂與技法的理解和變通,創新發展形成新的風格,如何紹的戴指套“中指挽桿法”,王能的竹簽“靈活控桿法”。獨弦琴有了京族的標簽風格,演奏技巧更高超,表現力更豐富,已經成為京族獨特音樂的突出代表。
雖然京族獨弦琴藝術傳承與創新力度較以往加大,但仍存在師資隊伍數量不足、教材教法不成系統、實訓場地條件受限、學校教育傳承困難等問題亟待解決。
二、京族獨弦琴特色班的構建思路
獨弦琴特色班的構建,即通過“五維兩同兩交”模式打造京族獨弦琴特色班,其組織形式是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而建立的選修課程或第二課堂,其實質是通過系統的教學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播的目的,與“文化育人”根本任務充分契合。
“五維”即“引、培、授、管、推”,也即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人、技藝大師參與中職學校辦學,作為特色班創始師資團隊;建立獨弦琴大師工作室,以學徒制培育形式,對有一定藝術基礎的中青年進行培育,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培養一批既有理論又能創作的“雙師型”教師;選拔與培養有興趣愛好和技藝基礎好的學生組建特色班,開展集中授課和一對一授課;對獨弦琴“三教”進行有效管理和過程監控;形成效果后在全校和所屬地市中小學校進行推廣。
“兩同”即開展同步同享課程活動,中職學校與中小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攜手開展同步課堂教學活動。中職學校作為獨弦琴的主課堂,安排兩名教師執教,聯合一所中小學學校,兩所學校的學生共上一堂課,共同享受大師優質課教學資源。
“兩交”即一方面職業院校同越南藝術類學校開展人才培養交流,實現藝術教育的對外開放交流;另一方面以“獨弦琴藝術先行”為引導,通過漢語教學等教育培訓交流,逐步推進其他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發展,全面服務京族地區以及企業對外開放“走出去”,滿足社會對藝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京族獨弦琴特色班的具體構建
(一)師資隊伍建設
主要采取引入和培育兩種模式,一是通過大師工作室平臺引進獨弦琴傳承人,作為獨弦琴特色班的代課教師;二是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助教制度”,通過傳承人對選拔出的優秀青年教師進行一對一的傳、幫、帶培養,讓有基礎的青年教師成為獨弦琴的專任教師、讓零基礎的青年教師成為助教,打造獨弦琴教師發展共同體,解決學校獨弦琴師資隊伍數量不足的問題。
(二)人才培養建設
一是選拔與培養。通過前期動員與需求統計,從報名的學生中選拔出技藝基礎好、肯吃苦的學生組成獨弦琴特色班的學員;二是課程設置。特色班主要是以第二課堂的形式呈現,安排在教學任務結束后即周一至周五下午4點以后進行授課,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保證兼課教師能夠如期授課;三是教材與教法開發。在分析課程資源和教育教學現狀以及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接受能力的基礎上編制《獨弦琴藝術》校本教材,同時配套演奏光盤,按照難易程度陸續開發教材,采取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提高教學要求,讓傳統藝術文化和民族精神更好地深入學生心靈。通過彈、唱、作、寫等培育學生基本功,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同時在教學中全面滲透經典文化元素,如藝術典籍、音樂常識、文化事件等,達成對學生藝術塑造與文化傳承的自然融合;四是診斷與改進。以問題導向,從課程開發、實施、反饋等方面確定課程建設和班級管理的診斷指標體系,反饋真實的學生知識(技能)達成度。搭建實時數據采集系統,制訂特色班學生課堂學習和教師教學行為規范等相關制度,結合指標體系控制要點進行自查和抽查診斷,發現問題責令限期整改。
(三)管理與服務建設
圍繞辦學目標,加強班級管理,配備專職班主任,在維護教學秩序的同時提高服務質量;加強獨弦琴文化氛圍建設,營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民族文化氛圍,提升支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能力;規劃特色班所用場地,投入一定的經費建設獨弦琴實訓室,配備獨弦琴。以防城港市理工職業學校為例,前期教學設備(獨弦琴)的投入近20萬,按照30人規模進行設備采購。
四、京族獨弦琴特色班的成效
獨弦琴特色班主要以第二課堂為切入點,以送教材、送師資、搭平臺的形式開展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其成果在邊研究、邊推廣、邊總結中得以修正和提升。
第一,獨弦琴藝術走進中職課堂,不僅促進了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效地幫助傳承人群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提高實踐能力,而且促進了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第二課堂特色班模式,對專業人才培養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對職業院校教育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獨弦琴特色班通過選拔與培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活力。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促使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提高課堂專注力,使獨弦琴學習變得更有效,進而培養了更多專業學習尖兵走進民族文化,愛上民族文化。
第三,柔性引進傳承人等舉措,改變了原有的教師結構,提高了教師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以及承擔傳承優秀文化使命的自覺意識,同時提高了教師的文化素養。此外,將傳統優秀文化和民族文化引入課堂,讓濃厚的民族文化渲染校園文化,助推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第四,在東興國門口岸,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而京族文化是東興市旅游文化的一塊至寶,呈現著這里獨特的民族風情。京族獨弦琴藝術是京族海洋文化品牌之一,在當地文化和旅游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職學校的獨弦琴特色班則為當地儲備了藝術技能型人才,夯實了獨弦琴知識、技能傳承與創新的基礎。
綜上所述,本文以構建“五維兩同兩交”獨弦琴特色班育人模式來破解影響和制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將獨弦琴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成為民族文化教育品牌,形成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特色。
【參考文獻】
[1]祁黎.基于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立”特色課程構建與實施——以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8).
[2]孫豐蕊.“非遺進校園”與“現代學徒制”——高職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角色與功能再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
[3]曹鶴鳴,杜碧鋒.基于非遺傳承的中職“四維兩線三融”育人模式研究——以“蕭山十碗頭”為例[J].理論研究,2020(4).
[4]臧其林.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培養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7).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族獨弦琴傳承的中職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編號:GXZZJG2019B02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秋雨(1983— ),女,遼寧沈陽人,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責編 王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