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升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做法,提出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巧妙設計辯論活動、深入解析教材內容、緊密貼合社會生活、靈活設計課堂形式等六種途徑,以提高高中政治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政治 高效課堂 構建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119-02
核心素養培養是新一輪教育改革中的熱點課題,為新時期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一項關鍵舉措。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四方面。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除講授理論知識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培養,讓學生形成理性的思想價值取向、正確的法治意識與科學的公民意識,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成為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本文基于核心素養要求,探索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構建途徑。
一、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要內驅動力,任何教學計劃的推進,均要從興趣視角切入,使學生在興趣驅使下主動學習,才能實現高效教學。高中政治是一門相對枯燥乏味的學科,要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明確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或比較熟悉的事物帶入課堂,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時,教師先要求學生回顧、討論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動均離不開金錢的話題,設計導語:“金錢就是經濟學中的貨幣,這節課將從貨幣的產生、貨幣的本質與職能、紙幣等方面去了解貨幣。”由于生活離不開金錢,由此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商品及價值的概念,并思考:“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樣的東西才能成為商品?”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討論,并做出點評,幫助學生掌握商品的定義與內涵。之后,教師詢問:“購買商品離不開貨幣,商品與貨幣是不是一起產生的?”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和發表見解,最后得出結論:“貨幣比商品產生的時間晚,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最終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了解貨幣的產生與本質,并結合具體材料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思考,核心素養得以培養。
二、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增強學生政治認同
高中生的心理正慢慢趨向于成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與發展空間,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政治教學就擔此重任。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教學,政治認同是最基本的素養,關系到學生未來的人生方向。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確保課堂內容與時代接軌,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促使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可與贊同社會主義制度。
例如,在教學“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 執政為民”時,教師先播放視頻《話說黨史》,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從幾十個人發展成為擁有九千多萬黨員、領導著有14億人口的執政黨?”之后,總結學生的發言,初步得出其中的原因。接著,教師播放新聞聯播片段《共產黨員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引導學生繼續在小組內分享自己所熟悉的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事跡,使學生了解更多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理解共產黨員的模范作用,然后再帶領學生學習和識記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理解黨的執政理念,以此升華學生對黨的認識,使其更加熱愛中國共產黨,并積極向先鋒模范黨員學習,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以此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三、巧妙設計辯論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指的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課程教學,教師可以圍繞知識主題巧妙設計一些辯論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個人認知、生活經驗與社會閱歷深入思考、組織語言與交流,并提出各自的觀點與見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使學生通過自主討論與互動慢慢學會明辨是非,在面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時能夠做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
例如,在教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師先播放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買車”的片段,小丸子一家形成四種不同的方案:爸爸買一輛二手的面包車,實用又便宜;媽媽買輛廣州本田,因為左鄰右舍買的都是本田;姐姐買輛敞篷車,很酷很有個性;小丸子買輛寶馬,因為同學家里買的都是寶馬,自己家不買太沒面子。組織學生分析:這四種想法各自的特點是什么?怎么看待這四種行為?最終應該選擇哪種方案?引導學生逐個討論,得出結果:爸爸是一種理智的消費心理;媽媽是從眾心理,具有盲目性;姐姐是標新立異的消費心理;小丸子持有的是攀比心理。讓學生自由辯論,最終判定應該按照爸爸的方案執行,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念,使學生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對待消費,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四、深入解析教材內容,增強學生法治意識
政治本身就是一門集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于一體的學科。其中法治意識是指人們對法律的認可、崇尚與遵從,是關于法治的思想、知識和態度,主要包括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等。要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教師應與學生一起深入解讀和分析教材內容,從中挖掘與提取有關法治方面的元素與內容,引導學生理解法治是人類文明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國家治理方式,要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履行法定義務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時,教師先出示漫畫《決策》并提問:“政府這種決策方式是否合理?應如何決策?”學生思考并回答:“關門決策缺少透明度和群眾參與,不符合依法行政要求。”從而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順利導入新課。接著,教師講解依法行政的含義與必要性,告知學生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執行者、捍衛者,政府依法執政就是為人民服務,政府及公職人員行使權力必須依據憲法和相關法律;同時帶領學生了解依法行政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最后,教師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和問題指導學生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義,明確政府要審慎行使權力、科學民主決策,促使學生關注政府的表現,逐漸形成符合時代精神的法治觀念。
五、緊密貼合社會生活,強化公共參與能力
公共參與即公民積極、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主動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政治是一門典型的生活化學科,政治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活信息,而生活中又處處有政治。教師應緊密貼合社會生活,一方面引入一些生活化教學資源,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一些親身接觸社會生活的機會,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公共參與能力,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教學“民主選舉:投出理性一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別模擬村委會主任和國家主席的選舉情境,引出問題:“村委會主任選舉中包含哪些選舉方式?國家主席選舉呢?”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對幾種選舉方式列表分析,從選舉人的角度分為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分析各自的優點與局限性;從候選人的角度分為等額選舉與差額選舉,同樣分析其優點與局限性,使學生知道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等多項條件確定選舉方式。最后,教師講解公民行使好自己選舉權利的重要性,讓學生知道要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促使學生主動關注社會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強化學生的公民意識,認真投出自己的一票,選出人民滿意的當家人,提高學生參與民主政治的意識,增強其政治素養。
六、靈活設計課堂形式,助推核心素養形成
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屬于新時期教育背景下的基本任務。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靈活設計課堂形式,從不同視角與層面指導學生高效地學習理論知識,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對此,教師要始終圍繞教學主題開展綜合性、多元化、開放性的教學活動,靈活運用語言藝術、生活素材、網絡資源、信息技術等,為學生提供充裕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進而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在教學“傳統文化的繼承”時,教師先播放視頻《北京奧運會中的傳統文化解讀》,并提出問題:“這段視頻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哪些要素?這些中華文化彰顯出傳統文化的哪些特征?”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思考問題,教師引導他們歸納要點:中國漢字、古代四大發明、傳統思想“和為貴”、太極拳、中醫、萬里長城和京劇等。接著,教師講述:“我國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呢?”然后指導學生分組討論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包括節日、戲劇、民族音樂、建筑物、對聯、剪紙、書畫和古詩詞等,同時在課件中展示一組有關民本思想的觀點,幫助學生認識到這些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黨的執政理念有著密切聯系,促使學生樹立主動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增強理性思維和公共參與意愿。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教師需順應教育改革的趨勢,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巧妙設計辯論活動,深入解析教材內容,緊密貼合社會生活,靈活設計課堂形式,促使學生高效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丁宏偉.基于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7).
[2]柳平.淺談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課堂構建[J].教育革新,2020(6).
[3]曹如意.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政治問題導學法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0(12).
[4]謝靜.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政治課教學策略探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1).
[5]殷善文.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有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J].華夏教師,2019(21).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