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閃
摘? 要:思維導圖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借助豐富的圖片、顏色、線條等元素,利用圖示化和顯性化的特點,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梳理,對開拓思維水平,提升邏輯能力,實現知識體系的成功構建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基于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有效課堂的構建活動。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數學;應用
思維導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和聯想想象。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數學學科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小學生的階段特點,還是從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來講,都可以從思維導圖的應用中擺脫局限性的束縛,為數學課堂教學帶來新的可能。
一、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學生需要進行充分的思維想象活動,來進行有效的理解和吸收活動。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尚不完善,而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多角度進行思考的平臺,依據人腦的特點,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有利于順利突破知識點學習的重難點問題。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認知經驗的不足,以及良好的學習意識以及習慣尚未形成,對新事物和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有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加上學科本身的抽象性,不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導圖借助形象直觀的元素進行引導,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對引導學生投入學習狀態有重要的作用。總之,根據思維導圖的特點,可以應用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一)借助思維導圖優化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習慣于單調的理論灌輸學習方式。長期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無形當中就受到影響,主觀能動性難以有效激發,進而影響整體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其生動形象的表現特點也對感性思維認知為主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比如在方程概念知識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定義條件的分解,利用鮮明的呈現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對其中的兩個條件要素留下深刻的記憶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工作,把學生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充分落實學生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在全方位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有效學習。
(二)借助思維導圖進行知識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重要工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運用。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知識理解和知識歸納方面都缺乏良好的素養水平。思維導圖可以把抽象和形象有效結合起來,把散雜、片段的知識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進行知識復習的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按照其對應關系進行系統分類,通過關鍵信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回顧和總結,把各個知識點有效串聯起來,提升學生進行知識總結和歸納的能力。同時對知識點的細節和相關內容進行全面的回憶,整理出理解不清或者認知不全面的內容,為個性化的復習活動提供指導方向。又比如在長方體表面積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入手,借助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轉化,進行相關的想象活動。明確長方形是有6個平面圖形圍成的立體圖形,而且相對面都是相同的圖形結構,進而獲得表面積的推導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鍛煉,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為長遠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反思,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需要具有反思總結能力,才能不斷吸取經驗教訓,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習題練習都是做完就算完成任務的心態,缺乏對內在聯系進行探索的習慣。因此,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模式應用在學生的習題教學活動中,進一步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提高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比如在進行習題練習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對知識點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并把相關聯的案例結合起來。通過這樣的一個梳理過程,幫助學生順利找出解題思路。除此之外,在習題的講解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知識連接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解題的反思活動,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認知步驟,并進行深入的分析總結,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向著科學高效的方向繼續努力。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全面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根據教學需要合理應用思維導圖,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 方麗. 課程教育研究. 2019(32)
[2]思維導圖,讓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更突出[J]. 馬莉.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9(08)
[3]小學數學新基礎,思維導圖顯優勢[J]. 陳淑敏. 課程教育研究. 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