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新 廖婷
摘? 要: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人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身體亞健康問題大量出現,甚至危害到了生命。有了問題,人們才開始反思,想要鍛煉身體。其實,過硬的身體素質是從小練就的,從而凸顯了體育課程的價值。基于此,本文以高中體育課程為例,探究做好體育教學工作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工作;身體素質
新課改對體育課程教學目的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鍛煉學生們的體魄,豐富學生們的校園體育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競爭意識、體育技能和體育綜合素質。為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促使教師們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為實現教學目標不斷努力。筆者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接觸時間久,知道學生的心理;了解當下的教學現狀,能提出改善的建議;明確自身的職責,能在教學工作中投入熱情。為此總結出了以下幾條教學策略:
一、提升教學素養,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教學水平、健康的身心、充沛的學識是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四項素養,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但因為舊有的教學理念或者教師自身的意識,教師素養缺失現象嚴重:如工作態度消極,不熱愛自己的事業,也不在乎學生;文化科學知識缺失,缺乏體育專業素養和急救知識;跟不上時代步伐,把握不了教學規律;師生關系疏遠,甚至敵對,經常打罵、侮辱、體罰學生;缺少創新意識,也不允許學生創新等等,上述種種行為損害了教師隊伍的形象,亟待改善。基于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做好自己,在補充教學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同學們樹立做人、做事的榜樣。
如,在學習《體操類運動》這一章節內容時,筆者借助課余時間提升了自身的素養:閱讀專業書籍,加強理論建設;汲取名師教學經驗,學習實踐經驗;更新教學手段,緊跟時代步伐;踐行教學活動,驗證學習成果;規范自己言行,維護師生關系;做出正確示范,提供效仿對象;施展個人魅力,激勵學生前進等,由此提升了教學質量與效率。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從自身做起,主動積極地學習先進、新穎的教學手段,熱情、大膽地實施教學活動,用自己的人格和專業素養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改善了體育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加大教學投入,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學校對教學工作的支持與否具體表現在教學投入上,即配備專業的人員、建設基礎設施、關注教學進度。但體育科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長時間遭受“冷遇”,遲遲得不到學校的“青睞”,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自然也不達標。基礎設施的不健全、體育器材的匱乏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體育訴求,影響了體育教學正常進度。基于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向校領導表達師生的訴求,促使學校改變對體育課程的態度,加大教學投入。
如,在學習《球類運動》這一課時,筆者發現學校的籃球數量不僅少,且損害嚴重,根本無法滿足正常的教學需求。面對這一情況,筆者將操場實踐活動改為了教室里的理論學習并向校領導反映了這一情況,征得了校領導的同意。此外,在全校師生的建議下,學校還實施了監督舉報機制,監督教師教學行為,淘汰不合格的教師,維護學生人格與利益;學校還聘任專業的體育教師,給同學們提供專業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質量;檢查體育施舍使用情況,按實際情況增刪教學經費,既不浪費教學資源,又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筆者認為我校的做法值得學習和推廣。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向學校提出請求,獲得了學校的支持,加大了教學投入,滿足了學生進行籃球運動的需求。同時,教師還列舉了學校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實例,贏得了教師的尊重與肯定。
三、豐富課余活動,建立課堂內外的橋梁
在很多學校,除了開設必要的體育課程外,沒有其他的體育活動,學生長期呆在室內,缺乏必要的鍛煉;即便是體育課程,因為活動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重復,讓學生提不起興致,教學質量可想而知。基于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教師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引進各種新穎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將身體鍛煉的功夫下到日常,穩步提升學生身體素養,逐步掌握體育技巧,加強培育體育精神,總而言之就是建構課堂內外之間的聯系,做好體育教學工作。
如,在學習《武術運動》這一章節內容時,筆者不僅充分利用課上時間,找來專業武術人員給同學們進行動作演示、動作指導,還布置了課下練習活動。即要求學生利用大課間的時間鞏固新學的知識,互相學習、糾正彼此的動作。接到這個任務后,大課間在座位上聊天、學習和睡覺的學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研究各種武術招式、練習的身影,將體育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布置了課下練習活動,建構了課堂內外的橋梁。
綜上,體育課程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關系著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受到了筆者的重視并提出了上述幾點教學建議,以期能履行自身職責,做好本職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進國.對新形勢下中學體育教學中理念轉變的幾點思考[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2]母奉杰.提高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學周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