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 ?要:數學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能力,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數學與帶領學生學好數學的重任。但在現實情況中,部分教師由于受到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導致教學有效性較低。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去改變這一現狀,提升教學有效性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并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眾所周知,小學學校按照學生的年齡與學年,把教育工作分為三個大階段,即小學低段、中段、高段。其中,五年級是學生進入小學高段的第一年,學生在這一年中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難度增加較為明顯,且知識點明顯增多,給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鑒于此,在此階段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有效性,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聯系現實生活、不斷提升課堂質量三方面入手。
一、趣味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沒有認識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以及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過程帶來的積極影響,而一味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幫助學生提升成績的效果,但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上看,這種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單調、死板的弊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掩蓋過其優勢。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擺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
例如,教師在執教《組合圖形面積》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去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前,教師使用“幾何畫板”“flash”等軟件制作課件,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教師操作課件,將組合圖形拆分為學生熟知的圖形,進而讓學生能夠直觀看到組合圖形的組成部分,并聯系此前學過的內容,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巧妙利用了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新鮮感,將這種新鮮感通過興趣遷移的方式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直接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教學有效性發展。
二、數學實驗,帶領學生動手實踐
在課堂當中開展數學實驗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開展數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能夠進一步直觀化。同時,在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數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會進展更加順利。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數學實驗中高效掌握新知識,進而產生成就感。學生為了再次體驗這種令人愉悅的情感,便會在數學課堂當中投入更加充沛的精力,完成對知識的探索。
例如,教師在執教《體積與容積》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為學生設計實驗。首先,教師在課前準備一些長方體的容器,分配給學生小組,讓學生說一說長方體的體積。然后再讓學生在容器中裝滿水,使其能夠通過結合動手過程,觀察到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體積小于長方體本身的體積,也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大于其容積。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清楚認識到長方體體積與容積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帶領學生以完成數學實驗的方式完成教學活動,潛移默化之中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且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產生了更加全面與深入的思考,提升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三、認真備課,不斷提升課堂質量
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課堂質量直接與教學有效性掛鉤,而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工作對課堂質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換言之,教師想要提升教學有效性,必須通過完善備課過程與備課內容去提升課堂質量。但很多教師走進了一個誤區,認為備課的過程是一種工作負擔,敷衍了事,導致課堂教學有效性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明顯的提升。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備課,促使教學有效性更上一層樓。
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圍繞教材開展備課工作,通過深入挖掘教材的方式,精準定位到本課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并合理借助教輔書籍與互聯網,尋求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在遇到瓶頸時,學會尋求其他教師的幫助,活用他人的經驗于自身的教學活動中。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去完成備課任務,讓班級中的大部分學生能夠及時消化教師傳授的內容,并顧及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提供更多幫助。另外,教師還要完善教學設計,改善以往課堂中出現的問題,讓課堂的各個環節銜接更加緊密。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提升教學有效性,首先,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其次,需要帶領學生在課堂中完成簡單的數學實驗,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實踐促進認知;最后,需要通過更加全面、細致的課前準備去提升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彩霞.探討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137+147.
[2]于奮.試析如何打造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9(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