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輝
摘要:伴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被教師和學生認可,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做出革新,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已經不僅僅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力求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想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在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中,有一節關于《平均數》的內容,平均數的應用也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點內容,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本文結合小學數學《平均數》的內容對創新教學進行深入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平均數;創新教學
《平均數》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復雜,對于小學生來講,想要熟練地掌握有一點困難,而且《平均數》的內容以計算為主,枯燥的數字會讓學生感到乏味,所以需要數學教師不斷地探索與創新教學方式,用最有效的方法將學生引入《平均數》教學中,使學生愛上數學,愛上《平均數》,從而提升自身的數學綜合素質。以下是《平均數》教學中三個主要創新教學策略。
一、為學生創設《平均數》的教學情境
好的開端預示著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平均數》教學時,教學導入很重要,需要在教學導入時激發學生對《平均數》內容的興趣,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投入數學學習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所以課前導入教學需要教師進行創新教學,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中。數學教師可以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平均數》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致,讓學生能夠初步地感悟到“平均數”的概念。
例如,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時為學生創設一個情景,今天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去摘桃子,你們一共摘了16個桃子,你同桌分到了9個,你分到7個。然后問學生這樣分公平嗎?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公平。這時接著問學生要怎樣分才公平?學生會回答同桌應該再給我一個,這樣就一樣多。通過設置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可以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對“平均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課堂教學方式要具有多樣性
通過創設情境已經將學生引入“平均數”的教學中,這時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呈現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從而時刻掌握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平均數”的內容。
(一)聯系生活,引出“平均數”的問題
由于學生對“平均數”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時學生對“平均數”內容的好奇還沒有退去,數學教師要馬上引出本節課的數學課題,引導學生提出關于“平均數”的數學問題:什么是平均數?平均數怎樣求?有什么用?學生所提的問題比教師提問更有教學效果,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
這時教師不用急著解決學生的問題,要聯系生活再給學生提出一個小問題:“上周我們班四名同學去植樹,所植棵數如下:小鵬17棵,小紅13棵,小琪15棵,小亮15棵。那他們平均每人栽了幾棵呢?”
通過這樣生活化問題的提出,能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必要原因,將數學生活化,能夠減輕學生對數學的刻板印象,使他們了解到數學生活化的問題,從而在以后感觸生活時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樣的問題是否能夠通過數學來解答,從而吸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呢?
(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與探究
根據上面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與探究,學生可以清晰地明白“平均每人栽了幾棵”就是要讓每個人栽的棵數一樣,如果像課前導入那樣通過“移多補少”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就很麻煩。教師這時問:還有沒有更簡便的方式呢?學生再次進入激烈探討。
最后學生得出:(17+13+15+15)÷4=15(棵),這時教師可以追問:(17+13+15+15)是求的什么?又為什么除以4呢?學生這時可以醒悟到:平均數就是總數量除以份數。再次追問15棵數是每個人實際栽的樹嗎?學生解釋說不是。
這時再次追問學生:那你們知道平均數到底是什么嗎?通過以上步驟不斷指導與引入,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平均數的基本概念:把幾個數通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并再平分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通過這種形式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不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迫使學生自覺突破固定的思維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變化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與合作意識,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做事的能力。
三、對學生進行拓展練習
數學源于生活,最后也要歸于生活,所以為了能夠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的掌握,數學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讓學生能夠將“平均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從而提升學生的變相思維能力。
例如,在本節課教學結束前,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當評委,對本節課進行打分。這時學生會為了最后的得分進行激烈的爭辯,數學教師利用這個時機進行設疑:用誰的評分更標準呢?怎么打分才最公平呢?再引導學生用本節課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也會聯想到平時電視中看到的評比比賽打分機制,為了公平,應該去掉最高分與最低分,然后再求出剩下數的平均數,這樣的分數最公平。通過這樣看似無意的一個小事件,其實數學教師已經對學生進行具有深度的拓展練習,不但又一次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對平均數學以致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之后,要適宜地布置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從而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好地吸收與理解。
四、結語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學方式,需要小學數學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究與實踐,在實際教學中摸索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數學這門學科,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夯實基礎。教師通過設立特定的課堂情景、數學教學方式多樣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并讓學生進行課堂知識的拓展練習的方式,將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以便于達到課堂效果的最理想化。
參考文獻:
[1]曾健.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小學數學統計課堂教學初探——以人教版數學四年級《平均數》一課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4).
[2]吳永華.《平均數》教學案例[J].新課程(中),2017(4).
[3]李京華.跨越學科的邊界,從數學教學走向數學教育——以“平均數的再認識”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8(9).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