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進,數學教學更加強調對學生數學思維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其中,創設問題情境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和獲取新知,這對于學生能力素養的培養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均具有極為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就對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情境;趣味;生活;探索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做好自身角色的轉變,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與實踐,而探究總是圍繞各式各樣的問題展開的。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認識到問題情境創設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前提下,以情境為依托,以問題為中心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以進一步激活數學教學活力,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富趣味性和生動性,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索欲望,實現高中數學有效教學。
一、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強大動力。如果沒有一定的興趣作為學生展開學習與探索活動的前提和支撐,就勢必難以取得理想中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善于以興趣教學為導向,以學生的思維水平為依據,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入新課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而且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教學奠定基礎。
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這部分內容之初,我基于一則趣味故事創設了如下問題情境:古印度國王為了犒賞象棋的發明者,提出可以滿足他的任何要求。于是,發明者提出了“用麥粒填滿棋盤”的要求向國王索要麥粒。問:發明者要怎樣擺放才能獲取最多的麥粒?這一問題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但由于受認知和經驗的限制,學生所提出的擺法都不是最佳的。于是,我告訴了學生發明者的擺法,即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后一格所放的麥粒都是上一格的2倍,直至擺滿棋盤,這樣擺放索取的麥粒是最多的。這樣,學生便自然而然地想要知道麥粒的總數,由此便引出了新課“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如此一來,既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便是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應用類學科,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立足現實生活,選取與其相關聯的內容來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以便在強化學生學習動機的同時,為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在教學“拋物線”的相關知識時,我先是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投籃的視頻,讓學生觀察籃球在空中運行的軌跡。之后,我向學生問道:“什么樣的運行軌跡可以提高籃球的命中率?”通過基于“投籃”這一學生所熟知且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問題情境創設的背景,不僅提高了情境創設的吸引力和真實性,而且還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再如,在教學“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時,我以維修工人這一身份為情境創設的基點,引導學生對“電話線路長10千米,每隔5米就有一根電線桿。在發生故障時,維修工人通常需要爬上電線桿挨個進行測試。這種做法既費時,又費力。如果你是維修工人,你會怎么辦?”這一問題展開思考,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探索性問題情境
審視當前的高中數學課堂,信息的傳遞往往局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機會卻少之又少。這便嚴重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盡可能多地創設一些探索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互動。
在探究“隨機事件的概率”時,我讓學生四人為一組,每人做10次擲硬幣實驗,并將總共投擲次數和正面朝上的次數記錄下來。之后,我將各小組的實驗數據進行了匯總,進而制作了一張“擲硬幣實驗數據分析表”。接下來,我提問道:“正面頻率欄和累計正面頻率欄的數據有什么變化規律和不同之處?你還能根據以上得到的實驗數據得出怎樣的結論?”接著,我讓學生就以上問題在組內展開交流探討。如此,通過創設探索性問題情境,不僅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價值,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實現了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互動。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數學的學科特點精心創設多種形式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難的能力,從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組合,促進有效教學目標的更好達成與實現。
參考文獻:
[1]王娟.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數學問題情境[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61.
[2]石純生.高中數學教學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