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遐
摘? 要:初中地理知識作為一門講解自然知識以及人文知識的學科,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教學方法中,在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充分地提高學生探究地理現象的能力,為社會發展培養出應用型的地理人才。
關鍵詞:知行合一;初中地理;學習興趣;教學方式
初中地理是一項基礎性的學科,其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相關的地理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所以教師應當踐行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煥發地理課堂的生機與活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豐富教學的內容,將盡可能全面的地理知識教授給學生。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知行合一思想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
在知行合一教學思想下,教師首先需要將全面的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使學生對地理現象以及地理知識產生科學準確的認識,在教學中要耐心嚴謹的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問題,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為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地理實踐提供保障。教師深入講解地理理論知識,有利于貫徹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幫助學生全面具體的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在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的靈活應變能力。
例如教師在傳授“學用地圖”的相關知識時,可以深入地講解地圖由陶片地圖到羊皮地圖、絲織地圖再到紙質地圖,最終發展為電子地圖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對電子地圖的便捷性等優點形成深刻的認識。教師在講解地圖的運用內容時,要以提升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為目標,深入地講解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以及圖例等知識,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地圖上的重點內容。教師對地圖知識進行深入的講解能夠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解答關于地圖的試題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升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通過地理現象引入理論知識的教學
教師在將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時,應當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通過學生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地理現象來引入地理知識的教學,把地理知識融入到一些生活中的地理情境中,加強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具體化認識。教師通過生活化的地理現象引入地理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學習初中地理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地理知識,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比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地球的運動”的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晝夜變化和四季變化的現象進行思考,向學生提出為什么時間會一天天地過去以及當我們處于白天時,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們是否和我們一樣處于白天的地理問題,在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時,教師可以順勢展開對地球自轉、公轉以及與太陽的位置關系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通過解決地理問題理解地球自轉引起晝夜變化、公轉引起四季變化、地球和太陽的位置關系導致南北半球的晝夜差異等知識。教師通過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展開理論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大腦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充分地開拓學生的地理思維,踐行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
三、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不能一味地運用相同的教學方式,長期地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就難以實現知行合一教學思想的優勢,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教師應當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適當地改變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的方式,發揮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順應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參加地理學習時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保證學生能夠一直保持著對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好奇心,以此來更好地踐行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發揮知行合一教學思想的積極作用。
比如教師在結合知行合一的思想講解“水資源”的知識時,應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帶領學生分別對未受污染的水樣和受污染的水樣進行分析,觀察兩種水樣中的雜質,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污染的嚴重性。講解“土地資源”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內采集陽光照射充足的地方的土壤和蔽陽處的土壤,也可以采集水流澆灌過的土壤和沒有澆灌過的土壤,親自觀察它們的不同,以此來幫助學生認識土地鹽漬化的問題。這兩種教學方法都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創新和完善教學方法能夠保持學生對學習初中地理知識的新鮮感,實現知行合一教學思想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文化素養和應用能力的作用。
總之,教學實踐表明,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對初中地理的教學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全面的地理應用型人才。教師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應當踐行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創新初中地理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充分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地理素養,提高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璇,何善亮.“知行合一”理念的現代意蘊及其教學實現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2017,(34):3-6.
[2]鄭海霞.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學周刊.2016,(3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