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叢茹
摘 要:初中美術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其人文特性體現的格外明顯,學科特點給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了更多選項。美術教學活動布設時,教師要將學科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子呈現出來,促進教與學的創新。當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被激發出來時,學習活動自然順利推進,文化素養也會得到形塑。
關鍵詞:初中美術;傳統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C-0004-02
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美術學科在培養學生審美觀、人生觀,激活情感體驗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價值。要想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就必須從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子方面著手,展開漸進式地挖掘和引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進而完成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繼承,為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注入源頭活水。
一、藝術作品內容呈現
學生的學習具有自主性、創造性,而美術課程相對固定,如何將二者進行融合、滲透,需要教師深度探討,尤其要從導入環節著手,激發學生感知體驗。學生對美術課情有獨鐘,這是美術教學實踐最大的優勢。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更加強烈,單一的導入形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要求。教師需要想方設法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尤其是要從藝術作品視角出發,進行導學。作品呈現是課堂導入最常見的形式,多元化的藝術作品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能夠給他們帶來感官上的觸動。教師要發揮藝術作品優勢,根據教學實際需要作出適當選擇。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教材下冊《色彩的魅力》,在導入環節,教師沒有直接運用色彩導入,而是獨辟蹊徑,給學生觀看了一部皮影戲。皮影戲主要依靠影子感受人物形象,學生沒有任何顏色的感知。雖然如此,但是,觀看皮影戲引發了一系列的課堂效應,學生興趣點被激活。這時教師將皮影展示出來供學生觀賞,并讓學生上臺觀看、觸摸皮影。皮影本身是有顏色的,經過這樣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得到提升。
在課堂導入時,教師采用帶領學生觀看皮影戲的形式進行導入,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同時借助皮影豐富的色彩資源,給學生視覺、觸覺帶來沖擊,讓學生的情感迅速升溫,對色彩的探究意愿更加強烈。藝術作品呈現的方式是多元的。視覺沖擊帶給學生的體驗更加深刻,激發的效果非常顯著。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從媒體技術強大的展示功能出發,從藝術作品內容的豐富性著手,進行課堂導學,教學活動呈現出開放性、趣味性、靈動性的特點。
二、藝術作品內涵解讀
美術學科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這種專業性需要借助作品這一載體才能凸顯出來。大量優秀作品的呈現,給學習活動的實施提供了重要參考。美術是以線條、色彩等形式展開造型處理,塑造出平面景物的藝術形式。因此,美術作品是作者情感、認知的載體,具有深刻內涵意味。如果學生能夠對作品的內在含義進行解讀、剖析,那么,獲得的教學動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師要從作品本身的特點出發,展開教學引導,可以讓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學生只有在直觀、真切的感受和體驗中,才能把握作品的色彩運用、線條構圖等特點,最終在思想上才能與藝術創作者形成共鳴。
例如,學習《春天的暢想》一課,教師展示劉燕姣的山水畫作品《春山聚寶》。這幅山水畫將春天青山嫵媚、流水脈脈的圖景展現得恰到好處。首先,教師讓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學生在觀看中能夠迅速把握作品的基本內容。如繪畫中有山、有水、有紅日。繪畫中樹木錯落有致,山群寧靜遼遠。學生對基本內容的把握是解讀作品內涵的基礎,要讓學生盡情表述。緊接著,教師讓學生抓取細節進行觀察。“這幅作品中的樹有什么特點,你能站在專業的角度分析一下嗎?”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很快就鎖定了樹的特點。通過對樹的特點分析,學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機勃勃,把握了繪畫的內涵。
初中階段,學生思維相對單純,缺乏分析、解讀意識,教師站在專業角度展開點撥,將課堂教學帶入了更豐富的境界中,讓學習活動變得有趣起來。優秀的美術作品不僅是物質材料的疊加與形象的展現,更是創作者通過構圖、色彩、線條等將自身對世界的認知進行表達的形式,是其思維認知、態度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對作品內涵進行解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搜集創作者的相關資料,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快速把握了作品的內涵。
三、藝術作品技法傳承
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元,剪紙、陶藝、布藝,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藝術形式其構造特點存在差異,采用的技法也不盡相同。在對藝術品進行鑒賞、探索時,教師要著重對藝術作品的技法特點展開深度挖掘和探索。藝術作品主要是由材料和技法兩部分組成。美術材料是基礎,技法是作品獲得成功的關鍵。在對作品技法展開探究時,教師要讓學生尋求觀察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觀察視角的不同,學生獲得的感知和信息資源也不盡相同。初中階段,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存在差異性,對事物的觀察視角和解讀視角也不一樣,教師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感知作品。
例如,在學習《獨特的裝扮》時,教師先給學生展示傳統布藝作品,著重對布藝技法展開探究。讓學生在觀看中探尋制作布藝的技法,生發出想法。教師及時給學生提供平臺,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積極參與表述活動,小組內展開熱烈的探討。學生的認知在交流中得到升華,并很快找到了制作面具的靈感。藝術作品憑借形象可感的畫面和嫻熟的技法給學生帶來了思維啟迪。教師從技法角度展開切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法,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凸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得到繼承和發揚。
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觀察時更多的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而學生的觀察則帶有更多的個人主觀色彩,相對來說不夠專業。如何引導學生從專業角度出發展開技法剖析并進行傳承,需要教師進行創新設計。在實踐操作中,教師要發揮集體的力量,給出一些藝術作品,讓學生在對比、觀察、總結、歸納中獲得啟迪,推動教學進程。
四、藝術作品主題衍生
從本質上來看,美術教學是學生體驗、感悟的過程。只有經過消化、吸收,學生的創作能力、美術素養才會有質的飛躍。當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藝術作品本身特點有了很好把握后,教師就要從更專業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借鑒,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完成知識學習的延伸。
傳統實踐訓練一味追求能力培養,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訓練活動變得單調而缺乏味道。教師必須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訓練創新,從內容和形式上展開突破。藝術作品都會有一定的主題思想,如果教師能夠順著作品主題展開延伸,并布設關聯性的訓練,收到的訓練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例如,學習《廣而告之》時,教師由剪紙藝術講起,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生逐漸對剪紙產生了濃厚興趣。這時,教師展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海報設計。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海報,海報的主題是向世界宣傳中國的剪紙藝術。這樣的設計既契合了教學內容,又很好地彰顯了學生的主體性,一舉多得。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主設計。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講解作品的獨創之處,課堂教學氛圍立刻活躍起來。
創意任務設置給創新思維的產生提供了良好土壤。主題延伸的內涵是豐富的,只要與藝術作品主題相關的內容都可以選入訓練活動中。當然,在布設訓練任務時,教師要關注學習主題,找到學生興趣、學習內容、藝術作品之間的契合點,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獲得多重能力。
學生人文素養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課堂活動參與中進行滲透。在初中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藝術作品為載體,從內容呈現上切入,使學生初步感知傳統文化的形態。在此基礎上,對作品豐富深刻的內涵展開解讀,傳承精髓技法。這時,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表現欲望被點燃,智慧萌生,思維延伸,再進行主題拓展、趣味訓練自然會變得輕松自如,使傳統文化在美術課堂中順利回歸。
參考文獻:
[1]姜博.淺談初中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J].中國農村教育,2019,(7).
[2]申堃鑫.論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6).
[3]吳光俊.初中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