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艷
摘 要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數學課堂的可接受性,小學數學教師要多學習數學教育理論,盡力提升自己的教學理論素養,為教育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還應注重將數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和生活實際,促進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力求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學習到知識重點和難點,并且能學會使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數學思維;教學主體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4-0181-01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課程應該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其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其在學習情感、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健康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夯實數學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
一、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說明,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的朋友和合作者、領導者。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把數學的計算方法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而不能一股腦兒將知識傾倒給學生,那樣做只會適得其反。教師應該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讓小學生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并將其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數學應用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小主人。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流與互動,其中學生的學是核心。教學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整個教學中心里學發揮著巨大作用。教學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拖延癥往往伴隨著焦躁不安、抑郁、失落等消極情緒。要克服拖延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注意時間管理、合理歸因、改善學習策略,以及發揮群體功能等。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準備的策略
一堂課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備課是否充分。只有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方法,才能做到“有備而來”,上好數學課。備好每一節課既是教師的工作要求,又是有效教學的切實保障。作為教師,應幾十年如一日,教案常寫常新,與時俱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做到環環相扣,深入新舊知識的邏輯。讓學生在課堂中高效學習,培養其數學素養和數學思維十分重要。
(一)教師應對教材熟稔于心。教材的編寫依據是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進行教學編寫的重要依據,而教材就是大綱宗旨和要求的豐富與細化。教師應在鉆研大綱和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明確本堂課的教學目的,分析教學內容知識要點。推敲本節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搞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學生是數學教學的中心。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備課、備學生歷來數學教學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出發,教師應了解學生對已學知識掌握程度,在哪些方面還存在紕漏、原因何在、如何補短。哪些章節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哪些學生思維活躍、如何用優生帶動后進生,使課堂生動復歸平衡。比如小學二年級《認識圖形》的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對幾何圖形敏感,能很快分辨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并能歸納總結其特征。
(三)選擇合適的課型和教學方法。良好的小學數學教學為其今后在初中、高中以及大學進一步學習深造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數學教學策略,創設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應用場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猜想,鼓勵他們自己去印證假設和猜想,在討論和相互學習中獲得新知。
小學數學的教學盡量多使用啟發式教學,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應該根據對學生的總體情況及時的調整數學教學方法,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并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形式,突破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本堂課的數學知識、公式或者原理,牢固掌握數學知識。
三、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應該盡量做到生動活潑,不能脫離實際生活,也不能讓學生的學校生活與現實脫節。隨著“學校社會化”“教育生活化”“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等理論的影響日益擴大,數學教學的成敗不再單單看重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技能,也會全面考慮到學生在學校學習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教師應在課前反思在創設情境時,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最能接受的情境為切入點,引出本堂課所學,同時讓學生感到這個知識在生活中是十分有用的,以便他們在課下繼續思考和探索。
教師應該善于反省。在課后思考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案設計與實際進程之間差距如何,在課堂上處理得怎么樣,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重難點問題解決得如何,在接下來的數學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通過不斷地教學反思與總結,并在新的課堂中有意識地加以調整完善,數學教學水平必將日益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