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理娜

【摘要】少兒少數民族審美教育在當代具有重要價值。作為校外藝術陣地,如何結合原有少數民族舞蹈課程構建全新少兒特色民族舞蹈課程新模式,積極傳承優秀傳統藝術的同時激活民族藝術美育教育,是校外工作者的使命與重任。以《少兒鞭鼓特色課》為例,基于民族審美教育下少兒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的開發與舞臺實踐。
【關鍵詞】少兒舞蹈 藝術傳承 民族審美 課程開發
一、課程背景
(一)傳承民族藝術是少兒民族審美教育的使命擔當
我國的民族藝術浩如煙海,而民族民間舞蹈在我國舞蹈藝術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有著最緊密的血肉聯系,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達了人們最真實、最純樸的感情。這也是我國舞蹈藝術興旺更迭、絢麗多姿的重要原因。
鞭鼓作為山東青島當地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充分體現出山東地區文化藝術的審美取向,真實的映射出山東膠東半島人民質樸的精神品質。引導少年兒童傳承鞭鼓技藝,弘揚民族藝術,意義深遠。
(二)激活民族藝術是少兒舞蹈教育的情懷升華
鞭鼓是山東鼓子秧歌專家老師于20世紀70年代,將鼓子秧歌和花邊鼓兩種藝術形式進行整合、提煉、發展,開創出新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
青島鞭鼓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年輕一員,雖然極具地方特色,但由于缺乏資源整合,沒有形成一套規范系統的訓練教材,而且實操難度大,練習氛圍枯燥單一,僅僅流傳于青島膠州當地的專業院團,少數老年廣場舞團隊也有學習,可是在技藝和觀賞性方面欠缺藝術性。如何將鞭鼓技藝充分深入挖掘,打造出一套適用于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鞭鼓課程,激活鞭鼓技藝存在的藝術價值,使少年兒童充分了解本民族地域的優秀傳統藝術,增強民族自豪感,是舞蹈教育者對待藝術的不懈追求、更是教育情懷的精神升華。
二、課程理念
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其存在的價值就是用藝術的手法反映不同的民族性、地域性,越突出自由風格,獨樹一幟,其藝術價值越高。所以我們應傳承我們的民族藝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少年兒童樹立“小小傳承者”的思想意識。
所謂傳承,不是保持不變,而是要挖掘原有精髓,結合時代,在傳承中創新。立足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結合當今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思潮,進行課程的整合、開發、提煉、創新,賦予傳統藝術新的內涵與活力。
提升內涵,融合共享。
打破只以學習技能訓練為主的教育理念,融入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的教授,充分挖掘鞭鼓這一傳統藝術的藝術價值和蘊含的文化精神,使學生接觸民族審美教育的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審美能力。
一套好的課程體系或是教材可以惠及全國的少年兒童,同時也是對舞蹈藝術的極大貢獻,在今后舞蹈藝術的推陳出新及理論研究等方面,給予了技術和理論層面的支撐。
三、課程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山東半島的風土人文以及鞭鼓的創作發展歷史。
2.掌握鞭鼓動律的風格特點及花式擊鼓的動作規格和動作要領。
3.提升肢體在舞動過程中手眼的協調性、靈活性、準確性,提升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二)方法與過程
1.通過教師的引導示范,積極學習練習,樹立階段目標,養成勤奮練習、堅持不懈的良好行為習慣。
2.培養團隊意識,提升協調配合能力,增強肢體的控制力和表現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民族自豪感,具有傳承意識,發揚中華傳統藝術。
2.通過學習,意識到傳承民族藝術的重要性,對民族傳統文化充滿意,主動擔負起振興民族藝術的重要使命。
3.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
四、課程設置
(一)學時
本課程分為2學年開設,其中基礎訓練為1學年,作品打造為1學年。每學年分為春季、秋季學期,每周一次課,全年共34次課,每次課1.5小時;夏季、冬季集訓,每周兩次課,全年共16次課,每次課1.5小時。2年共計100次課,150小時。
(二)教學對象
本課程適合9~10歲,有一定舞蹈基礎的少年兒童(女孩)。一個班招收25名學生。
五、課程實施與框架
六、課程實施建議
(一)貼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本課程是將鞭鼓這一民間技藝進行了深入的挖掘,整合提煉后,根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在動律上進行了改進與創新,僅適合少年兒童,不適宜成年人學習。
(二)強調切身感受
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看到鞭鼓這種表現形式,加之鞭鼓類的舞蹈作品少見,所以需要為學生提供外出采風的機會,使學生親身觀摩,現場感受,才能更好理解掌握。
(三)注重舞臺實踐鍛煉
鞭鼓作為一門舞蹈課程,舞臺實踐是舞蹈教學的關鍵環節,將日常的單一練習經過精心編排之后,形成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小作品,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將心里素質、藝術能力、鞭鼓技術三者有機的整體提升。
七、課程評價
本課程是將傳統文化、傳統技藝與舞臺實踐三者有機結合,遵循多元評價、多主體評價、質性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的原則,具體采用師生互評、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舞臺實踐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
(一)師生互評
制定日常課堂表現評價表格,設置參與度、完成度、熟練度三個維度,由老師歲學員進行簡單評價總結。
(二)過程性評價
每次課后布置作業,在第二次上課時對作業進行檢查,評選出“最佳勤奮小學員”,使學生養成堅持練習的學習習慣。
(三)形成性評價
每學期進行學習匯報,根據匯報的情況,在全班集體投票中評選出“優秀學員”,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正能量,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四)舞臺實踐評價
通過參加各類比賽展演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為學生樹立舞臺目標,弘揚傳播民族藝術。
參考文獻:
[1]張昱瑾.隱形的跑道:少年宮教育課程設計案例集.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孫天路.中國舞蹈編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趙鐵春,韓萍.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習膠州秧歌.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