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優質課比賽有利于提升教師的素養,推動教學改革,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只有立足學情,吃透教材,明確主題,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和問題情境,才能設計出一堂好的歷史優質課。
【關鍵詞】歷史教學;優質課;設計策略
工作第一年筆者參加了市直優質課比賽,歷經學校磨課、比賽講課等環節,感覺收獲頗豐。優質課不同于常規教學,一定需要經過精心打磨和設計,一定要有給人震撼、觸動人心的亮點,結合自己這次所學所感,筆者簡單談談設計一節優質課的幾點策略:
一、梳理一條明晰的知識主線
教科書的知識點比較零散,各子目間缺乏邏輯聯系,因此,教學設計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梳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確定一條明晰的知識主線,只有教學設計線索清晰,課堂講授才能突出知識主線。以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為例,在最開始的教學中,筆者基本按照教科書的自然結構進行教學設計,將授課內容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從十千其耦到鐵器牛耕
1、鐵農具的使用
2、牛耕的推廣
(二)從旱澇無常到天府之國——都江堰
(三)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畢賀——商鞅變法
筆者的指導教師在聽完這堂課后,評議這節課給人感覺是零散混亂,各部分邏輯關系不清,使學生無法形成整體的知識框架,而且教學主體分散,沒有突出“變革”這一核心主題。梳理教材各子目內容后筆者發現一、二應該都屬于變法的背景,是這一時期經濟領域的變革,三商鞅變法是政治變革,是各國為適應經濟變革及爭霸戰爭的需要而進行的變法運動的顯著代表,而各國通過變法最終確立封建制度,促使封建社會的形成,完成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社會大變革。基于以上分析,筆者的指導教師幫筆者梳理知識主線,重組教材內容,修改后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生產力的變革
1、鐵農具的使用
2、牛耕的推廣
3、都江堰
(二)生產關系的變革
1、私田的出現
2、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
(三)各國變法——商鞅變法
指導教師聽完這節課后,認為筆者的設計雖然知識線索明晰了,各部分的邏輯關系還是沒有很好的從標題中體現出來,而且標題生硬平淡艱澀缺乏文學色彩,不夠吸引眼球,所以又幫助筆者重新打磨教學設計,修改后的各部分標題內容如下:
(一)變法的背景——小荷才露尖尖角 悄然變革的經濟
1、生產力的提高
2、生產關系的變革
(二)變法的過程——鐵騎突出刀槍鳴 鐵血變革的政治
1、變法背景:雄心萬丈,艱難開端
2、變法內容:百廢待興,激變推進
3、變法作用:一統六國,千古流芳
(三)正確的評價——撥開迷霧見本質 客觀公正的評價
修改之后的教學設計,既突出”變革”這一主題,變革的背景、過程、評價這一知識主線又很明晰,將原本分散的三個子目的內容統一到了這一知識框架下。
二、確立一個鮮明的教學主題
一節優質課一定要有一個鮮明的教學主題,圍繞中心主題教學,這樣既能突出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學主線與脈絡。例如,筆者所講的《大變革的時代》就是圍繞“變革”這一主題展開教學,以“變法的背景”、“變法的過程”、“變法的評價”三個模塊貫穿全課。在這次優質課比賽中,有一位教師講《辛亥革命》一課,她是以“夢”為主題,將內容分為追夢——興中會和同盟會的建立、圓夢——辛亥革命的爆發、碎夢——革命果實被竊取、續夢——“中國夢”,緊緊圍繞主題組織教學,授課效果也很好。筆者講授《大變革的時代》最終以“變革”為主題,構建知識框架。另一位老師講授洋務運動內容時,以“中國夢”為主題,將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分為:自強夢、求富夢、海防夢、教育夢四大部分,視角新穎,主題鮮明。
三、開辟一個全新的認識視角
歷史是紛繁復雜的,不同的史觀、不同的視角就會有不同的解讀。例如,洋務運動,馬克思主義史觀下它是面對西方列強侵略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文明史觀下它就是東西方兩種文明激烈碰撞后,東方文明向西方學習的過程;而近代化史觀下它則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我們應當用多元史觀和多元視角來解讀歷史,從新的視角切入歷史。例如,這次比賽中,一位教師在講《洋務運動》時,將清政府比喻成一個生了病的病人,通過洋務派的“醫生”診斷病因、對癥下藥及看看成效三個模塊來探究洋務運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結果。觀點新穎別致,很打動評委,所以獲得高分。
四、設計一個精彩的學生活動
一位教授曾說過:“真正的好課,不是教師的出彩,而是學生的出彩。”一節優質課的亮點,不能只是教師精彩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精彩的表現,學生活動,既能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加強生生、師生互動,又能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一節優質課一定要有至少一個精彩的學生活動,評判學生活動精彩與否主要看三個維度:
第一是問題的思維深度和角度。所問的問題最好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問題,要能夠引起學生認知沖突。例如,商鞅被車裂而死,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一個精彩的學生活動不在于學生“行動”多活躍,而在于學生的“思維”是否動起來了。一定要摒棄“背景、時間、地點、人物、主要內容、結果、影響”等“念書式”提問,著眼于重新整合和運用知識,例如,在學習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假如秦國朝廷為聽取百姓對變法的意見召開了座談會,你們是地主、農民、士兵、舊貴族等階層的代表,你會如何發言,簡單談談你對變法的態度,你會支持或反對法令中的哪一條?今后會怎么做?”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在理解變法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作答,通過學生的回答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變法的歷史作用及舊貴族反對變法的緣由,鍛煉他們的知識運用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比單純提問“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歷史作用是什么?”要好很多。
第二是學生的參與度。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個好的活動要能夠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興趣,創設的問題情境一定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且要關注學生參與的時間夠不夠,參與的熱情高不高,參與的質量高不高,是否是主動地、實質地參與到活動中來。特別是所設計的活動最好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執教《甲午中日戰爭》的教師,最后設計了一個問題:“上完這節課,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同情?悲痛?惋惜?恥辱?為什么?”學生立刻被調動起來,有的說為有鄧世昌這樣的民族英雄感到自豪,有的說為清政府的腐敗感到氣憤,有的說泱泱大國被一個蕞爾小國打敗而感到可笑,有的說為中國戰敗喪權辱國感到恥辱……這比單純問”學習本課給你什么啟示”更能廣泛調動學生。
第三是與重難點的關聯度。學生活動對思維要求比較高,需要給學生一定時間充分思考、討論,比較耗時,而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所以盡量在重難點內容安排學生活動,緊緊圍繞重難點設計學生活動。
五、構建一個生動的教學情境
新課程標準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教師要通過各種史料和多媒體手段創設一個生動的歷史場景,讓學生回到當時當地的歷史情境中,以同情之理解之心、溫情與敬意之情,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場景中所發生的人或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更好地理解歷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由于初中生閱讀分析史料能力有限,所以材料要盡量豐富、直觀、典型而且有沖擊力,如圖片、視頻、小故事等,而且多樣化的材料還能培養學生多元的視角與廣闊的視野。例如,一位老師在講授《洋務運動》一課時,將書中一段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后反思洋務運動的文字史料轉化為一段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的視頻資料,頗能吸引學生。再如一位老師在執教《五四運動》一課時,設置了一個場景,讓學生穿越到1919年的北平,作為一名記者報導五四運動背景、過程、學生口號等概況。
六、凸顯一種獨特的授課風格
優質課一定要“有個性”,不要去刻意模仿別人,最好能依據自己所擅長的授課方式來確定自己的教學方式,充分展現自己的獨特風格,讓別人也無法復制你。例如,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老師可以多講故事,語言幽默的老師可以展開即興表演活躍課堂氣氛,親和力強的老師可以多開展學生活動,學術功底強的老師可以多進行史料分析及問題探究,激情澎湃的老師可以慷慨激昂盡情施展,內秀平穩的老師可以得體大方娓娓道來。在這次比賽中,我校的一位男老師本身對戰爭史感興趣,加之他聲音洪亮,氣場很強,于是他選擇了《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最后在比賽中能夠揮灑自如,表現出色。優質課一定要充分體現自己獨特的擅長的教學風格,讓評委覺得這節課只有你才可以上出這樣的效果,留給評委一個深刻的印象。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節優質課是一個教師的語言功底、精神面貌、知識積淀、隨機應變能力、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體現,只有平時多學習、多看書、多積累,懷揣對教育教學的極大熱忱,向有經驗的虛心求教,才能夠真正講好一節優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