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內法規解讀報道所涉議題比較專業,應堅持頂天立地的“天地觀”,既上接天線,講清黨內法規的精神實質、核心要義,宣傳好黨的主張;又下接地氣,合理設置議題,切實改進文風,充分解疑釋惑,提高黨員干部的規矩意識和人民群眾的監督意識。
【關鍵詞】精準解讀;抓住變化;推動執行;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
堅持依規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重要思想的鮮明特色和重要內容。做好新時代下黨內法規的解讀報道工作,有利于黨內法規的學習宣傳、貫徹落實,也事關全面從嚴治黨方略的實施推進。其特殊性在于所涉議題比較專業,因此尤為考驗媒體的政治覺悟和專業素養。
中國紀檢監察報作為中央重點黨報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報,每逢重要黨內法規制定出臺,皆會結合職責定位推出一些有深度、有分量的重頭報道,全方位、多層次宣傳黨內法規建設的最新成果,并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筆者將其概括為一種“天地觀”,簡單而言就是要頂天立地:中央精神是天,黨員群眾是地,必須既上接天線,講清黨內法規的精神實質、核心要義,宣傳好黨的主張;又下接地氣,合理設置議題,切實改進文風,充分解疑釋惑,提高黨員干部的規矩意識和人民群眾的監督意識。對黨內法規解讀報道而言,這種“天地觀”既有認識論的意義,也有方法論的價值。
一、頂天:念好“三字經”,講好中央精神
領會吃透中央精神,是做好新聞宣傳的基本功。黨內法規解讀報道,因政治性和政策性較強、社會關注度和敏感度較高,更加需要把好政治關,確保公信力和權威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受眾明確規則的含義以及具體條文背后的中央要求,進而使報道產生積極的宣傳效果。
(一)權威解讀貴在一個“準”字
黨內法規解讀,貴在精準,也難在精準。面對依規治黨的新形勢、信息傳播的新局面,黨內法規解讀報道應有觀念上的突破、形式上的創新,但萬變不能離開一個“準”字。必須準確宣傳闡釋黨內條規的精神實質、核心要義,把為什么制定、如何修改的講透徹、說明白,決不能為了博取眼球避重就輕、跑偏基調,更不能斷章取義、誤導輿論。
中國紀檢監察報在黨內法規解讀報道中,始終緊繃“精準”這根弦:一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最主要的思想武器,在選題策劃、文章撰寫各個環節都自覺對表對標,善于從總書記講話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二是牢牢把握“誰制定,誰解讀”的原則,不論是答記者問、系列解讀,還是修訂紀實、系列評論,都將對黨內法規制定部門的采訪或其提供的素材作為基礎和依據。三是依托學界,對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進行采訪,將從學術角度出發進行的客觀評判、審視,作為精準解讀的重要補充。四是追求“程序正義”,將重頭稿件交由法規制定部門審核把關。實體、程序雙管齊下,精準報道便有了可實現的路徑,也就能夠有效避免閉門造車甚至捏造杜撰的情況。
(二)前后對比體現一個“變”字
“堅持依規治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提出的管黨治黨新理念,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路徑。黨的十八大后,黨內法規制定、修訂的節奏明顯加快,如《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2015年8月實施后,2017年便進行了修改;《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5年10月修訂后,2018年8月再次修訂。節奏之快,帶來的是變化,而變化的背后,往往是黨中央管黨治黨認識的飛躍升華、理念的創新提升和實踐的總結提煉。把握住“變化”,就能抓住黨內法規修訂的“亮點”,進而更好地宣傳中央精神、傳遞中央要求。
在新修訂的黨內法規發布之際,圍繞法規條文前后之變化進行解讀,已經成為中國紀檢監察報的一個常態化做法。2017年7月14日,中央公布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后,本報即在第二天報紙推出《讓巡視利劍愈顯鋒芒——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透視》一文,立足本次修改對之前版本42條中的6條進行“增、補、調”的變化展開解讀,深刻闡明了黨中央對巡視工作要突出政治要求、完善工作格局、深化監督內容的新要求,體現了中央巡視工作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強調變化的同時,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注重體現“變”是在“不變”基礎上的生長和演化,“不變”是“變”的根基和土壤,進而展現制度演進的來龍去脈和一脈相承。兩者交融輝映、相得益彰,解讀文章才會顯得厚重、扎實。
(三)把握階段落在一個“點”字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我們的制度體系還要完善,但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在于很多制度沒有得到嚴格執行。”由此推之,闡釋好黨內法規的制度創新,是媒體特別是黨媒的重要使命;通過解讀報道,推動制度的執行,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制定和執行,是制度建設缺一不可的兩面。做好黨內法規解讀報道,應把握階段重點,推動貫徹落實,真正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
中國紀檢監察報從推動實際工作出發,緊緊結合黨內法規正式生效等時間“節點”,聚焦現實執行中存在的“難點”,開展黨內法規的宣傳解讀。2018年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這一重要節點,本報發布評論《立行禁止行勝于言》,再次闡明貫徹執行《條例》的重要性。之后,又聯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有關業務室,針對實踐中可能存在的“難點”“堵點”,推出《新修訂的黨紀處分條例施行后,如何認定履行“兩個責任”失職行為?》(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施行后如何規范適用新舊條例)等文章,從推動解決實際問題的層面出發,為各地區各部門貫徹執行《條例》提供工作指導和建議。
二、立地:把握“三個導向”,增強傳播效果
我們黨是大黨,有9000多萬黨員、460多萬基層黨組織;我們國是大國,有十多億人民群眾。黨內法規解讀要想準確對接他們的需求,回應他們的關切,就必須避免高高在上、語氣過硬,而應放低姿態、調低視角,在精準闡釋中央精神和法規要義的基礎上,更好掌握受眾的接受心理,盡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表達,以拉近與他們的距離。
(一)遵循問題導向引發讀者思考
我們黨在不同時期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特點和問題各不相同,黨內法規的制定和修訂,都是順應形勢發展和實踐需要的結果,堅持問題導向是我們黨內法規建設的鮮明特點。
中國紀檢監察報在黨內法規解讀報道中,始終遵循問題導向設置議題,通過抓住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2015年10月,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后,本報結合中央紀委機關報的報紙定位,圍繞監督執紀問責這一主責主業,推出“學《準則》,說‘主義”系列短文,從《準則》揭示的黨內政治生活的問題切入,圍繞分散主義、山頭主義等“七個主義”辨疑申難,定位鮮明。文章直擊問題內核,抓住核心特征,步步展開,巧妙論說,互相補充,將七個主義在當下的表現和危害論述得十分清楚。可謂一針見血,引人深思。
(二)把握目標導向指導實際工作
制度出臺后,在具體實踐中,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偏差:有的是存在認識誤區,不會執行;有的則是不愿執行,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黨內法規解讀報道,既要重解讀,也要針對實踐中存在的“難點”“堵點”,加強引導。指導性強,對工作有益,讀者自然想看愛看。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實施后,針對實踐中存在的追責問責不夠精準、泛化簡單化等問題,中國紀檢監察報聯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推出《精準有效用好問責利器》《問責不能泛化簡單化》等評論文章以及八篇“精準有效用好問責利器”系列述評,就依規依紀依法、實事求是開展問責工作做了全面系統的闡釋。如(各盡其責,不越位更不缺位》一文,點出“紀檢監察機關‘包打天下‘一把快刀什么都要砍”,等當前一些部門或組織將問責意見強加給紀委的現象,對這種“習慣性、想當然地認為問貴就是紀委事情,,的觀點予以堅決駁斥,揭示出此類問題對問責工作規范性和嚴肅性的危害,進而闡明問責主體及其權責明確是問責板子打準打實的先決條件。整組報道不回避現實問題,及時主動發聲,有效引導了輿論和指導了現實工作。
(三)堅持效果導向做好案例教學
同樣的道理,不同的表達,效果大不相同。黨內法規解讀報道要想獲得好的傳播效果,必須摒棄嚴肅的、一板一眼的解釋和說教,認真研究讀者喜聞樂見的接受習慣,創新表達,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理,不斷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國紀檢監察報在黨內法規解讀報道中,始終將創新表達作為打開局面的必由之路,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對典型案例“解剖麻雀”,做好案例教學。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出臺后,本報積極策劃,在頭版推出“結合案例學條例”專欄,抓住《條例》修訂中的“變化”,圍繞“黨員干部能否利用互聯網開淘寶店、微店等賣東西”、“不會游泳,遇到落水群眾沒有入水搭救,該怎么處理”、“能不能參加老鄉會、校友會、戰友會”等黨員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容易觸碰的“雷區”,采訪權威人士對相關案例“解剖麻雀”。專欄中的案例雖為模擬案例,但多有現實的影子,刊發后反響強烈,很好地起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2018年《條例》再次修訂后,本報又推出“這些行為踩了《條例》紅線”系列報道、(<條例>點出的問題現實中都有“原型”》等文章,通過“案例+點評”,集中梳理曝光一批現實生活中違反紀律的典型案例,結合《條例》深度剖析,以具體人、具體事達到以案促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呂品.關于黨內法規解釋制度建設的思考[J].理論視野,2019年04期.
[2]金成波,郭曉麗.論黨內法規解釋制度的構建[J].行政與法,2019年09期.
[3]付小彥.論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J].研究生法學,2016年06期.
【作者簡介】張磊,碩士學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新聞傳播中心;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