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音
[摘 要] 建設強國,必興教育,建設教育強國,必強教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職業院校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只有打造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本文提出師資隊伍建設體系的理論依據,并通過提升職業院校教師應具備的能力途徑,搭建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體系框架,為職業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上提出了新的途徑,能夠滿足職業院校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技能高超、服務力強、國際視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滿足高等院校辦學需要。
[關鍵詞] 師資隊伍建設;職業能力;課程體系改革;師資培訓體系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7-0031-03
師資隊伍建設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支撐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加快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深化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多措并舉打造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教育部提出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突出“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這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新的著力點,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育團隊精神,開展團隊合作、模塊式教學與協同式研究、組合式研修等,都是加強教師團隊建設之新的應對舉措。如何應對這些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職業院校要加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優化專兼職教師隊伍結構,適應新時期、新形勢教育教學改革要求,提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為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當前,中國制造2025、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互聯網+、互聯網制造業、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更廣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新興產業急需高端人才支撐,積極推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依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才能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更多的技術人才和創新人才,這也為職業院校人才就業提供更大的機會。只有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才能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建設一支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才能實現職業教育大跨度發展和改革的目標,這是職業教育的規模和質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根本保證。
一 職業院校教師能力需求分析
(一)立德樹人是職業院校教師能力的首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并先后向全國教師提出了“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與“四個相統一”的具體要求,對當代師德內涵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對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提出了全方位的具體要求。新時代的高校教師的師德應該是指高校教師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自身出發,加強師德師風培養的責任意識,注重師德師風培養。只有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才能培養品德好、素質高的學生。也只有強化師德意識,注重加強師德建設,才能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的辦學地位。
(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所需的專業教師崗位職業能力
職業院校教師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具備專業教師的崗位職業能力有教學能力,包括課程設計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課程實施能力、課程評價能力,同時好應具備職業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
第一,目前,職業院校大力推進“三教改革”,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材建設都要求教師具有課程設計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課程實施能力、課程評價能力,以適應改革的需求。在教學中創設學習的資源和協作學習的環境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這要求教師課前熟悉項目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并準備好項目開展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有關知識;注意與其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協調;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討論的熱情;要求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教師在課堂上不再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和評價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授課過程的參與者。只有教師具備優秀教學組織能力,才能掌控新形勢的課堂,產生良好課堂效果,培養出優秀的職業人才。
第二,職業院校教師必須具備“雙師”素質,因此在具備理論教學能力的同時還要具備職業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相關行業領域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包括行業需求、行業發展動態、職業標準與職業能力要求等;同時要強化企業職業實踐的訓練,即直接參與和職業相關的企業實際工作的訓練,通過下廠實習、職業考察等方式,熟悉并掌握相關的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的知識和經驗。這種企業實踐訓練應貫穿于從入職初期的適應階段到多方面積累教學經驗的成長階段,直至專業素養趨于穩定的成熟階段的全過程,并以此促進教師專業工作能力的不斷增強。教師只有具備高超的職業實踐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將工匠技能和精神傳授給學生,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第三,目前,職業院校在努力探索和實施專業群建設路徑,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跨專業團隊合作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基本上是獨立完成自己本專業的教學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專業的教師有專業業務方面上的溝通。但新的教學模式涉及多專業教學內容,這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跨專業的能力,不僅要嫻熟本專業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了解相關專業及跨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教師要從獨立完成工作方式走向團隊合作方式,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需要聯合起來進行項目教學、研究,這對教師來講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關注其他專業領域的發展和需求,大家協同作業,完成專業群內學生的培養工作。
第四,職業院校教師在承擔教學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著研究職業教育理論、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等研究工作,因此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將工作中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成果轉化為研究成果,將經驗進行分享,以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同時職業院校教師還要參與企業研發,承接企業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等項目,因此職業院校教師也要加強社會服務能力,提高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二 職業院校提升教師能力的途徑
(一)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
各職業院校也要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建設提高到重要議事日程,強化黨委抓師德師風建設的主體責任。建立教師職業道德素養、職業能力、專業技能三位一體的師資培訓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理念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訓,將師德、師風教育滲透覆蓋各專業教師培訓的全過程。從個人層面教師要堅持修德養性,為人師表。通過學習培訓提升個人內在修養和人格境界,做到愛國守法、文明禮貌、樂于奉獻、誠信立教、孝老愛親,廉潔自省,端正個人品行,做到表里如一;從工作層面教師要愛崗敬業、關愛學生、以生為本、恪守職責。教師要根據職業需要,堅守愛崗敬業、辦事公道、奉獻社會的要求,在工作中思想進步、關愛學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堅守真理、開拓創新、傳承文化。從學校層面各職業院校也要加強著力培養教師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學生、奉獻社會、崇尚科學精神,終身學習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教師才能將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融入教學過程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強化職業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培養
第一,職業院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強化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能力。要求教師認真學習與職業關聯性較強的基礎教育理論,通過相關理論學習,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理論水平,強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規律和普遍特征的認識,尤其是對高等職業教育所面對的對象、學習的專業與具體所學課程的認識,并掌握高等職業教育先進職業教育理念、課程設計方法、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此外,要求教師在專業建設和課改中積極參與,通過在具體的課程改革教學任務中,在熟悉了解職業技能的基礎上,運用課改相關理論,全方位分析和解構職業過程,開發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并加以實施,根據實際授課經驗開展教學改革研究,提高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行動能力。
第二,職業院校要建立雙師型教師選拔和培養制度,強化企業職業實踐的訓練,使教師具備行業領域的知識和方法。教師參加企業實踐訓練貫穿于從入職初期的適應階段到積累教學經驗的成長階段,直至專業素養穩定的成熟階段的全過程,職業院校新進教師上崗前必須完成六個月的企業實踐,掌握職業基本技能,在職教師進行三年內半年以上的專業實踐,了解企業新技術、新方法,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同時,加強與合作企業的人員互通互助,聘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學院兼課或合作開展項目,帶動骨干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派送骨干教師到行業企業交流學習、培訓,獲得實踐工作的經歷,提升骨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達到“雙師素質”要求。全面實施骨干教師“一師雙崗”培養制度,以“校企合作”為主渠道,落實骨干教師的企業實踐工作崗,為其進行工程技術研究和工程項目設計開辟綠色通道,支持骨干教師參加行業舉辦的技術技能培訓,鼓勵其考取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切實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第三,打造以名師為核心,以青年教師為骨干的教學改革研究團隊,構建校企一體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團隊要按照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將與項目相關的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以真實工程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師分工合作,進行模塊化教學。團隊成員要有行業企業專家和生產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加入,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形成合理的教師梯隊。以促進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實施團隊合作的教學組織新方式、行動導向的模塊化教學新模式。團隊以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為工作核心,以社會服務和技術創新實踐為特色,注重培養項目團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服務于學校的專業群建設、雙師隊伍建設等工作,營造技術創新氛圍,使雙師型隊伍得到全面提升。
第四,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職業院校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的科研平臺和社會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學校綜合辦學教育資源、專業資源、人才資源優勢,引進優質的政、產、學、研社會資源,多方協同創新發展,全面提升學校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高應用技術研發能力。建立將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社會服務作為教師評優、評先、職務晉升等方面優先激勵機制;探索市場化獨立科技實體運行機制;創新社會服務機制建設,實現科研與社會服務長效建設。以促進職業院校教師通過參加教學方面的教研和本專業領域的科研,提高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和本專業的業務能力,達到以科研促進教學工作的目的。使職業院校成為“政府部門的助手、行業企業的伙伴、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服務站、創新源”。
第五,職業院校要提高教師待遇,給教師更大的發展空間,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穩定了教師隊伍;營造了有利于教師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搭建了教師事業成長平臺,實現師資隊伍建設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根據教學、科研、專業建設的實際需要,不斷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堅持引育共舉,提升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各種獎勵制度,建立起淘汰機制和良好的激勵機制,增強教師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完善教師崗位目標責任制,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評價考核體系,提高教師職業發展的外部壓力;建立長效監督機制,按照分期計劃、組織實施、定期總結、記錄上傳、效果公示的監督模式,對師資隊伍建設任務進行監督、監控與評價,推動一流優質教學團隊建設的良性循環;注重向一流人才傾斜、向一流業績傾斜的“兩個傾斜”分配方案,執行“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增強干實事、干大事教師的工作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