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板電腦教學適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在此信息技術支持數學學習的背景下,以廣西南寧市一所區示范性高中的平板教學實驗班為研究視角,基于平板教學的現狀編制一份涉及效能效果、成就認可、學習能力、學習方式等4個維度的開放性問卷,據此開展調查研究,對每個維度的回答進行系統編碼及數據統計,分析、描述使用平板電腦進行數學學習的各種情況,試圖呈現教與學的真實生態環境,并得出定性分析的結論。基于結論提出教學建議并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平板教學;高中數學;現狀調查
一、 調查設計
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而設計的平板電腦,所配置的數學應用程序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與探究知識提供強大的支持,很適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在此信息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下,師生如何順應“生成的課堂”?教師如何為學生的多樣化發展提供指導與幫助?為了探索以上前瞻性問題,我們從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一所區示范性高中——南寧市第一中學高一年級選出兩個使用平板電腦的班級作為實驗班,兩個實驗班均是由原行政班指定的(即并非學生自愿組合而成),班級教室亦相應成為配備個人平板電腦的信息技術教室。周一至周五的全天,每位學生能獨立使用一臺平板電腦,充分保障了高中數學平板教與學的研究能順利進行。
二、 編碼系統與數據分析
基于被試的回答進行編碼及數據統計,分析、描述使用平板電腦進行數學學習的各種情況。
(一)效能效果維度
被試對第1題(涉及效能效果維度)的反應依次為可自由發揮、學習容量大、提升學習興趣、因人而異、只是個擺設、其他,顯著集中在A類(可自由發揮)回答上,占所有分類編碼統計結果的36.5%。問卷中的典型回答如“用平板電腦探究數學問題不是被動地聽老師講題,而是自己主動地去嘗試解題,能清楚知識點其中的來龍去脈。久而久之,學習上量變可以變成質變。”“可以輔助我學習,在自己忘記時也可查找老師上課的內容。”“它可以總結錯題并有針對性地列出相應題型,查漏補缺,復習時讓我明白解題方法。”
與此同時,B類(學習容量大)也占到了15.0%,表明被試普遍傾向于從使用平板電腦的優勢實現學習數學的目的。問卷中的典型回答如“題庫的題量大,使用平板可以增加刷題量,有許多題型來訓練且題目還附有解析。”
統計結果排在第二位是D(因人而異),占 27.1%,這表明也有不少人對使用平板電腦進行數學學習持一分為二的辯證態度,“得看個人情況而定,學法不同,對于不習慣不喜歡平板的人用處不大。每人情況不同,會有人無法適應新式教學。因人而異,有利有弊,效果一般般。并不是高新科技就一定有成效,試試看才知。”“電子產品本身對眼睛的壓力很大,久了會讓人煩躁。”
不可小覷的是F類(其他)回答占了12.1%,對平板持懷疑、負面的態度。問卷中的典型見解如“和平時正常上課沒多大區別,而且還很麻煩。用平板就好比在電腦上寫作業,只是載體不同。無法用言語表達我對平板的感覺,一點感覺都沒有,討厭用平板,沒用!浪費時間!遇到不會的題就直接看解析,看完后就過了,毫無意義,不如老師講解有效。”
(二)成就認可維度
被試對第2題(涉及成就認可維度)的反應依次為學會主動探索、因人而異、平板沒用、其他。統計結果顯著集中在A類(學會主動探索)回答上,占所有分類編碼統計結果的51.3%,表明過半學生肯定了平板的正面作用。典型回答如“使用平板學習與一般的學習方式不同,平板有充分時間解答,再加上平板的教學,老師的方法,題型有歸納,可系統地收集錯題、自己總結,必有收獲。”“學法較新穎,沒有古板的教學方法,更能激起學習興趣。”
與此同時,我們也謹慎地看到,面對同一新事物,被試學生的思想出現分化,思想也呈現復雜化,統計結果排在第二位的是B類(因人而異),從典型表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習慣與效果”可看出,部分學生對平板的態度趨于多元化。而C類(平板沒用)、D類(其他)等負面回答共占了29.5%,占比并不小,相當多的學生并不認同平板的學習作用。“有無平板意義不大,用不用平板都要靠自覺,找到學法要靠自身的努力。”“用平板真的感覺在浪費時間,一點用都沒有。幫不到我,沒效果,成績下降的可能性還更大。”“已習慣老師用黑板講課的方法,不想再花太多的時間來習慣別的方法。”
(三)學習能力維度
被試對第3題(涉及學習能力維度)的反應依次為付出會有收獲、不一定、無效果、其他。顯著集中在B類(不一定)回答上,占所有分類編碼統計結果的47.4%,表明近半被試普遍傾向于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看待問題,質疑使用平板電腦與取得成績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典型表述如“平板對每個人的接受能力等自身條件都不一樣,效果也會不一樣。付出多未必成績就會高。”“用得多并不代表用得好,最主要的還是使用方式得當。用了平板,不一定讓你懂得解題的思路和問題的實質。”“傳統的教法之所以能維持那么長的時間,說明傳統教法也可以‘題做得越多成績越好,不一定要用平板才可以學好。”
統計結果排在第二位的為A類(付出會有收獲),表明仍有35.9%的學生給出了正面的結論。典型表述如“用平板也是一樣的,努力都會有回報,回報的程度取決于努力的程度。”
(四)學習方式維度
被試對第4題(涉及學習方式維度)的反應依次為與時俱進、辯證對待、有副作用、其他,主要集中在A類(與時俱進),占比62.6%,表明多數學生認可運用平板電腦的新式學習方式,典型表述如:“信息時代總是要跟上的,電子教學模式是必然趨勢,需創新的學習方式,需新的學習工具去適應,我們也要與時俱進,不至于被時代淘汰。”“可隨時用平板來學習,而且一寫完就知對錯,還可看解析自己訂正。”“如果適合運用,只要可以輔助學習并取得成效,何樂而不為。”
列居第二位的B類(辯證對待)回答,占比 27.5%,表明部分學生經試用后看法并不是一味盲從主流說法,而是從多視角、多維度去評估學習效果。典型表述如“時代確實在進步,但現在還不是我想要的那種全智能化,還要依靠課本,使用平板做題甚至不如手機,宛若雞肋。”“輔助工具有很多,平板不一定是最好的。”“隨著時代發展需越來越多的學習輔助工具,但我比較喜歡傳統教學,尤其在數學學習方面。”
至于B類(有副作用)、C類(其他)回答,雖占比不多,但從問卷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如教師使用平板電腦的熟悉程度與平板的一些必要限制,正如問卷的表述“我害怕用平板上課時老師可能不熟,會浪費時間。”“需要這樣的學習設備,手機影響的兩面性我們有目共睹,平板需設有一定的限制,如不能玩游戲,不可上外網等。”
三、 結論
(一)學生對平板教學的總體評價是趨向積極、正面的
從以上4個維度的分析結果顯示:超七成的回答大體給出了積極、正面的良好評價,學生對待創新事物的態度正如基于如下常見的樸素回答“新科技本來就是讓學生在各個方面變得進步和優秀,用好便是好”那般,佐證了心態總體上是陽光、向上、向好的,我們要珍視并呵護這一良好的平板學習生態環境,讓學生在使用平板電腦學習中得到切切實實的益處,以便于讓這一科技信息新事物得到更進一步的推廣。
(二)平板教學與傳統教學在現實教學中并不是二元對立的,兩者可以融合并存
問卷顯示:此類回答“使用平板電腦有好處也有缺點,且現在還離不開用課本講課的傳統課堂;但平板也可讓學生自由發揮、自主學習”并不少見,可見部分學生認識是趨向辯證的。“因人而定、因情況而定”的回答在效能效果維度、成就認可維度、學習能力維度、學習方式維度上占比不少,尤其是在學習能力維度上,對此我們的解釋是:學生的認識趨于建構性,隨著學生學習經驗的不斷增加,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以一種批判、審慎的眼光看待新事物,認識趨向于一分為二,取舍趨于中庸,各取其半,對問題的判斷逐漸全面客觀起來,表現出辯證性。這表明:創新教學與傳統教學在現實教學中,兩者并非是“有你沒我”的二元對立關系,相反地,這兩者可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輔相成,消弭使用平板電腦中出現的部分雜音,從而發揮出最佳的教學效益。
(三)在解決制約使用平板電腦的諸多因素中,可從重視解決學校與教師層面的問題做起
老師使用平板的熟悉程度、學生的好奇心、空間局限(需在WIFI條件下)等均會影響上課的速度與效率。學生屬當今信息科技時代的原住民,使用各類電子設備駕輕就熟,而學生使用平板電腦比老師熟練已不是新鮮事。在學校與教師層面:學校意志、培訓制度、教師意愿、講授水準、評價制度等頗多的因素掣肘、影響著教與學的效果。一方面教師需要用新課改的理念執教,教師完全可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這個最大的自變量,秉承新課改理念,苦練教學內功,豐富教學設計,讓課堂成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的載體,使學生成為平板課堂真正的主人。另一方面現行傳統的評價制度已明顯滯后,與之匹配的評價體系也需制定、執行并落實到位。
(四)利用平板教學有別于傳統教學的特殊優勢,幫助學生紓解學習上的困難
我們從被試學生的回答“自主學習無論用什么都好,而被動學習用什么都一樣”中感受到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茫然,也從“每天學習時間很短,但有無平板電腦,我們都必須花時間在數學科上,用與不用平板學習,兩者有太大的差別!”這樣的回答中感受到了使用平板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如我們可鼓勵學生重視平板電腦針對個人所提供的錯題集進行系統訓練,高效省時,有的放矢,就可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夏秀明.平板電腦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6):24-26.
[2]劉儒德,陳紅艷.小學生數學學習觀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02(2):194-197.
[3]裴娣娜.新高考制度下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幾個問題[J].中小學管理,2015(6):4-6.
作者簡介:
顏麗增,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南寧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