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玲玲
摘要:傳統的小學課堂以知識教學為主,傳統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涉及較少。新課程背景下,近幾年國學經典被融入小學課堂,成為培養小學生傳承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結晶,蘊含著樂觀向上的精神和文化。在其不斷熏陶下,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升學生的行為素養。
關鍵詞:國學經典;行為習慣;素質修養
國學經典篇章通常語言精煉,富有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讓學生閱讀國學美文,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學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素質修養,給學生提供一把打開美麗世界的鑰匙。因此,在小學教育中融入國學經典,是鑄造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新舉措。
一、學會溝通,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啟蒙,讓學生認識很多美妙的漢字,學會用博大精深的漢語與他人溝通。國學經典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語言凝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且還能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溝通習慣。
例如,《弟子規·入則孝》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學生都能明白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但是卻對其背后的作用不置可否。在如今這個文明、平等的社會里,家長似乎并不完全贊同這句話里表述的“對父母的絕對服從”,認為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自我,缺乏獨立的人格意識。其實,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對于國學經典的解讀也要與時俱進。這句話運用在今天,更多的是倡導大家建立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給予彼此及時的呼應和尊重。對于學生而言,課堂上面對教師的提問不管會不會回答、能不能正確回答,都應該適時地給教師回應,這是對自己的警示,也是對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尊重?!案改肛?,須順承”則是強調溝通方式的有效性,面對父母的批評指責我們需要適當的順從,這不是缺乏平等意識的表現,而是告訴人們要學會順勢而為。與他人溝通時,說話的方式很重要,毫不客氣地反駁別人的語言或觀點,不僅會讓別人瞬間失去繼續溝通的欲望,也達不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在教師批評時,學生可以與教師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在與教師的良好溝通中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二、學會堅持,培養堅韌頑強的毅力
對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國學經典能夠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能讓他們學會堅持。一滴水的分量可以忽視,水滴石穿的堅持卻不容小覷。
例如,小學生大多能將“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刻在心里,開始時可能只是因為教師講的這個諺語膾炙人口,但是隨著年級和知識的增長,這句話卻會被慢慢地融入到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小學生也有學習的壓力,在父母和長輩殷切的期待中,有部分學生還需要參加一些課外特長的培訓,因此教師要與家長攜手,教育學生學會堅持。學習的果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長的培養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學生在沒有收獲時往往容易放棄,而教師平時多講些國學經典中關于堅持的事例會讓學生備受鼓舞,學會堅持自己的學習行為。荀子曾在《勸學》篇里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一點進步、每一個成功都經歷了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無數默默的堅持,最終綻放出令人炫目的精彩。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就像花兒如此美好,比花兒更美好的是那些默默澆灌栽培的時光。正是有了那些堅持奮斗的日子,才讓人們享受到了令人驚艷的成功之花。
三、學會分享,培養收獲幸福的能力
懂得分享的人能不斷收獲幸福,在收獲幸福的同時,不斷克服自己的欲望,漸漸地學會分享。每個人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卻并不獨立存在于這個世界,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關系網里,因此學生一定要學會分享。通過學習國學經典,學生漸漸領會到分享的奧妙,并通過不斷分享擁有收獲幸福的能力。
例如,《弟子規》中說“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即使東西很微小,也不要私藏起來獨享。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分享,再細小的東西通過分享也會讓人收獲無盡的幸福。孔融讓梨是每名學生都能娓娓道來的小故事。一日,四歲的孔融和一群兄弟在庭院玩耍,這時父親為他們端來一盤酥梨。面對一盤大小不一的酥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拿在手中。父親看了心里很高興,卻故意問他為何只挑了最小的。他謙虛地說:我年紀小,理應拿小的,大的給哥哥們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還小嗎?他自如地回答道: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應該將大的留給弟弟吃。父親哈哈大笑,孔融的分享行為讓他很是欣慰??兹谧尷孢@個關于分享的小故事從此家喻戶曉,而孔融也因為謙讓分享的美德獲得世人的贊頌。國學經典中的典故既能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又能讓他們學會分享,進而獲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國學經典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古人在德育上的操守和寫真。國學經典是傳統德育的集大成者,經典熏陶下的德育會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促使他們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讓德育教育以國學經典為抓手,彰顯其深遠與靈動。
參考文獻:
[1]鄭平.傳承國學經典,培養良好習慣:從《弟子規》說小學生的養成教育[J].年輕人,2019(16).
[2]劉俊波.以國學經典化人,提高農村小學行為教育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