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動”利導,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學效果較好,有利于打造高效課堂。文章以讓學生動起來為切入點,結合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案例,從掌握數的概念、理解算理算法、建立空間觀念、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探討了具體的教學方式,旨在說明因“動”利導的重要性,以期指導教學實踐。
關鍵詞:空間觀念;教學方式;高效課堂
小學一年級是孩子進入正規學習的初始階段,他們從以游戲為主的幼兒生活階段跨入以學習為主的小學階段。雖然各種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但是孩子的身心發展并未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他們具有好動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差等特點。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他們來說真的很久。筆者一直教小學高年段數學,在課堂上并未重點關注這方面,如今教一年級數學,發現側重自己的教學內容,并不是一個理想方式。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開課不到15分鐘,學生有做小動作的,東倒西歪的,交頭接耳的情況,學生無視所謂的課堂紀律,更可悲的是有時從大部分學生的作業中看不到已掌握新知識的痕跡,分析作業就更不用說了。
學生改不了,教師只能因勢而為,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學習。遵循這樣的理念,筆者通過對一年級上冊每節課備課、上課、反思、再嘗試教學等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讓學生動起來,掌握數的概念
小學數學中數的概念具有模型性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借助實際情境和活動,通過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基數、數的順序、大小比較、序數和數的組成等對數的概念進行構建,讓學生理解。
例如,“20以內數的組成”是一年級上學期的教學重點內容之一。學生理解和記憶1~20各數的組成,不僅可以更加了解數的概念,也可以為今后學習計算奠定基礎。由于一年級學生的主要思維形式是形象思維,讓他們死背每個數的組成,對他們來說相當困難。他們好動,筆者就在教學中增加了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方式。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的組成,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5以內數的組成”時,以4和5的組成為例。筆者先拿出4朵小花,讓學生思考怎樣分成2堆。考慮到有部分學生不會擺,筆者請一個學生上臺板書3種分成,接著引導他們觀察4分成1和3與分成3和1有什么不同與相同。學生回答:“位置不同但意思相同。”然后,筆者讓學生感悟到4的組成其實記住兩種組成方法就可以。在教學“5的組成”時,筆者讓學生拿出5根鉛筆并動手分成兩堆,然后詢問學生:“有幾種分法?”學生不一定能完成所有分法,但可以請分成四種的學生說出結果,同時板書5的四種分成。接著筆者引導學生發現:只要記住“5可以由1和4組成”就可以想到“5可以由4和1組成”,類似地知道“5可以由2和3組成”,就能想到“5可以由3和2組成”。
后來用同樣的方法,筆者分別教學了“6、7、8的組成”,班里有更多學生能由擺出的一個組成想到另一個組成。后來教學“9至20以內數的組成”時,學生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逐漸悟出了數的組成規律,并且能按照順序一個一個地說出每個數的組成。通過這部分教學,筆者感受到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形成有關數的組成的感性印象,然后在聯想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很輕松快樂地掌握要學習的內容。
再如,在教學“10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了四次學生親自動手的活動。每次活動的目標不同,逐層幫助學生自主建構“10個一與1個十的關系”:擺圓片,數一數, 幫助學生體驗10;數小棒感受10個一與1個十的關系;撥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擺小棒,幫助學生理解10的組成。讓學生動起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由于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持久等缺點造成的缺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讓學生動起來,理解算理算法
何為算理和算法?算理就是計算過程中的道理,是指計算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算法就是計算的方法,主要是指計算的法則,就是簡化了復雜的思維過程,添加了人為規定后的程式化的操作步驟,解決如何算得方便、準確的問題。
例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多種算法中,最為提倡的方法無疑是湊十法。教學湊十法是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中之重,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其中,較為突出的錯誤往往不在十位而在個位,因此,筆者在教學湊十法之后,針對少數學生計算經常出錯的情況采用了觀察手指與“湊十”相結合的方法,在枯燥的計算課堂中讓學生動起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教學計算“9+3”后,學生在實物直觀的基礎上已經理解了計算“9+3”的思路與方法。脫離實物,如何理解算法分解圖?為了有效地突破這一關鍵點,筆者啟發引導他們將觀察手指與繪制分解圖相結合,體會算理算法。具體操作為:筆者引導他們在計算時把第一個加數記在腦子里,接著伸出3根手指,思考9和幾(1)湊成10,從3根指中去掉1根手指,還剩2根,則9+3得1個10和2個1,所以在十位上寫1,個位上寫2 ,結果是12。這種觀察手指與繪制分解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有半具體半抽象的特點,比利用實物學具教學更具有數學思維價值,同時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在以后的計算中,不再出現個位亂寫的情況,更不會出現數十個手指不夠,脫掉襪子數腳趾頭而鬧笑話的情況。
三、讓學生動起來,建立空間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等。如何讓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師要提供多種素材,設計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動起來,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經驗,從而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1.方位的認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6歲兒童能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后”,而“左右”相對前兩對方位詞稍難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判斷“左右”的根據是身體的左右兩半,后來有人證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絕對優勢作用的不是身體,而是手。也就是說,兒童建立“左右”方位的過程是:先將左右分別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聯系,然后再與自己身體的兩邊對應起來,最后以自身為標準來進行判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創設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幫助他們明確自身的左右方位,并以此為基礎,學會正確判斷所觀察物體的左右位置,正確掌握“左右”的概念,發展自身的空間觀念。
2.圖形的認識
“認識立體圖形”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圖形”中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了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征,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認識和學習平面圖形作鋪墊。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出每種物體的特征,然后又讓學生以兩個同桌為小組相互閉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各種類型的物體,最后又讓學生擺一擺、搭一搭、滾一滾,發現長方體、正方體很難滾動的原因;圓柱和球的滾動不一樣的原因;球最難搭的原因。這樣組織教學可以將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的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讓學生動起來,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問題是指不能用現成的數學經驗和方法解決的一種情景狀態。就信息加工而言,數學問題對學生來講是一組尚未達到目標狀態的、有待加工處理的信息。如何幫助學生尋找到合理的辦法解決問題呢?筆者總結了以下兩點。
1.以生活經驗為依托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動起來,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一年級數學作業本中,有這樣一道題:12個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戲,已經找到了1個小朋友,還有( ?)個小朋友沒有被找到。很多小學生都認為是11個,主要原因是他們脫離了實際生活去考慮這一題。筆者在課堂上讓12個學生到講臺上來模擬這個捉迷藏情境,無須解釋,很多學生就茅塞頓開了:還有1個找人的小朋友,因此只有11個小朋友藏起來,找到了1個,就還剩下10個沒有被找到。筆者把數學題變成生動的場景,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游戲中學會了處理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以形象操作為依據
一年級的學生之所以審題困難,是因為他們的分析、推理等抽象邏輯能力比較薄弱。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筆者經常為學生提供擺、畫、折、剪等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自行發現、思索領悟、比較分析,找到解題方法。
例如,有這樣兩道思考題:“一排隊伍,小明的前面有5個人,后面有4個人,請問,這排隊伍一共有幾人?”“一排隊伍,從前往后數,小明排在第5個,從后往前數,小明排在第4個,請問,這排隊伍一共有幾人?”筆者讓學生通過畫圖辨別這兩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降低了題目的難度,提高了解題的正確率。在解答問題時,教師通過直觀性強的圖形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理清解題思路,可以把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識變得容易,化抽象為具體,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總而言之,一年級學生的天性我們不能抹殺,同時也不能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失去學習興趣及求知欲,因此,教師只能在數學教學中因勢利導,合理巧妙地設計教學方式,讓學生動起來。這樣不僅可以讓講授的內容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還給課堂增添了亮色和活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陶雪鶴.夯實基礎知識 注重能力培養——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介紹[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2(7):52-56.
[2]沈 亞.巧用手勢語言 提高課堂實效[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2(3):33-35.
[3]潘 鶯.巧用課堂體態語[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2(10):21-22.
[4]顏壽春.由小學三年級數學期末試卷分析看學生審題[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2(10).
作者簡介:王英英(1983— ),女,浙江玉環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