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亮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對高中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要求,整體上來看這種要求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整體學科素養的發展,以學科素養的發展去促進和帶動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高中數學是學生數學素養提升的關鍵階段,是學生從基礎數學向高等數學學習的一個過渡,這種過渡與發展具有“不定向性”,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會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出現多元化的分裂?,F階段我們需要如何做,才能夠讓數學教學更加具有時效性和有效性呢?我個人認為要在新課標的要求之下進行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落實。如有不妥之處還希望大家能夠提出指導意見,為高中數學教學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借鑒。
關鍵詞:高中數學;興趣培養;課堂氛圍;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5-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5.008
自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以來,新課程標準以新的結構、新的內容、新的形式、新的體系,給廣大數學教師帶來了全新的思考。這既是對于高中數學教學的一個機遇,也是對于高中數學提出的一個挑戰。筆者結合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改變教學現狀,是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很多高中教師的眼里學生的興趣,尤其是數學興趣在經過小學、初中將近九年的實踐里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模式。要在高中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們的高中數學課堂對于數學興趣的培養的關注度是非常有限的。正是基于這種陳舊的思想認知的影響,我們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一直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學生的興趣一直沒有被調動起來。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是把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學完全割裂開來的最主要因素。那么,如何在高中階段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呢?本人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提高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水平
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對知識進行講解,選擇哪種語言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培訓和優質課的學習,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數學名師和數學專家在上高中數學課的時候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語言表達方法。他們在對數學知識講解的過程中經常會旁征博引,甚至將各種古詩文都用到了數學知識的講解上來。這看起來和教學內容沒有什么關系,但是仔細一想,你就會發現數學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存在著某種很微妙的聯系,這種微妙的關系不是我們用數學專業術語就能表達出來的。這種微妙給人的感覺往往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而優秀的數學教師往往會借助數學以外的東西,啟發學生去思考和理解,有的人把這種引導稱之為“悟”。這些教師會用幽默的語言,敢于旁征博引,能夠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之所以把提高高中數學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放在第一點來討論,主要是因為高中學生對很多事物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想法,而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教師個性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隨著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不斷發展,我們的教學手段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傳統教育模式具有很強的沖擊力,甚至現在很多年輕的數學教師一直依附于對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完全拋棄了原有的傳統教學手法。在近幾年的各種青年較大比武觀摩活動中,我們發現很多年輕的教師基本不用板書,及時有用板書的粉筆字也不敢讓人恭維,更不用說板書的美觀大方與科學合理的體現了。另外,很多教師對知識點的突破、總結、歸納都使用電子白板或多媒體制作的PPT去展示。不可否認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確實有很多的優越性,但我個人認為這種優越性還沒有達到可以代替一切傳統教學手段的程度。比如,在教學二次函數相關內容時,多媒體課件的展示直接呈現出了所有的圖形與演示,這些演示基本都是在一瞬間完成的,這看起來是非常便捷的,節省了教師在黑板上直接作圖演示的過程,但是我們的學生尤其是一些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他們就無法跟上教學的進度,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在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教學課堂上,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的數學骨干教師的課堂上,我們就會發現在講解一些重難點知識的時候,他們大多會使用最基礎、最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函數曲線、幾何圖形、板書的形成都是在教師不借助任何數學教學工具的情況下完成的,并且板書非常的美觀大方,這樣的傳統的呈現模式更能讓學生對知識產生一步一步探索和求知的興趣。所以,我們要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需要加強教師的基礎專業素養與能力。
(三)強化師生之間的溝通模式
在通過我們課題組對高中數學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情況進行問卷調查、數據分析之后,我們發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現狀令人感到十分的擔憂。因為,我們的數據顯示只有很少一部分數學教師會和學生進行主動的情感交流,大多數學生和教師的交流只停留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
除此之外,高中數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次數非常少,甚至于很多學生高中三年下來,和自己數學教師課后的主動交流次數為零。這樣的現象已經趨于普遍化,我們不可否認高中學生的學業壓力非常大,教師的教學壓力也不小。學生和教師在周考、月考、期中好、期末考、階段檢測等各種考試的夾擊下屬于自己的非常少,這是事實。但是這種學生和教師只存在知識上的交流,而無任何情感交流的現象,讓我們的高中數學缺少了情感和溫度。沒有情感的教育和沒有溫度的教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是很難被調動起來的,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強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放下分數的成見,擠出必要的時間,多和學生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給予他們心理上的關懷。只有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學生才會從心理上接受教師的教學;只有學生在心理上認同了教師,才會去認同教師的教學模式或者教學方法。這樣雙重的認同感會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二、利用合作模式,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
合作學習是近十幾年來一直倡導的新型學習模式,這種模式之所以被提出來,并進行積極的推廣其實是有一定的科學背景的。在2000年以前高考的壓力與現在相比要小很多,學生和教師承受的壓力與現在也要小許多。所以,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好的互動合作關系,學生和學生之間在課后也有很好的互助合作關系。但隨著高考的壓力日漸加重,這種良性的、寬松的互動學習形式被逐漸擠壓甚至消失。學生很難在同學那學到知識,也很難在課后與教師展開良性的互動。因為課后學生的時間被學校和家長安排得滿滿當當,教師課后除了要進行與教學有關的工作之外,還要忙與教學無關的各項工作。這種現狀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們的合作學習只能體現在樣板課堂,而真正的情況卻并不容樂觀。因此,我們就需要創新認識和創建合作學習機制,用合作學習的機制去提高高中數學學習的實效性。我個人認為需要從以下幾點考慮。
(一)強化生生互動合作
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有其鮮明的個性特點,這種個性特點更能夠得到同齡人的接受和理解。同時,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也在類似的范圍之類。他們對問題的思考視角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這也是生生互動學習的基礎所在。
因此,在現階段強化學生之間的生生互動合作學習是很重要的。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并且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和制度,消除學校、家長以及學生的顧慮,讓他們在課堂上和課后開展有效的互助合作學習,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當然,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合作小組的分組這個問題。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時候,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干擾,如一些家長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和比自己孩子學習能力弱的同學成為一組時,就會提出各種意見,甚至會找人說情要求教師進行重新分組。這樣,我們的合作小組的形成就會被干擾。所以,我們任課教師除了要處理好給家長的解釋工作,還要堅持科學的分組,不能因為家長或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擾而放棄科學分組的原則。堅持合作小組的持續互助學習,隨時監測他們的學習方式和效果,并及時地進行有效的反饋。這是現階段強化學生之間互助學習需要解決的最現實的問題。
(二)開展良性的師生課后合作學習活動
在我們課題組對師生課后互動學習進行調查研究時發現,我們的高中數學教師與學生在課后的互動學習是非常少的,學生和教師之間在課后很少進行聯系。學生的課后學習活動多求助于補課機構和網絡。我們不可否認學生選擇校外補課機構進行課后學習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加上網絡相對比較發達,確實是一種解決學生疑惑的便捷方式,但也不能因為有這些因素的存在就放棄教師與學生的課后學習交流互動。因為課后教師的交流與互動比在課堂上要輕松,另外課堂上的交流互動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課后的互動與交流面對的是獨立的個體。因此,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教師更能獲得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三、結語
總之,在各種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的推進過程中,我們的高中數學課堂需要與時俱進的精神和追求,但同時我們不能丟棄傳統教學中優良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我們要想提升高中數學教學的學習效果,就需要在不斷地學習和反思中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加強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并采取一切能夠提升學生綜合學科素養的教學辦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多個方面一起發力,提升我們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覃秘.淺談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2(33).
[2]劉靜怡.從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理論看當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現代教育科學,2017(6).
[3]陳秋仙,劉淵.論合作學習原理與中國教育文化觀的潛在沖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5).
[4]吳畏.淺談如何在新課標下做好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7(6).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