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
摘 要:數學在小學階段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數學對于孩子們的學習和發展尤為重要,是孩子們成長、深造的墊腳石。而實際教學中發現,數學是多數學生的頑疾,學生不感興趣、積極性不高、思維力弱,導致數學教學不盡如人意。數學教學質量低的主要原因,除了學生這一內因之外,教師的導學方法單一、理念滯后、課堂沉悶等是低效課堂的關鍵性因素。新課標的實施、新課改的推進,為小學數學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灌輸教學方法,營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快樂課堂,改變學生被動學、機械記憶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促其快樂學習、主動探究。結合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中如何運用趣味教學、構建快樂課堂的論題進行闡述,以饗同仁。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趣味法;快樂課堂;策略分析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難度比較大的學科,因其思維性、邏輯性較強,而讓多數學生對之望而生畏。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缺乏主動性。數學本身枯燥、乏味,教師的傳統灌輸教學和強制訓練,更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削弱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能全身心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的途徑很多,其中,運用趣味教學為枯燥的數學增趣加值,實現了快樂教學的目的。
快樂教育的思想由教育家斯賓塞提出,他認為學生的學習,不能是強制、不能是被動,而應感到快樂和滿足,應是自主和探究。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創新教學、注重快樂課堂構建途徑的探討,營造愉悅課堂氛圍,促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樂此不疲。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快樂教育的論題,從趣味教學的融入層面進行探討,與大家共同交流。
一、導入環節運用趣味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數學教學也是如此,課堂之初的導入的有效性與否,直接決定和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成敗。巧妙、獨特、趣味的導入,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先聲奪人的目的,奠定有效課堂的基礎,促學生樂學的轉變。
1.運用生動情境導入
小學生普遍存在課間嬉笑打鬧,上課時不能馬上進入學習狀態的情況。而課堂之初,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生動、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情境,可以提高導入環節的趣味性,也能快速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促其走進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活動中,繼而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如在對“認識元角分”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熟悉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引出學生對知識探究的欲望。如用多媒體呈現出歡度春節,孩子收到紅包的情境,家長帶著小朋友到超市購物的情境等,這些熟悉的畫面,會立刻激活孩子們的生活體驗,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情境中巧妙提出問題,如:紅包里裝的什么?一般你會收到多大的紅包?人們購物時用到什么?你買18元一個的文具盒,你有幾種付錢方法?你會付錢和找零嗎?這些問題與教學內容吻合,也能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探討熱情,課堂因情境而生動、因情境問題而有效。
2.運用趣味游戲導入
孩子們對游戲非常熱衷,在上課之初,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小游戲,以趣味的游戲營建寓教于樂的環境,增強導課的效果。
如教學“簡便運算”時,教師在課堂伊始,呈現出若干道計算題,如25×17×4、73×25+27×25、39×99+39等,讓學生口算、筆算等,比一比誰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完成,并且完成的準確度最高。比賽游戲活動的開展,滿足了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心理,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在學生積極參與之后,教師提出:“計算時,你有沒有發現可以運用簡便方法計算?”由此,引發學生對“簡便運算”的思考和探究的積極性,從而趣味、自然、流暢地導入新課,奠定有效課堂的基礎。
游戲、競賽、情境的導入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故事、史料等的有效運用,也可以讓導入新穎、獨特、趣味性強,吸引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
二、課堂活動融入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養的樂園。傳統的教學,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課堂缺乏生機、沒有活力,學習也低效,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新課改要求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倡導為學生營建樂學、會學的環境,促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調動探究的主動性。為此,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趣味性的活動,以活動激發、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提高課堂的參與度,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課堂也因學生的參與而生動。
1.以合作探究激發興趣
教師應改變機械灌輸的方式,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互動以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以合作學習引發學生的積極體驗,觸發其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氛圍。同時,合作學習也讓學生有積極探索、主動交流的空間,促其不斷發散思維,完善知識結構,在趣味的活動中推動課堂向高效轉變。合作學習的開展,前提是教師的合作活動設計和活動的有序、有效推進,避免形式化。
如在對“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頂點”“面”“棱”的特點教學時,教師不妨改變“一言堂”的模式,把知識的探究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利用魔方等實物或者直觀學具,對實物、學具進行觀察、交流,發現正方體和長方體都有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然后繼續觀察,發現正方體、長方體的棱、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合作、互動,發現正方體的面大小相等,都是正方形;而長方體的“面”至少有兩個面是長方形,且對應的面的大小、形狀相同;正方體的棱長度相同,而長方體的棱,三組對應的四個棱長相同。這樣,學生通過合作,自主構建知識,收獲成功的喜悅,課堂因合作而有趣味。
2.運用微視頻激發熱情
現代媒體手段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的針對性、目的性、有效性,更為枯燥的數學知識增添了趣味性,降低了難度,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微視頻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課堂增趣提效,讓數學課堂發生質的變化,實現實質上的翻轉。
如,在對“分數除法”的教學時,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師一本書、一份教案成為教學資源的全部,教師一般開門見山,給學生一個問題,引出“分數除法”的教學主題,然后通過具體的算式,從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轉化為分數乘法,然后,通過例子讓學生學會“方法”,給出大量的計算題,讓學生計算,強化方法,提高運算能力。這樣的課堂與新課改的理念相去甚遠,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教學時教師將這個內容的教學分割為幾個模塊,分別用微課、微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利于“分數的乘法”的微視頻,執教老師言簡意賅地教學,帶領學生復習,起到“溫故”的作用,微視頻的融入比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同樣地,教師再借助于微視頻“倒數”的運用,通過微視頻的觀看,有效復習倒數,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埋下伏筆,減少計算上的錯誤,提升學習效果……微課、微視頻的融入,優化了學習方式,優化了課堂模式,利于學生快速、準確地掌握核心要點,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利用幾何畫板增趣
數學知識枯燥、乏味,是數學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為數學知識增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趣味性的主要途徑。增加數學的趣味性,方法很多,而利用幾何畫板進行趣味教學,則被多數教師所冷落。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優化教學手段,以新、趣的方法,為課堂增趣,提升學習的樂趣。
如“軸對稱和平移”的教學時,多數教師采用實物展示的方法進行教學,縱然直觀,但不夠生動。而運用幾何畫板,通過展示圖形、演變的過程,讓圖形“動”起來,增強了知識的可視性,提高了趣味性,也讓教學內容活起來,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除了這三個方法,融入操作實踐、自主探究、趣味問題等,也都可以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改變課堂氛圍,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營建快樂課堂,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參與。
三、運用“超市作業”,促進學生快樂學習
趣味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促進了學生快樂學習,教師應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讓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趣味性,時時刻刻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主動性。課前的導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課堂上的多元活動的開展、多元趣味元素的融入,讓課堂精彩無限、魅力無窮。作為課堂知識的鞏固、所學內容的拓展運用的關鍵性環節——作業,也應突出趣味性。眾所周知,傳統的作業布置,以大量的練習為主要形式,忽視了作業的趣味性,忽視了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興趣的激發,不利于快樂學習。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新課改倡導分層教學,新課標倡導為了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共同成長。作業的布置,教師應注重“超市作業”的布置和設計,利于學生選擇性地完成,提高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也實現快樂作業、快樂學習的目的。
如在“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公式運用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提高三角形面積公式運用的熟練程度,從而幫助學生對課堂所學進行鞏固。如給出三角形的底和高,求三角形的面積;給出三角形的面積和底或者高,求三角形的高或者底等。這類作業容易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作業的快樂和自信。此外,教師可以給出一些難度較大的、跟實際相關問題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挑戰自我的積極性,也強化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從而使其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快樂是人人的追求。快樂教學,是教師的追求,是學生的需要,快樂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開展趣味教學,為學生構建快樂學習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數學學習將不再乏味,而是光彩誘人,讓學生學得開心、學得自信,讓學生對數學不再畏懼,讓數學課堂遠離枯燥,不再低效。
參考文獻:
[1]馬進福.開展快樂教學,打造高效數學課堂[J].學周刊,2019(26):97.
[2]尤將軍.趣味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60.
[3]黎若涵.在愉快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小學數學快樂教學的多元化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1):63.
[4]康敬良.論趣味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