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燕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理念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地發生變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愈發受到教師的重視,如何培養發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從小學階段為學生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每一位美術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進行小學美術貝殼創意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進行課程的開發,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就如何運用小學美術貝殼創意校本課程開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了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美術;貝殼創意校本課程;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學生自身應當具備的,能夠幫助學生適應自身終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必備素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既是現階段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進行貝殼創意校本課程開發,結合學生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新課程的制訂,能夠最大化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作為教師,應當引起相應的重視。
一、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學習動力
在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理念逐漸被教育領域所接受,教師也開展重視起美術教學。然而,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于美術教學不夠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得到調動,缺乏學習的動力。同時,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注重學生美術理論知識的學習,這使得學生感覺美術課堂的氛圍較為沉重,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不愿主動地學習美術知識,嚴重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學生缺乏自主學習
在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逐步重視起了美術教學,意識到美術對于學生發展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用教授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方法來教授學生美術,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學生只能夠被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對知識缺乏自己的理解,這使得學生雖然懂得許多美術知識,但是審美能力等并未得到發展,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教師教學依賴教材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會將美術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度依賴美術教材,而美術教材是全國統一制訂的,無法考慮到每個地區每個學校的具體情況,只是一味地根據美術教材來開展美術教學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這導致美術課堂死板僵化,部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小學美術貝殼創意校本課程開發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美術知識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為學生講解美術作品,讓學生學會去自己觀看美術作品、欣賞美術作品,在美術作品中品讀出作者的情緒以及意境,完成對美術作品的升華,只有看懂美術作品,學生才能夠深入理解美術知識,學習美術知識。因此,在開發貝殼創意校本課程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打好學習美術的基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將貝殼帶到課堂上,先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要求學生在這堂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小組分工明確,隨后將最常見的扇貝殼分發給學生,對學生進行引導:“這些貝殼屬于同一種類,但是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嗎?它們的紋理是一樣的嗎?”“你們認為貝殼美嗎?它們的美感在哪兒?”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深入觀察,探索不同貝殼之間細微的差異,深入分析貝殼的美感。教師再讓每個小組找出自己認為最美的一個貝殼,并說出自己選擇這個貝殼的理由,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地去進行觀察分析,深入了解貝殼。隨后教師為學生拿出其他種類的貝殼,鸚鵡螺、五爪螺、珍珠貝等,讓學生觀察這些貝殼有著哪些共同點,學生很快就發現了,這些貝殼都有紋理,并且材質都是一樣的。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能夠看到許多貝殼的工藝品,除了將貝殼用做工藝品之外,你認為貝殼還有哪些用處?”讓學生站在對比與分析的角度去深入地認識貝殼,從而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素養
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分析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意境以及情感,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特的審美判斷素養,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審美標準,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目的,影響著學生藝術思維的發展,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開發貝殼創意校本課程時,若是教師能夠結合貝殼這種大自然的產物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主動在生活中發現美、尋找美、探索美,那么就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素養,讓學生在感知自然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例如,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分發貝殼,讓學生觀察貝殼的形狀與紋理,欣賞貝殼在大自然加工下獨特的美感,隨后對學生進行引導:“這些貝殼上的紋理是貝殼如此美麗的原因之一,并且這些都是由大自然來加工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還能看到哪些大自然中的美景,這些美景中,又有哪些是與紋理有關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想到落葉、樹木的年輪、蝸牛的殼等,都有著大自然的紋理。隨后教師將學生提到的這些生物在多媒體上顯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賞析,讓學生觀察自然之美,分析每一個大自然作品的美感。在完成教學后,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還存在許多具有美感的自然物品,我們不妨去探索一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進行探索,主動去發現美,最終引導學生形成自身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
創新是這個時代的主流,也是社會對于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與學生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未來,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即是指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在開發小學美術貝殼創意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將自己腦海中的創意一步步轉化為現實,創作出來,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嘗試著讓學生用貝殼來創作一幅畫,或者完成一個作品,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故事是什么?”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踴躍地進行回答。隨后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那么,在你們最喜歡的故事中,如果讓你見到一個人或者得到里面的一件東西,你們會選擇什么?”繼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隨后為學生分發貝殼,讓學生用貝殼將自己最喜歡的人物或者物品塑造出來,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先在紙上畫出自己腦海中的形象,初步定稿,隨后根據草稿來一步步完成創作,將自己腦海中的形象再現,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文化理解即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去看待美術作品,分析美術現象,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就是指讓學生去認同我國的傳統文化,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同時尊重與我國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意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在開發小學美術貝殼創意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若是教師能夠將貝殼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在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學習《家鄉的節日》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我們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其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哪個?”引導學生回憶家鄉的傳統節日,教師再引導學生去回憶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帶領學生了解春節的習俗,了解春節都需要布置哪些東西。隨后教師拿出貝殼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我們能夠用貝殼來制作春節需要用到的物品,那么會是怎樣的效果?”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用貝殼去點綴春聯,用貝殼去制作春節期間家中的各種掛件。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在春節期間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春節期間購置的物品大多都是什么顏色的?”讓學生去將自己的作品涂紅,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五)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進行自主創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美術表現力,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完全發揮,主動去嘗試創作美術作品,表現藝術之美。在開發小學美術貝殼創意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同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創作,將自己腦海中最優秀的美術作品映射到現實中,用美術作品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從而發展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學習《生肖郵票》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動畫《十二生肖》,讓學生在腦海中初步有十二生肖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對十二生肖的興趣,隨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的十二生肖用貝殼制作出來,學生可以選擇在貝殼上用畫筆作畫,將十二生肖的形象畫到貝殼上,也可以選擇用貝殼組合出十二生肖,讓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的美術作品映射出來,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
三、結語
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將學校以及學生的優勢最大化地發揮出來,能夠充分滿足學生學習發展的需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作為教師應當積極地探索開發貝殼創意校本課程的方法,結合學生的需求制訂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彪.如何在美術課堂中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以《會說話的手》教學為例[J].華夏教師,2018(23).
[2]王偉娟.海洋資源在小學美術手工課中的應用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