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勇
摘 要: 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恐懼心理通常較為強烈。小學數學的教學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抗拒的心理,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社會上超前學習的現象也十分普遍,出現了一批“學困生”。結合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教師應該更加重視情感教育,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全面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教學;數學教學;學困生;情感教育
引 言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也應該關注其他情感因素。通過情感教育,教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 “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是完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教師逐漸認識到了在課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師對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理解不足,同時缺乏對自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使得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沒有真正得以體現。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1.學生對數學存在抗拒心理,學習興趣不足
小學數學雖然仍然比較具象,但比起語文和英語,數學由于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常常被學生視為最為困難的科目。在課堂上,不少學生害怕發言,躲避老師的眼神;在課堂下,他們也往往將數學作業放到最后才寫。這種對數學的抗拒和逃避的心理,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2.超前學習嚴重,學習自信不強
如今,學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雖然他們在小學階段暫時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但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加之各類屢禁不止的數學競賽,許多家長會在節假日及其他休息時間為學生報名課外輔導班,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讓孩子學習數學,超前學習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少學生在進入小學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儲備,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差異就變得格外明顯。那些沒有進行超前學習的學生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往往會缺失數學學習的信心,進而衍生出自卑的心理。
3.教學模式傳統,學習效率不高
數學要求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并能夠記憶部分公理、定理和公式。而這些客觀要求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部分教師仍然運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忽視了小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忽略了他們的情感體驗,使得小學數學的課程變得不那么生動,相反,顯得較為枯燥和無聊。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困生”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提升“學困生”的學習成績,首先要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跨過內心對數學的恐懼和抗拒,發自內心地喜歡上數學。情感教育要求教師能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加強數學和生活的聯系,讓他們感知到數學并不是一門遙不可及的抽象的科目,而是一門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實用的科目,從而讓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眾不同的美感,拉近數學與學生的情感距離。
以人教版《找規律》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發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并能夠聯系實際,感知生活中有規律的現象,如四季變換等。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從課本中的圖形入手,再衍生到生活中的其他現象。但對于小學生而言,生活中的現象更能調動他們的興趣,也更能讓他們感知到數學科目中規整的美感,忽略潛意識里對數學的恐懼和抵觸。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音符,重復“哆”、“來”、“咪”三個音符,并隨機停止,請大家猜猜下一個音符會是什么。教師也可以通過點名的方式,男生和女生穿插,請大家猜猜下一個被點到名字的學生會是什么性別。教師還可以這些主動請學生說說自己身邊有規律的現象,比如周一到周日,早餐、午餐、晚餐。這些內容看似與數學無關,又能體現本課的知識,非常適合用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克服對數學恐懼,體驗數學的美。
2.因材施教,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自信
由于諸多客觀原因,小到學生個體的智力因素,大到社會上超前學習的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情感教育要求教師能夠關注到由這種差異而導致的學生自卑心理,并且做到因材施教,通過階梯式教學,設置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和課后作業,提高學生的自信,并注重正向的反饋,讓“學困生”也能成為“優等生”。面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僅僅讓他們練習本課對應的知識點,但面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則可以結合其他課的知識點,制定一些綜合性的題目。
例如在教學方向和位置的知識時,面對“學困生”,教師可以先要求他們掌握一些基礎知識,而面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將這一課的內容和角度與圖形旋轉的方向和角度的知識點相結合。雖然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此類題目也常常作為附加題出現在作業和試卷上,但“學困生”看到這些題目,一方面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畏懼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無法解答又會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師可以印刷兩版不同內容的試卷,分發給不同的學生,避免產生上述情況。
三、合理化教學方式,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在課堂中,重要的不僅僅是教師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師怎么教。翻轉課堂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模式,它將課堂的主體從教師轉變為了學生,也將課堂的內容從教師講授知識轉變為了培養學生能力,教學氛圍較為輕松、活潑,即便是“學困生”也能當一回課堂的主人翁。具體來說,翻轉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好簡單、清晰、直觀、易懂的學習資料,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節奏提前自主學習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就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縮小自身與學生之間身份的差距,降低自身的權威感,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
以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一課為例。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除法的概念。在課前,教室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一些平均分物品的動畫,讓學生在家預習時就觀看。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請“學困生”上臺,親手為大家平均分一些物品,比如作業本、糖果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這些以往不受到重視的學生不僅重新獲得了老師的關注,而且通過親手體驗,他們對學習的內容印象也會更為深刻,不僅學習效率能夠得以提高,而且也能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適合高年級學段的學生,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注意避免將壓力轉嫁到學生的家長身上,造成不必要的負擔。除此以外,教師還應避免只追求表面的熱鬧和花哨的形式,忽略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效果。
四、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運動的不斷推廣和素質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化,情感教育得到了廣泛重視。在認知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并合理化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自信、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全面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阿妹. 淺談情感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 情感讀本, 2018, 000(012):19.
[2] 施晶.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困生”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J]. 情感讀本, 2019(27).
[3] 王先貴. 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現狀與轉化策略研究[J]. 新課程(中),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