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龍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核心素養漸漸成為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要注重課堂教育的構建,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物理;高效課堂
要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就必須結合教學制度積極導入新的教學方法,將知識教學轉化為技能教學。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構建高效物理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從現階段的初中物理教學出發,論述核心素養下構建高效課堂的具體方法。
一、結合教材知識,培養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對于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活動來說更是如此,為了幫助學生積極全面的掌握教學知識,依靠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初中物理教學環節,學生已經能夠從現有的教學資源、生活情境中發現相應的物理知識,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提出疑問的環境,則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會隨之上升。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教材《聲音的特征》的相關學習為例,教師可從教學問題出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完成課程導入任務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自主提出探究問題,在了解了聲音的產生原因之后,學生會根據實際生活經歷提出對應的思考問題:聲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具有怎樣的特點?該如何形容聲音的特點?此時,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比較片面,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材料向學生展出不同的聲音,幫助其理解聲音之間的差異——尖細的聲音、渾厚的聲音、低沉的聲音等,在客觀事實的協助下,學生能夠將展示材料與個人所提出的教學問題結合起來,不同聲音的音色不同,高低也不同。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完成自問自答的學習目標,但其所得出的理論并不標準,教師可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根據聲音的高低、聲音的粗細提出音調、頻率等概念,逐步豐富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理論。教育學家之所以將“問題意識”劃分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正是因為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調動多種資源與經驗,從而進行嘗試性回答,滿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一些學生可能會提出“天馬行空”的問題,如在不同的環境下固定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是否會變化,音樂是否會變成噪音等。面對這些“異想天開”的問題,教師不應急于否定學生,而是應將其作為探究任務布置下去,為學生提供深入學習的機會。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僅僅是對答案的追求,更是個人智慧的展現,當教師因學生的問題而產生“恍然大悟”的頓悟感時,證明學生的思維意識已經超過了教師,發現了學習環節存在的盲點。
二、提升學習興趣,導入物理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環節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而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實驗器材操作水平。在外界教育條件與個人成長需求的同步約束下,教師應適當提升物理實現在教學活動中的占比,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為學生創造接觸客觀物理事實的機會,培養其實驗技能及核心素養。
物理是一門包含著豐富的客觀知識的學科,教師應積極導入物理實驗,將抽象定義轉化為具體知識,使學生從客觀角度理解問題。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教材《透鏡》的相關學習為例,部分學生對于透鏡的認知比較片面,局限于具體事物的層次,如放大鏡、顯微鏡等,但在抽離了具體的事物之后,學生并不能明確理解透鏡的特點。教師可利用放大鏡與眼鏡開展教學實驗,幫助學生積極掌握教學知識。
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要求學生獨立準備放大鏡與眼鏡,在陽光下開展對焦實驗。在同等強度光線的照射下,放大鏡下呈現的是一個明亮的光點,而眼鏡下呈現的是一個巨大的光圈。隨著實驗操作流程的逐步規范化,學生開始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客觀知識:放大鏡將光線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固定的光點,眼鏡則將光線發散出去,二者同為透鏡,但其本質是不同的。在學生得出結論之后,教師可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驗結果對應起來,導入“凸透鏡”與“凹透鏡”的相關概念。在理解了對應知識之后,學生會根據實驗現象總結物理知識:凸透鏡聚集光,代表作品放大鏡,凹透鏡發散光,代表作品眼鏡。通過物理實驗,學生能夠明確掌握不同透鏡之間的應用特點,在生活中積累相應的物理知識,實現學以致用的發展目標。
三、積極導入互動,開展物理探究
如果教師總是采取“淺嘗輒止”的教學態度,在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定義之后便停止相關教學工作,學生的能力與意識并不會獲得長足發展。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幫助學生發現潛藏在教學知識之下的科學理論,使學生重新定義物理教育。
科學合理的探究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扎實的掌握物理知識。依靠教學互動與教學探究,學生能夠掌握教師未曾教授的教學知識,并根據個人的學習欲望制定相應的探究計劃。以蘇教版九年級上冊就教材《杠桿》的相關學習為例,當教師提出“力臂越長越省力”的概念時,學生可能無法切實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教師此時可開展教學互動,引導學生利用工具進行探究。學生會選擇直尺作為杠桿,利用橡皮作為支點,開展“撬動書本”的探究活動,并通過改變力臂長度來改變用力大小。在多次試驗之后,學生開始逐漸理解“力臂越長越省力”的概念。當學生接受了教學知識之后,教師可趁熱打鐵給出教材中的力臂公式,幫助學生發現實驗現象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偏愛物理課程的學生可能會表現出更強的探究欲望,教師可要求學生開展相應的探究工作,如杠桿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接收了探究任務后,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千斤頂、蹺蹺板等應用杠桿知識的現代產物,并對阿基米德所提出的“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翹起整個地球”產生更全面的理解。
四、合理利用資源,培養科學態度
在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開展教學工作時,教師應積極利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使其形成不盲從、不應付的科學態度,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教師可利用物理教學視頻或生活視頻導入相關課程,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其能夠依靠個人能力掌握對應的科學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科學本質。以蘇科版九年級上冊教材《內能和機械能的互相轉化》的相關學習為例,教師可利用教學視頻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定義。在教學環節,教師向學生展出汽車啟動圖片,要求學生歸納其中的能量變化過程。此時,學生會根據已學知識提出燃料燃燒之后為發動機提供了能量,發動機運轉為設備運轉提供了能量。當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但由于學生給出的答案比較片面,教師應向學生提出新的問題:燃料燃燒后提供化學能,但發動機運轉為汽車提供了機械能,燃料燃燒為何能帶動汽車前進?為何能夠為發動機提供能量?當學生關注到“燃料與發動機之間并沒有連接零件”時,固有的知識體系已經無法幫助其解決問題,教師可給出教學答案:內能和機械能的互相轉化,并引導學生參與到相關學習當中。在教學資源的支持下,學生能夠理解能量在生活中流動交換的本質,逐步接受物理知識。
五、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教師應積極利用物理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交流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探究意識,改變枯燥呆板的教學方式。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發揮個人能力的空間,允許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展現物理教學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溫鈺華.核心素養培育視角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學執行策略[J].中學理科園地,2019(05)
[2]陳晨.基于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初中學生物理解題能力的培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17)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單集鎮中心中學??江蘇 徐州 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