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瑩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時期,因此,老師要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和文章所傳達的感情,對語文水平地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閱讀興趣 閱讀積累
小學階段是學生各種能力的形成階段,閱讀教學的教育對小學生有著啟蒙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抓住“讀”字,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自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吃透新課程理念,緊緊抓住學生特點,從閱讀教學出發,更加關注學生文本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高語文成績和語文綜合素養。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主要以老師講課為主,學生在下面做筆記,老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交流,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缺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的老師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放在首要位置,缺少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閱讀能力較差,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的機會較少,使得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不足。
(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缺失
新課標改革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仍然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老師和學生之間很少交流,老師不能有效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只對學生講解重要知識,就讓學生自己學習,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如果缺少老師的監督,讓學生自己學習,學生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從而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進一步解決的措施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強調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前提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一旦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即使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內容只有具有情感,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會主動去學習。情感是指一個人的情感在某種條件下可以感染別人,使之產生同樣的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感染學生,帶動學生情感,就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將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情感上的關注,做到心無旁騖,集中精神。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創造聽覺、視覺等方面的情境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巧用故事,激發學生興趣
故事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是小學生認識世界的門戶。要想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從他們最感興趣的故事入手,從聽故事、讀故事、說故事開始,逐漸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所以,我在教學生課文,會適時地講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童話、神話、寓言故事等,這會使學生在淺顯動人的故事中無意識地獲得美與丑、是與非地體驗。
3.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調動學生興趣
如果單純的要求學生閱讀,可能不會受到實效。通過一系列的“講故事大賽”“手抄報”“詩歌朗誦比賽”等活動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做好課內閱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1.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句
在閱讀一篇課文之前,教師要給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走進麗江》一文時,我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從閱讀中去理解、去感受。我先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描寫玉龍雪山的句子,然后再根據這些句子的描述,畫出一幅玉龍雪山的畫,最后進行展示、交流、討論。這樣,學生很快就會較為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快速地掌握其中的詞句。
2.抓住作者思路,引導學生在默讀或朗讀過程中掌握課文內容
教學中,老師在指導學生默讀課文時,要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設計幾個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默讀,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幾道思考題:(1)找出描寫閏土外貌的詞句,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個什么樣的孩子?(2)閏土對“我”說了哪些事?“我”對哪幾件事印象較深刻?為什么?(3)讀了課文,少年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后,教師逐一提出討論,學生很快就能清楚課文主要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形象。
(三)加強閱讀積累,培養學生閱讀感悟能力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都是對學習積累重要性的精彩寫照。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閱讀積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在加強學生閱讀積累時,應注意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要引導學生讀“好”書。二是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將書中精彩的段落、詞句摘抄下來,一本書讀完要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將自己的生活實際與讀書后的所感所想一并記錄下來。三是進行讀書交流。在班級讀書課上,要求學生們踴躍把自己的讀書收獲、讀書體會互相交流,同時向其他同學推薦自己已讀過的認為是優秀的書籍,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積累和培養。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老師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閱讀感興趣,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