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關鍵階段,是學習傳統文化和德育滲入的黃金時期。一個學生在社會上生存發展,離不開道德和法律的加持,道德和法治的培育是學生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和行為標準。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瑰寶,之所以流傳至今,重點在于它能對人生建設和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教育;小學語文課堂
一、引言
當前,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德育能力的滲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每一代人可依賴的精神食糧,也是國家與社會進步的文化源泉。我國優良文明的傳播與傳承,主要通過課堂教學這一環節,所以,語文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就需要加大傳統文化知識和德育滲透的力度。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始終能閃爍耀眼璀璨的光芒,是和它悠久的歷史分不開的。幾千年來,傳統文化對國家、民族、以及個人的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導意義。[1]小學生處于低齡階段,認知和思想水平偏低,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因此,通過小學語文課堂這一載體,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繼承與德育知識的滲透相結合,是勢在必行的。
伴隨著經濟文化的更迭,許多優良的文化基因逐漸被遺落。當代人中有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者,也有較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的概念模糊不清。近幾年提出了文化復興,才將傳統文化拉回到大眾的視野。[2]當前,雖然有一些國學培育機構如雨后春筍,存在于街市,為部分學生提供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但對于不了解國學的小學生,缺少了好的德育知識學習的途徑。由此可見,如何把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有效結合,是小學語文老師要深思的問題。
三、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現狀
首先,當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度偏低,崇尚流行元素的風氣較盛。其次,當代是互聯網時代,加上手機的使用普遍,現在小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信息來源范圍較廣,不再局限于老師的傳授。小學生的信息面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對國外其他國家信息的了解觸手可及。據不完全統計,小學生對國外節目的熱捧程度遠遠高于中國,像韓國綜藝、韓劇、美劇等播放率相較于傳統文化的講堂節目要高出許多。越來越多的學生將傳統文化視作冷門知識,對傳統文化的喜好度和關注點偏低,更不愿意花時間點擊學習傳統文化相關的視頻、音頻,據相關調查,有大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后的、被歷史發展淘汰的文化。
四、傳統文化和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舉措
(一)在教學內容中滲透
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里面每一章節都有典故和古詩。在傳統文化教學方面,往往只側重于字面知識的講解,對知識背后更深層次的寓意較少傳授,而這恰恰是銜接現代生活和傳統文化的紐帶。如果語文老師能借助課堂這一載體,加強對文章中德育知識的解讀,將典故相關的背景故事深層次地進行解讀,[1]學生就會增加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拿五年級語文教材中,節選唐詩王昌齡的《從軍行》,此詩為一首邊塞詩,詩中最后一句是被唱誦的名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王昌齡邊塞詩中的第四首,描述了邊塞條件艱苦,但作者依然抱有為國征戰勝利的決心,為保衛國家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更深意思的解讀中,老師可以告訴學生,從這首詩里,要學習王昌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忠心報國的赤子之心。在學校,國家為新一代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小學生更要認真對待學習,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期許,用知識武裝自己,長大后成為棟梁之材,用知識報效國家。
(二)拓展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滲透
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優秀思想的傳承。小學語文教學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唐詩《三字經》等,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句,如果老師只是告訴學生三個人之間,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那學生就會持質疑的態度,都是坐在一起聽老師上課?憑什么要稱對方為老師?這樣做不是捧高對方,貶低自我嗎?如果老師多一些德育知識的滲透,告訴學生要虛心請教,不要傲慢待人,在座的教室內,三個人之間,必有一個人有一些優點和專長,恰恰是學生自己不具備的,教導學生要戒驕戒躁,不能因一時的成績而驕傲,更不能拿自己的強項去嘲笑別人的弱項,這樣對于知識表面寓意加以生活實例的解讀,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道理和價值所在,可以對學生為人處世起到一定的啟發。[2]
總結:漢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學習的意義在于通過知識指導實踐,小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通過課堂進行優良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對優秀文化基因的繼承。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進行接力,是老師肩負的使命,也是為學生賦能的有效途徑,小學生是進行核心素養培育的關鍵時期,通過課堂形式,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和德育知識,是為國家輸送有用人才的必備條件。
參考文獻:
[1]桂青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的滲透[J].師道:教研,2019:68-69.
[2]張文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的滲透[J].文存閱刊,2019:149.
[3]桂青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的滲透[J].師道·教研,2019:68-69.
鄒平市梁鄒小學 畢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