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紅
摘要: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理念深入推進和實施的時代背景下,語文語文教學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和要求。如何通過閱讀教學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并逐步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是教師關注的話題。然而現如今的閱讀教學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還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興致不高等等,阻礙著閱讀教學的順暢進展以及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為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在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深入探究開展閱讀教學的具體方法和策略,從而使傳統閱讀教學中的種種不足之處得到有效改善,為實現高效化閱讀教學課堂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設情境;創新教學;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活動中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能夠具備良好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知和感悟,使學生在掌握科學閱讀學習方法的基礎上高效地進行閱讀訓練。基于此,本文在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探究一番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以期為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一、創設適宜情境,注重學生興趣培養
學生興趣的建立和發展是高效化教學活動得以進展的基礎和前提。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極為單調、枯燥,即教師圍繞相關基礎知識技能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的課堂體驗和感受,導致學生對閱讀學習逐漸產生畏難情緒。為了轉變這種局面,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營造情境,將枯燥的語言教學內容以生動、具象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有效彌補學生感性認識不足的缺憾,學生也能從中領略到閱讀的趣味性,進而對促進閱讀教學活動的順暢進展和實施創造有利的條件。
例如,教師在寫景類文章的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通過觀看直觀畫面的形式對文章所描述的風景及其傳達的情感內涵有深刻的認識。以《三峽》這篇課文為例,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生本身對文言文的學習提不起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展示三峽風景的視頻,將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特征生動地展現在學生全面,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三峽的畫面美,并由此感知文章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對文章展開深入、細致的閱讀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又如,以《蘇州園林》這篇課文為例,鑒于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蘇州園林,缺乏對于園林的深入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介紹蘇州園林的影像資料,使學生對文章中所描述的園林風景有全面的感知和深入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進行閱讀訓練。如此,便為學生打造了一種更為生動、具象化的課堂學習情境,促進了學生的多重感官參與,閱讀的魅力也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閱讀教學效能
對閱讀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和更新也是提升閱讀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傳統以師講生聽為主的閱讀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被動接收知識的地方,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處于靜坐不語、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這樣學生的興致和思維也會被禁錮住。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從轉變教學模式入手,積極采用課堂提問、文章朗讀、文學欣賞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和方法來豐富閱讀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將學生從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使閱讀教學質量和效果得以不斷改進和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將誦讀教學模式引入到課堂上。以《背影》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刻感知文章所描述的關于父子之間的濃厚深情,感受文章樸素、典雅、簡潔語言所流露出的真摯情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并在朗讀的過程中注重對節奏和語音、語調的把握。同時,在朗讀的過程中讀出情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小事的描寫來展現父子之間濃厚深情的,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又如,教師可以將合作學習模式引入到閱讀活動中,即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文章展開深入、細致地分析,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形式感知文章對傳達的深層次內涵。以《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線索,梳理文章的主要事件,并對藤野先生的人物特征進行分析。當學生完成合作探究活動之后,教師可以每組派代表上來進行闡述和總結。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文章所闡述的深層次內涵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如此,便將多樣化、創新型的教學模式運用到了閱讀訓練中,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也充分顯現了出來,對提升閱讀教學效能產生了重要的促進意義。
三、組織課外閱讀,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語文本身是一門包含知識內容較多且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因而閱讀教學活動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如果一味將閱讀范圍和內容局限在課堂上的話,很容易造成學生知識視野狹隘,不利于學生良好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培養。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在完成基本的閱讀教學活動之后,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廣泛閱讀能夠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廣博,促進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以及認知水平的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和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以作者為載體進行閱讀教學內容的拓展。以《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為例,文章的作者是魯迅。魯迅先生有很多經典、有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這些是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的有力載體。教師可以在完成基本的閱讀教學任務之后,給學生推薦魯迅先生的其他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讓學生閱讀,使學生的閱讀范圍得到拓展,學生通過閱讀也能從中明白許多道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從學生的閱讀興趣、認知水平出發,給學生推薦一些經典的國外經典文學作品,使學生能夠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促進自身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念的樹立。如此,便將閱讀教學范圍拓展到了課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和精神世界,將閱讀促進人精神成長的作用充分發揮了出來。
總之,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離不開教師的合理指導以及學生對閱讀活動的積極參與。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在充分認識到閱讀重要性的基礎上,靈活將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引入到課堂中,在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凸顯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特征,學生通過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也能認識到閱讀世界的精彩,為最終實現閱讀教學效益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維.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革新之我見[J].新課程(中),2014.
[2]邵鋒.關于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3.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明德初級中學